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使用“班级”一词以来,教育一直以班级的形态延续。而教育若想在班级的平台上真正起到作用,就要使班级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文化的集体。沈阳市实验学校通过构建独特的精神内核、打造适合的组织文化、开发个性的班本课程、开展真实的集体评价四个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这是在“和谐 扬长”办学理念引领之下,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微观操作方式,也是深化立德树人要求的有效做法。
一、班级文化始于构建独特的
精神内核
一个集体之所以可以称之为集体,是因为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精神内核,有共同的发展愿景,有共同的行为规范,有共同的个体发展指向。班级的精神内核来自于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共同期盼,是把一种特殊的精神烙印在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内心深处,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行为准则与内在修养,从而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的人。
孙老师所带的班级以“国学”为魂,凝聚起特有的精神内核。为什么选择国学呢?首先,孙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对于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来说,最缺失的就是孝亲教育、规则教育和养成教育,儒家思想的根本恰为培养他们良好品行的一剂良药。其次,选择国学是家长的集体意愿。家长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能使学生正心养气、德而后学,能够填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很多缺失。最后,选择国学还考虑到了学校的“六学会”中“学会做人”的育人目标以及教师自身的带班特点。孙老师是非常喜欢传统文化的,她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是安邦定国的正道,中华民族古圣先贤们积极的教育观能提升中国人的素质。于是“孝亲明德、儒雅修身、静心正行、择善润物”便成为了班级的精神内核与共同愿景,“孝亲、勤俭、友善、诚信”成为了班级的道德培养目标。正是这种精神的滋养,催生了著名的“六班礼仪”,成为了孙老师所带班级独特的精神符号。孙老师打造的国学家园与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了家园图书角。图书角里除了有孩子们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购置了国学教材—《弟子规》《弟子规的故事》《小学生古诗词必读》《大学》等。孙老师还增设了家园视听角,购买了国学机供孩子们听、读。孩子们特别喜欢在阅读课和闲暇时间到图书角读书、听书,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便这样如潺潺溪水流入孩子们的心田。
二、班级文化兴于打造适合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当班级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核后,就要围绕精神内核打造适合的、物化的组织文化。这些物化的元素体现的是班级成员对班级文化的认同与追求,同时这些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可视化的符号又反作用于班级文化的形成,让班级特色鲜明,让师生团结和谐。
杨老师的班级以“竹韵”为主题,在确立了“顽强、虚心、坚韧、有节”的精神内核后,大家便着手班级环境的布置。班级里有清新雅致的竹节、碧绿如玉的竹叶、憨态可掬的熊猫,墙面以竹扇为主要装饰物,把竹子的精神和扇子的风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竹”文化。在这样蓬勃向上的环境中,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变得阳光,变得坚强,变得有气节!
柳老师以“锡纸”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更是独树一帜。学生用锡纸做成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和梅兰竹菊挂件,摆在窗台上、挂在窗檐上。中国的十二生肖,各有各的传说,各有各的故事——鼠的谨慎、牛的勤劳、兔的谦逊、龙的传承……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品质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它们的铮铮傲骨。春夏秋冬的锡纸画,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感受自然的恩典。在这样的班级文化熏陶中,“行为儒雅、语言文雅、情趣高雅”的行为培养目标逐渐实现。
三、班级文化重在开发个性的班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最直接的教育,一切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都要落在课程上,所以班级文化的打造要有个性化的课程支撑,个性化的课程体现了班级文化的独特性。学校制定了《一班一品课程纲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三方面入手,内容指向“一个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和“12种道德品质”—诚实与正直、孝亲与尊重、合作与责任、勤俭与坚韧、创新与审美、奉献与爱国,对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设置进行提纲挈领的指导。每个班级根据学校的课程纲要制定了《一班一品课程简纲》,设定了班级一班一品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框架与学期课程内容。
张老师的班级以“华灯课程”为指引,通过研究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灯,让学生感悟成长中的光明与信念,眺望自己的理想与未来,为人生的发展树立起一盏盏指路的明灯。犹记得其中一节课,张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家庭中使用的台灯。在共同研究了台灯的起源、样式、工作原理之后,张老师对孩子们说:“台灯虽小,却在夜晚中给予我们光明,让我们觉得黑夜不再寒冷。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人、哪些事像台灯一样给予你温暖,让你感觉到幸福呢?”一个平时很腼腆的小女孩站起来说:“我知道我们学校的一位同学得了白血病,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学。我们学校的校长、书记和大队辅导员便去同学的家里看望他,为他送去了温暖和关爱。我觉得我们的学校是温暖的。”张老师顺势说:“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党组织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现在你们还小,都还在少先队的组织当中不断磨炼,党组织和少先队就是你们学习和生活的指路明灯。”在这样有主题、聚焦式的教学中,学生更能真切地理解“明灯”的含义以及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王老师的班级以“爬山虎的研究”课程为依托,研究爬山虎的形态种类、生存环境、生长过程。孩子们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他们有的在网络上查找爬山虎的资料,有的去室外寻找爬山虎的踪迹,有的撰写爬山虎生活报告,有的制作爬山虎动画视频……在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爬山虎百折不挠、能屈能伸、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并纷纷表示要做一个具有爬山虎优秀品质的人。与此同时,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想象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班级文化成于开展真实的集体评价
