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假日的上午,广州气温骤降,天气阴霾。不少人会选择窝在家里,而一群“射击发烧友”正齐聚广州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参加“第二届枪王争霸赛”。
不同于美国人全民拥有2.5亿支枪的现状,在中国,非专业队的“射击爱好者”屈指可数。曾几何时,因为高昂的费用和政策原因,“枪会”是外籍人士专利,这几年,随着“射击俱乐部”兴起,越来越多精英加入了射击的队伍
与自己内心交战
“枪王争霸赛”现场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人士,那是来自法国的Jean Baptiste Schauinger。“枪友”们亲切地叫他:JBS。四年前,他随成都太太来到中国,定居深圳。此后,在法国玩了8年的射击运动就荒废了。JBS喜欢的运动,多半是非对抗性的,“游泳,跑步,射击”。在欧洲,也有外出打猎的人,但JBS强调说,“我不能打活物”。射击在他看来,更像是瑜伽,而不是打拳。
太太帮他找到了广州的这个练习场之后,每个周末,他都会花6个小时的时间,往来于深圳和广州之间,“每次一百发子弹,从两点练到四点半”。这占据了他一半的假期。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外籍人士曾经是射击馆消费层的“主力”。
广州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的李浩坚博士介绍说,中国的射击馆一般不对外开放,仅供内部职业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用。作为官方指定的广州市唯一一家合法的射击机构,广州设计射箭管理中心尽管成立于1959年,但直到1982年时才对外开放,在此之前,靶场只供专业训练用,不是具备消费力就可以进场试玩的。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初期来靶场玩射击的,大多是一些来自日本、香港等地的人士,市民很少。而如今,“枪会”的主要玩家早已是都市精英为主导了。
“很多人来靶场射击只是为了发泄压力,图的是痛快和开心,或者是为了试一试玩真枪实弹的感觉。他们往往对技术没什么要求,只是将射击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李博士说,来靶场玩射击的“射击发烧友”中,不少人除了将射击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还希望能掌握射击技术,所以来得比较勤。与锻炼团队精神的“彩弹野战”不同,真枪实弹的射击更像是孤胆英雄酷爱的项目,按JBS的话来说,那是“Fight inside yourself”—与自己内心交战。
没有百分百的正确
部队大院长大的吴春晖,曾在专业射击队待过几年,“第一次摸枪是初一,后来因为高考就不打了”。专业队的训练是很乏味的,每天要打完500到600发子弹,不断举枪,不断击发在吴春晖看来,射击和所有运动无异,有好的教练,能让人少走弯路,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除了禀赋,就是多练”。但是作为一个竞技项目,射击更多打的是心态,“是自己跟自己在比心理”。与高尔夫等运动量相对大些的项目比较,射击虽然也讲究技巧,但拿起枪之后,真正让你赢的只有心态,“你只有在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中进步”。了解自己,需要到一种怎样的程度?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心跳,手抖不抖,配合枪支的轨迹和击发的频率,才能在最合适的那一刻击发。
当年刚开始练射击,吴春晖很快“自学成才”,不用教,因为“射击是符合男人天性的一项运动,与生俱来”。枪就像男人的另一只手。在吴春晖成绩最好的那几年,气步枪也常打出99环的成绩,“这两年最好的是88到90环左右”。对于一百环来说,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吴春晖并不介怀,他淡淡一笑说:“那是我还有提升的空间。”
如今,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吴春晖会将射击运动中蕴涵的心态和智慧,运用到管理和决策中。“一是要稳,二是要果断。你首先要稳住自己,稳住局面,稳住方向,把项目的目标来靶子看—在企业攻克每个难关的时候,都要稳住。然后,找到合适的时机就要果断地作出决定,不要犹豫—那就是你扣动扳机的时候。要记住,没有百分百的正确,所以瞄准的时间不能太久。”
“放松”神经的减压运动
李浩坚博士从事射击运动三四十年,这些年他是看着射击爱好者的圈子扩大起来的。
射击,它蕴涵着射手掌握自身心境平和的内力,是智与神的凝结,是感与知的融合,是稳定情绪的自我控制。据李博士介绍,所有的运动都分为动力型和静力型运动两类。不同于田径,射击是一项另类的静力型项目,它并不需要参与者有很强的力量或肌肉爆发能力,而是需要持枪的稳定度、极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集中的专注能力。“射击是一项很特别的运动,注意力不集中的话,根本没办法入门。现在社会上的诱惑太多,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很难成功。”李博士说,“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射击运动不仅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求有较高的悟性和文化素质。”然后他笑笑说:“练射击的人智商一般都很高。”
许海峰、王义夫、杜丽、朱启南提到射击,中国人的脑海里都或长或短地能调出一份“神枪手”名单,名单上的人们有个共性—都是专业的射击运动员。射击,是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运动项目之一。很多人以为学射击必须“眼神好”,但“枪友”里“四眼仔”不乏其人,李博士笑笑说,“王义夫、许海峰都是近视眼,但他们射击的成绩非常优秀,所以打枪时戴眼镜就没问题了。”
