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动手操作 联系生活
摘要 新教材为课堂搭建了创新的平台 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引领学生走进了实际生活
捧起新教材,对于教过一个循环的教师都是一脸的茫然与困惑,完整的知识体系怎么被分割的七零八落,一本书中一会是代数一会是几何,学生还能会学吗?有的甚至提出还是按照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授课,并坚信此举最为合理。我当初也觉得新教材的知识编排有点乱,有时会感觉无从下手,不过,通过近两年来的探索,授课过程中对学习效果的比对,我已逐步体会到了新教材的种种好处。课改前的教科书里传授的是数学理论,是“纯知识”性的,这种观念在当今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现在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经历、强调探究、提倡合作,既要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又要学会主动探索,为终身学习打下能力基础。走进新教材,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思路去解读它,新教材不但对老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了重新的编排,还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以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进而经历知识的认知、理解、总结和应用的过程。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猜一猜”,“议一议”在以及阅读材料等的提供,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设想的能力,又营造出了同学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每一节课的导入,都有学生熟悉的情境,一张图片,一个问题,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态度,下面就结合我使用新教材的过程,谈一谈较为深刻的感受。
一、新教材为数学课堂搭建了创新的平台。
“创新”在原来的教材中体现得很少,我们更多时候是要求学生学会即可,而新教材为学生搭建了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规律探索一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不但解决了日历问题,还提出了如果一行有9天如何,14天如何等变化规律,继而又探究出了9个数之间的规律······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不能自已。那一天的课间及自习课上,他们一直兴奋地说着、画着、研究着,互相讨论着,补充着······智慧的火花在相继绽放。这就是人们常说:“能把一滴水还原成浩瀚的大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而新教材就是这种还原的催化剂。
二、 新教材让数学课程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如:七巧板拼图、赵爽弦图、正方体的展开图、学做包装盒等很多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存在,感悟数学的美丽,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这部分动手操作的知识从老教材的角度讲可能就是浪费时间。于课堂表现来看是学生和老师一起玩了一节课,而于新教材却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使得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变成了可以“活用”的奇思妙想,学生成了数学舞台上的主角,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 新教材让数学课走进了实际生活
新教材的建模思想是最先让广大教师接受的,沿着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实际应用的模式,新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研究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理解知识,归纳和总结发展,进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如新教材中删去了应用题中的浓度问题,删去了圆心切线长定理等难度大,不常用的知识,而多增添了情境化的内容。如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中“蚂蚁怎样走最近”这一下子会勾起学生们童年的回忆,以前没想到,现在讨论的确实很激烈,由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到空间的三角形,如果没有想象,这个问题会很难,加上了熟悉的蚂蚁,问题就在熟悉的环境中一步步地解决了。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这也让学生又一次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 新教材让数学课堂成为永远可待开发的宝矿
原本,数学就是一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观念都很强的学科,而新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十分简短,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增补、拓宽。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喜欢这一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如七年级全等图形的变幻,八年级分解因式等,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删减,而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满足的添加剂。体会到学无止境,进了实际生活后收获的快乐。
总之,新教材体现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会”,而是多方位的引导,多角度的启发,让学生“学会”,这不只是“授之以鱼”,更多的是“授之以渔”,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也不要单单停留在教教材上,把知识“教会”就算完成任务,而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立体化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教”。各位数学同仁们我们一起沐浴在新时代课改的阳光里,希望能够迅速构建起具有共性标准又有鲜明个性的现代、成熟的数学课堂,使素质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摘要 新教材为课堂搭建了创新的平台 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引领学生走进了实际生活
捧起新教材,对于教过一个循环的教师都是一脸的茫然与困惑,完整的知识体系怎么被分割的七零八落,一本书中一会是代数一会是几何,学生还能会学吗?有的甚至提出还是按照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授课,并坚信此举最为合理。我当初也觉得新教材的知识编排有点乱,有时会感觉无从下手,不过,通过近两年来的探索,授课过程中对学习效果的比对,我已逐步体会到了新教材的种种好处。课改前的教科书里传授的是数学理论,是“纯知识”性的,这种观念在当今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现在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经历、强调探究、提倡合作,既要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又要学会主动探索,为终身学习打下能力基础。走进新教材,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思路去解读它,新教材不但对老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了重新的编排,还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以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进而经历知识的认知、理解、总结和应用的过程。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猜一猜”,“议一议”在以及阅读材料等的提供,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设想的能力,又营造出了同学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每一节课的导入,都有学生熟悉的情境,一张图片,一个问题,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态度,下面就结合我使用新教材的过程,谈一谈较为深刻的感受。
一、新教材为数学课堂搭建了创新的平台。
“创新”在原来的教材中体现得很少,我们更多时候是要求学生学会即可,而新教材为学生搭建了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规律探索一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不但解决了日历问题,还提出了如果一行有9天如何,14天如何等变化规律,继而又探究出了9个数之间的规律······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不能自已。那一天的课间及自习课上,他们一直兴奋地说着、画着、研究着,互相讨论着,补充着······智慧的火花在相继绽放。这就是人们常说:“能把一滴水还原成浩瀚的大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而新教材就是这种还原的催化剂。
二、 新教材让数学课程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如:七巧板拼图、赵爽弦图、正方体的展开图、学做包装盒等很多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存在,感悟数学的美丽,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这部分动手操作的知识从老教材的角度讲可能就是浪费时间。于课堂表现来看是学生和老师一起玩了一节课,而于新教材却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使得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变成了可以“活用”的奇思妙想,学生成了数学舞台上的主角,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 新教材让数学课走进了实际生活
新教材的建模思想是最先让广大教师接受的,沿着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实际应用的模式,新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研究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理解知识,归纳和总结发展,进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如新教材中删去了应用题中的浓度问题,删去了圆心切线长定理等难度大,不常用的知识,而多增添了情境化的内容。如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中“蚂蚁怎样走最近”这一下子会勾起学生们童年的回忆,以前没想到,现在讨论的确实很激烈,由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到空间的三角形,如果没有想象,这个问题会很难,加上了熟悉的蚂蚁,问题就在熟悉的环境中一步步地解决了。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这也让学生又一次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 新教材让数学课堂成为永远可待开发的宝矿
原本,数学就是一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观念都很强的学科,而新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十分简短,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增补、拓宽。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喜欢这一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如七年级全等图形的变幻,八年级分解因式等,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删减,而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满足的添加剂。体会到学无止境,进了实际生活后收获的快乐。
总之,新教材体现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会”,而是多方位的引导,多角度的启发,让学生“学会”,这不只是“授之以鱼”,更多的是“授之以渔”,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也不要单单停留在教教材上,把知识“教会”就算完成任务,而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立体化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教”。各位数学同仁们我们一起沐浴在新时代课改的阳光里,希望能够迅速构建起具有共性标准又有鲜明个性的现代、成熟的数学课堂,使素质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