评价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用途的导向性是班级评价对班级文化形成起作用的关键。学校根据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从明确学习态度、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创新精神、具备实践能力、掌握科学方法、丰富成果积累六个维度出发,制定了班级课程学习评价量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更重视的是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评价,制定了《沈阳市实验学校学生积极道德品质与学生文明素养培养标准》,此标准是对学生价值观培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校本化描述与定义,也是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理想化构建。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评价并非用于甄别个体的好坏优劣,而是要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有一个班级采用发行班级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微评价系统,积小币换大币,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助评的方式开展真实的集体评价。将评选出的“美德少年”照片粘贴在“实验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展示栏中,引领学生崇尚真善美,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班级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沈阳市实验学校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通过打造“一班一品一特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学生在集体的共创、共建、共享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学校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立德树人之路。
【佟妍,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杨军,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03452
一、班级文化始于构建独特的
精神内核
一个集体之所以可以称之为集体,是因为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精神内核,有共同的发展愿景,有共同的行为规范,有共同的个体发展指向。班级的精神内核来自于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共同期盼,是把一种特殊的精神烙印在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内心深处,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行为准则与内在修养,从而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的人。
孙老师所带的班级以“国学”为魂,凝聚起特有的精神内核。为什么选择国学呢?首先,孙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对于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来说,最缺失的就是孝亲教育、规则教育和养成教育,儒家思想的根本恰为培养他们良好品行的一剂良药。其次,选择国学是家长的集体意愿。家长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能使学生正心养气、德而后学,能够填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很多缺失。最后,选择国学还考虑到了学校的“六学会”中“学会做人”的育人目标以及教师自身的带班特点。孙老师是非常喜欢传统文化的,她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是安邦定国的正道,中华民族古圣先贤们积极的教育观能提升中国人的素质。于是“孝亲明德、儒雅修身、静心正行、择善润物”便成为了班级的精神内核与共同愿景,“孝亲、勤俭、友善、诚信”成为了班级的道德培养目标。正是这种精神的滋养,催生了著名的“六班礼仪”,成为了孙老师所带班级独特的精神符号。孙老师打造的国学家园与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了家园图书角。图书角里除了有孩子们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购置了国学教材—《弟子规》《弟子规的故事》《小学生古诗词必读》《大学》等。孙老师还增设了家园视听角,购买了国学机供孩子们听、读。孩子们特别喜欢在阅读课和闲暇时间到图书角读书、听书,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便这样如潺潺溪水流入孩子们的心田。
二、班级文化兴于打造适合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当班级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核后,就要围绕精神内核打造适合的、物化的组织文化。这些物化的元素体现的是班级成员对班级文化的认同与追求,同时这些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可视化的符号又反作用于班级文化的形成,让班级特色鲜明,让师生团结和谐。
杨老师的班级以“竹韵”为主题,在确立了“顽强、虚心、坚韧、有节”的精神内核后,大家便着手班级环境的布置。班级里有清新雅致的竹节、碧绿如玉的竹叶、憨态可掬的熊猫,墙面以竹扇为主要装饰物,把竹子的精神和扇子的风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竹”文化。在这样蓬勃向上的环境中,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变得阳光,变得坚强,变得有气节!