“广州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通常被爱好者们称为“华南枪会”。它的追捧者众多,其中不乏精英会员,“对于企业家来说,除了参与自己企业的工作,还有一些社交活动比如慈善工作以外,还需要有效的放松活动”,射击运动是很好的减压运动,能让人集中精力和神气,是协调人们心理的一项运动。“射击运动是生活的补充,放松后让人可以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如今,铁杆粉丝“有需要的时候”都会不定期地过来“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就像有的人去沐足,去健身房”。
枪口那团火
“枪杆子里出政权”。枪,让人具备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工具,以及面对伤害时应对的底气,因此提起“枪”,人们第一反应会联想到—男人。是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喜欢枪呢?范嘉晋点头称是,“所有的男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项目”。从十多年前到黄埔军校秋游,第一次摸到枪之后,范嘉晋就一直渴望能有真枪实弹地玩射击的机会。真正加入“枪会”是一年多之前,射击、射箭他都掺和了一把。
范嘉晋说,自己从前是一个性格急躁的人,刚开始玩射击的时候,是抱着“消遣”的心态的,所以拿起枪以后,心里想的就是要迅速地把子弹打完,“那样更爽一些”。而现在他的状态已完全不同了,“我会停下来,慢慢想,慢慢打”。从一个待人接物比较冲动的人,到变成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一秒”的更沉稳的自己,一年多之间,变化不可谓不大。李博士告诉我们,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是练不好射击的。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浮躁”已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自我控制力和专注的注意力,成为都市人必须练就的心理素质。“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培养我们的定力和耐性,射击恰好就能帮助我们建立这些素质。”范嘉晋如是说。
爱玩射击的并不只有男人。“第一届枪王争霸赛”的冠军,就是一个小姑娘。李博士说,她只练习了短短几个月,就有超过男士的成绩,一个因为天分,一个因为先天条件,“女性天生慢肌纤维比较丰富,稳定性好,比男性更有先天优势,所以在射击界里,女赢男的例子比比皆是。”
“新鲜出炉”的“第二届枪王争霸赛”冠军Wolf倒是个纯爷们。他喜欢射击的原因,比范嘉晋更单纯些,“我喜欢看到枪口那团火,而且这些年越来越喜欢”。Wolf说,身边玩射击的朋友,喜欢这项运动的理由都各有不同。“有的人是喜欢这项运动本身,让心态有好的调整;有的人是喜欢成绩,打出10环能收获不少羡慕的眼光;我喜欢的是它的过程。”世界上大多数的事情,都是你越用力,成绩就越好,而射击并非如此,主要靠的是自身的思维平衡。对这个过程该怎么看呢?Wolf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子弹落在哪儿,是子弹的事情。”
不同于美国人全民拥有2.5亿支枪的现状,在中国,非专业队的“射击爱好者”屈指可数。曾几何时,因为高昂的费用和政策原因,“枪会”是外籍人士专利,这几年,随着“射击俱乐部”兴起,越来越多精英加入了射击的队伍
与自己内心交战
“枪王争霸赛”现场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人士,那是来自法国的Jean Baptiste Schauinger。“枪友”们亲切地叫他:JBS。四年前,他随成都太太来到中国,定居深圳。此后,在法国玩了8年的射击运动就荒废了。JBS喜欢的运动,多半是非对抗性的,“游泳,跑步,射击”。在欧洲,也有外出打猎的人,但JBS强调说,“我不能打活物”。射击在他看来,更像是瑜伽,而不是打拳。
太太帮他找到了广州的这个练习场之后,每个周末,他都会花6个小时的时间,往来于深圳和广州之间,“每次一百发子弹,从两点练到四点半”。这占据了他一半的假期。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外籍人士曾经是射击馆消费层的“主力”。
广州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的李浩坚博士介绍说,中国的射击馆一般不对外开放,仅供内部职业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用。作为官方指定的广州市唯一一家合法的射击机构,广州设计射箭管理中心尽管成立于1959年,但直到1982年时才对外开放,在此之前,靶场只供专业训练用,不是具备消费力就可以进场试玩的。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初期来靶场玩射击的,大多是一些来自日本、香港等地的人士,市民很少。而如今,“枪会”的主要玩家早已是都市精英为主导了。
“很多人来靶场射击只是为了发泄压力,图的是痛快和开心,或者是为了试一试玩真枪实弹的感觉。他们往往对技术没什么要求,只是将射击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李博士说,来靶场玩射击的“射击发烧友”中,不少人除了将射击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还希望能掌握射击技术,所以来得比较勤。与锻炼团队精神的“彩弹野战”不同,真枪实弹的射击更像是孤胆英雄酷爱的项目,按JBS的话来说,那是“Fight inside yourself”—与自己内心交战。
没有百分百的正确
部队大院长大的吴春晖,曾在专业射击队待过几年,“第一次摸枪是初一,后来因为高考就不打了”。专业队的训练是很乏味的,每天要打完500到600发子弹,不断举枪,不断击发在吴春晖看来,射击和所有运动无异,有好的教练,能让人少走弯路,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除了禀赋,就是多练”。但是作为一个竞技项目,射击更多打的是心态,“是自己跟自己在比心理”。与高尔夫等运动量相对大些的项目比较,射击虽然也讲究技巧,但拿起枪之后,真正让你赢的只有心态,“你只有在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中进步”。了解自己,需要到一种怎样的程度?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心跳,手抖不抖,配合枪支的轨迹和击发的频率,才能在最合适的那一刻击发。
当年刚开始练射击,吴春晖很快“自学成才”,不用教,因为“射击是符合男人天性的一项运动,与生俱来”。枪就像男人的另一只手。在吴春晖成绩最好的那几年,气步枪也常打出99环的成绩,“这两年最好的是88到90环左右”。对于一百环来说,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吴春晖并不介怀,他淡淡一笑说:“那是我还有提升的空间。”
如今,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吴春晖会将射击运动中蕴涵的心态和智慧,运用到管理和决策中。“一是要稳,二是要果断。你首先要稳住自己,稳住局面,稳住方向,把项目的目标来靶子看—在企业攻克每个难关的时候,都要稳住。然后,找到合适的时机就要果断地作出决定,不要犹豫—那就是你扣动扳机的时候。要记住,没有百分百的正确,所以瞄准的时间不能太久。”
“放松”神经的减压运动
李浩坚博士从事射击运动三四十年,这些年他是看着射击爱好者的圈子扩大起来的。
射击,它蕴涵着射手掌握自身心境平和的内力,是智与神的凝结,是感与知的融合,是稳定情绪的自我控制。据李博士介绍,所有的运动都分为动力型和静力型运动两类。不同于田径,射击是一项另类的静力型项目,它并不需要参与者有很强的力量或肌肉爆发能力,而是需要持枪的稳定度、极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集中的专注能力。“射击是一项很特别的运动,注意力不集中的话,根本没办法入门。现在社会上的诱惑太多,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很难成功。”李博士说,“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射击运动不仅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求有较高的悟性和文化素质。”然后他笑笑说:“练射击的人智商一般都很高。”
许海峰、王义夫、杜丽、朱启南提到射击,中国人的脑海里都或长或短地能调出一份“神枪手”名单,名单上的人们有个共性—都是专业的射击运动员。射击,是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运动项目之一。很多人以为学射击必须“眼神好”,但“枪友”里“四眼仔”不乏其人,李博士笑笑说,“王义夫、许海峰都是近视眼,但他们射击的成绩非常优秀,所以打枪时戴眼镜就没问题了。”
“广州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通常被爱好者们称为“华南枪会”。它的追捧者众多,其中不乏精英会员,“对于企业家来说,除了参与自己企业的工作,还有一些社交活动比如慈善工作以外,还需要有效的放松活动”,射击运动是很好的减压运动,能让人集中精力和神气,是协调人们心理的一项运动。“射击运动是生活的补充,放松后让人可以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如今,铁杆粉丝“有需要的时候”都会不定期地过来“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就像有的人去沐足,去健身房”。
枪口那团火
“枪杆子里出政权”。枪,让人具备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工具,以及面对伤害时应对的底气,因此提起“枪”,人们第一反应会联想到—男人。是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喜欢枪呢?范嘉晋点头称是,“所有的男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项目”。从十多年前到黄埔军校秋游,第一次摸到枪之后,范嘉晋就一直渴望能有真枪实弹地玩射击的机会。真正加入“枪会”是一年多之前,射击、射箭他都掺和了一把。
范嘉晋说,自己从前是一个性格急躁的人,刚开始玩射击的时候,是抱着“消遣”的心态的,所以拿起枪以后,心里想的就是要迅速地把子弹打完,“那样更爽一些”。而现在他的状态已完全不同了,“我会停下来,慢慢想,慢慢打”。从一个待人接物比较冲动的人,到变成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一秒”的更沉稳的自己,一年多之间,变化不可谓不大。李博士告诉我们,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是练不好射击的。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浮躁”已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自我控制力和专注的注意力,成为都市人必须练就的心理素质。“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培养我们的定力和耐性,射击恰好就能帮助我们建立这些素质。”范嘉晋如是说。
爱玩射击的并不只有男人。“第一届枪王争霸赛”的冠军,就是一个小姑娘。李博士说,她只练习了短短几个月,就有超过男士的成绩,一个因为天分,一个因为先天条件,“女性天生慢肌纤维比较丰富,稳定性好,比男性更有先天优势,所以在射击界里,女赢男的例子比比皆是。”
“新鲜出炉”的“第二届枪王争霸赛”冠军Wolf倒是个纯爷们。他喜欢射击的原因,比范嘉晋更单纯些,“我喜欢看到枪口那团火,而且这些年越来越喜欢”。Wolf说,身边玩射击的朋友,喜欢这项运动的理由都各有不同。“有的人是喜欢这项运动本身,让心态有好的调整;有的人是喜欢成绩,打出10环能收获不少羡慕的眼光;我喜欢的是它的过程。”世界上大多数的事情,都是你越用力,成绩就越好,而射击并非如此,主要靠的是自身的思维平衡。对这个过程该怎么看呢?Wolf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子弹落在哪儿,是子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