柳老师以“锡纸”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更是独树一帜。学生用锡纸做成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和梅兰竹菊挂件,摆在窗台上、挂在窗檐上。中国的十二生肖,各有各的传说,各有各的故事——鼠的谨慎、牛的勤劳、兔的谦逊、龙的传承……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品质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它们的铮铮傲骨。春夏秋冬的锡纸画,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感受自然的恩典。在这样的班级文化熏陶中,“行为儒雅、语言文雅、情趣高雅”的行为培养目标逐渐实现。
三、班级文化重在开发个性的班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最直接的教育,一切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都要落在课程上,所以班级文化的打造要有个性化的课程支撑,个性化的课程体现了班级文化的独特性。学校制定了《一班一品课程纲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三方面入手,内容指向“一个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和“12种道德品质”—诚实与正直、孝亲与尊重、合作与责任、勤俭与坚韧、创新与审美、奉献与爱国,对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设置进行提纲挈领的指导。每个班级根据学校的课程纲要制定了《一班一品课程简纲》,设定了班级一班一品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框架与学期课程内容。
张老师的班级以“华灯课程”为指引,通过研究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灯,让学生感悟成长中的光明与信念,眺望自己的理想与未来,为人生的发展树立起一盏盏指路的明灯。犹记得其中一节课,张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家庭中使用的台灯。在共同研究了台灯的起源、样式、工作原理之后,张老师对孩子们说:“台灯虽小,却在夜晚中给予我们光明,让我们觉得黑夜不再寒冷。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人、哪些事像台灯一样给予你温暖,让你感觉到幸福呢?”一个平时很腼腆的小女孩站起来说:“我知道我们学校的一位同学得了白血病,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学。我们学校的校长、书记和大队辅导员便去同学的家里看望他,为他送去了温暖和关爱。我觉得我们的学校是温暖的。”张老师顺势说:“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党组织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现在你们还小,都还在少先队的组织当中不断磨炼,党组织和少先队就是你们学习和生活的指路明灯。”在这样有主题、聚焦式的教学中,学生更能真切地理解“明灯”的含义以及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王老师的班级以“爬山虎的研究”课程为依托,研究爬山虎的形态种类、生存环境、生长过程。孩子们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他们有的在网络上查找爬山虎的资料,有的去室外寻找爬山虎的踪迹,有的撰写爬山虎生活报告,有的制作爬山虎动画视频……在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爬山虎百折不挠、能屈能伸、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并纷纷表示要做一个具有爬山虎优秀品质的人。与此同时,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想象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班级文化成于开展真实的集体评价
评价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用途的导向性是班级评价对班级文化形成起作用的关键。学校根据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从明确学习态度、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创新精神、具备实践能力、掌握科学方法、丰富成果积累六个维度出发,制定了班级课程学习评价量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更重视的是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评价,制定了《沈阳市实验学校学生积极道德品质与学生文明素养培养标准》,此标准是对学生价值观培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校本化描述与定义,也是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理想化构建。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评价并非用于甄别个体的好坏优劣,而是要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有一个班级采用发行班级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微评价系统,积小币换大币,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助评的方式开展真实的集体评价。将评选出的“美德少年”照片粘贴在“实验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展示栏中,引领学生崇尚真善美,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班级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沈阳市实验学校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通过打造“一班一品一特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学生在集体的共创、共建、共享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学校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立德树人之路。
【佟妍,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杨军,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0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