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教育理论开始创立,作业设计就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切实纳入研究的领域,尤其在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作业设计仍旧是教育界同仁争论的焦点,但到现在大家似乎还无所适从,语文作业到底应该怎样布置,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扩展内容 语文作业 观察力 理解力
一、 操作型作业,操作中深化语言的理解力
(一)画一画,再现课文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生动、细腻的画面表现出来,很有效地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A绘景色图: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望江南》、《望岳》,独倚楼栏的思妇、江中的白帆、雄奇秀丽的泰山真切的展现在眼前。b画示意图:让学生画出说明类文章示意图,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教完《故宫博物院》一文后,学生参照画一幅作者游览线路图。要求标明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殿和御花园的具体方位等。C摹动心图: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教授《故乡》一文,学生往往觉得这是鲁迅文章中色调比较鲜明的一篇,于是学生各显神通,有人画天上热烈又带些哀伤的金黄的圆月,有人选海边一望无际绿的西瓜地,小英雄闰土月下刺猹,有的对那艘没漆的白船情有独钟,画出月夜行舟图,有人怀念偷豆的场景,学生一片忙碌,佳作频现。
(二)做一做,验证事理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让学生一筹莫展的难点,而且这些难点又和重点考点重合。
学生找出大量历届中考模拟题,把其中的记叙文阅读材料单列出来,又把题目单列出来,发现这些题目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师生倍感振奋,又找出引导中考新潮流的高考题,两相对照,题型竟然也是惊人的吻合。题型分析如下:概括题、分析题、发挥题。概括题又可大致分为两类:概括全文大意、概括人物形象。分析题也可大致分为两类:分析文句妙处、分析人物性格。发挥题也可大致分为两类:发挥文本看法、延伸本人观点。
师生不约而同的找出了做记叙文阅读的纲领: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其实作者的倾向就是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所有题目的总纲,所有的语句都是为体现中心服务的。概括大意,公式就是:人(主人公)做﹢(什么事)﹢结局如何。概括人物形象就是:条分缕析人的(语言、动作、心理、行为、表现)+对应的性格特点总结。分析文句妙处:传神动词的选用、修辞、描写方法、点题、画龙点睛、深化中心等。
(三)找一找,体会特征七年级时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走进黄河》。
恰逢郑州邙山黄河游览区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大典举行,炎黄广场距离黄河岸边三百米左右,于是在学习了《黄河颂》之后,我带领学生来到了母亲河畔,亲耳聆听它汹涌澎湃的波涛,追念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历史渊源。炎黄广场、大禹塑像、古炮台、毛主席视察黄河处,处处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课本上铿锵有力的方块字在我们眼前立体地凸显出来。
二、观察型作业,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
(一)联系课文,模仿观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课本学到的观察方法及时地运用于观察实践,如七年级时教学沈复的《闲情记趣》一文,我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情趣的细节,告诫他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景本身,而是发现美景的敏锐的双眸。然后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默默打扫的校工,认真读书的少女,宿舍楼上飘飞的印有“孤帆远影”图案的窗帘,一个捡起被风雨吹落的花瓣又怜惜地放回树杈的男生。教师用心设计观察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和更高的情商。
(二)寻找趣点,情境观察我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已熟知的但又模糊的素材移到一定的情境中,训练他们获取素材的能力。如设计特殊场景,我们学校的伙食较差,许多家长不辞劳苦地到学,校送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家长送饭时他们站在学校的铁闸门外努力把饭盒递给孩子们时的表情、语言、动作,尤其是在阴雨天气,酷暑天气里。也让孩子们注意观察饭盒的容量质地以及自己吃晚饭后父母的言谈举止。结果,各具特征,可亲可敬的家长形象流露于孩子的笔端。
(三)捕捉灵感,任意观察广阔的社会生活为我们语文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的激流,磨砺灵魂,积累写作素材。汶川大地震,我班同学在网上搜寻了大量素材,为在地震中英勇献身的教育工作者做出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展板并写出了催人泪下的读后感。
三、表述型作业,交际中提高表达能力语言的巩固训练
教学中,我注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的搭配。初一年级,我建立了学生每天向家长汇报制度。学生可以述说一天中学到的新知识,说印象深刻的事。家长则给予孩子必要的思想诱导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矫正。这一看似简单的作业包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们也很乐意做这样既减轻负担,也为初二、初三年级作文的进一步打好选材、语言等方面的基础的作业。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大表述范围,提高表述要求。我们把这类作业分为两种:
(一)内容转述法。即转述他人内容,可以详述、概述、改变人称、语气,但不改变原意。学生可以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训练。学生们非常喜爱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我找来原著《草房子》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大家通读一遍,布置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故事复述,并提醒学生注意曹先生唯美的语言风格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主动把自己的发言先转化为文字材料。
(二)专题讨论法。夏洛克仅仅是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吗,李白与苏东坡究竟拥有什么样的魅力,余秋雨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引人争议的作家,于丹的《论语心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诗经》给了流行乐坛多少灵感,一个个充满灵性的专题讨论会在孩子与家长、同学的讨论中,明辨事理,发展思维。实践证明,这种不定场所,自由度大,但又有目的表述型作业,能把学生训练得能说会道、语言训练效果显著。
关键词扩展内容 语文作业 观察力 理解力
一、 操作型作业,操作中深化语言的理解力
(一)画一画,再现课文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生动、细腻的画面表现出来,很有效地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A绘景色图: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望江南》、《望岳》,独倚楼栏的思妇、江中的白帆、雄奇秀丽的泰山真切的展现在眼前。b画示意图:让学生画出说明类文章示意图,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教完《故宫博物院》一文后,学生参照画一幅作者游览线路图。要求标明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殿和御花园的具体方位等。C摹动心图: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教授《故乡》一文,学生往往觉得这是鲁迅文章中色调比较鲜明的一篇,于是学生各显神通,有人画天上热烈又带些哀伤的金黄的圆月,有人选海边一望无际绿的西瓜地,小英雄闰土月下刺猹,有的对那艘没漆的白船情有独钟,画出月夜行舟图,有人怀念偷豆的场景,学生一片忙碌,佳作频现。
(二)做一做,验证事理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让学生一筹莫展的难点,而且这些难点又和重点考点重合。
学生找出大量历届中考模拟题,把其中的记叙文阅读材料单列出来,又把题目单列出来,发现这些题目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师生倍感振奋,又找出引导中考新潮流的高考题,两相对照,题型竟然也是惊人的吻合。题型分析如下:概括题、分析题、发挥题。概括题又可大致分为两类:概括全文大意、概括人物形象。分析题也可大致分为两类:分析文句妙处、分析人物性格。发挥题也可大致分为两类:发挥文本看法、延伸本人观点。
师生不约而同的找出了做记叙文阅读的纲领: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其实作者的倾向就是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所有题目的总纲,所有的语句都是为体现中心服务的。概括大意,公式就是:人(主人公)做﹢(什么事)﹢结局如何。概括人物形象就是:条分缕析人的(语言、动作、心理、行为、表现)+对应的性格特点总结。分析文句妙处:传神动词的选用、修辞、描写方法、点题、画龙点睛、深化中心等。
(三)找一找,体会特征七年级时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走进黄河》。
恰逢郑州邙山黄河游览区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大典举行,炎黄广场距离黄河岸边三百米左右,于是在学习了《黄河颂》之后,我带领学生来到了母亲河畔,亲耳聆听它汹涌澎湃的波涛,追念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历史渊源。炎黄广场、大禹塑像、古炮台、毛主席视察黄河处,处处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课本上铿锵有力的方块字在我们眼前立体地凸显出来。
二、观察型作业,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
(一)联系课文,模仿观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课本学到的观察方法及时地运用于观察实践,如七年级时教学沈复的《闲情记趣》一文,我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情趣的细节,告诫他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景本身,而是发现美景的敏锐的双眸。然后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默默打扫的校工,认真读书的少女,宿舍楼上飘飞的印有“孤帆远影”图案的窗帘,一个捡起被风雨吹落的花瓣又怜惜地放回树杈的男生。教师用心设计观察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和更高的情商。
(二)寻找趣点,情境观察我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已熟知的但又模糊的素材移到一定的情境中,训练他们获取素材的能力。如设计特殊场景,我们学校的伙食较差,许多家长不辞劳苦地到学,校送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家长送饭时他们站在学校的铁闸门外努力把饭盒递给孩子们时的表情、语言、动作,尤其是在阴雨天气,酷暑天气里。也让孩子们注意观察饭盒的容量质地以及自己吃晚饭后父母的言谈举止。结果,各具特征,可亲可敬的家长形象流露于孩子的笔端。
(三)捕捉灵感,任意观察广阔的社会生活为我们语文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的激流,磨砺灵魂,积累写作素材。汶川大地震,我班同学在网上搜寻了大量素材,为在地震中英勇献身的教育工作者做出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展板并写出了催人泪下的读后感。
三、表述型作业,交际中提高表达能力语言的巩固训练
教学中,我注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的搭配。初一年级,我建立了学生每天向家长汇报制度。学生可以述说一天中学到的新知识,说印象深刻的事。家长则给予孩子必要的思想诱导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矫正。这一看似简单的作业包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们也很乐意做这样既减轻负担,也为初二、初三年级作文的进一步打好选材、语言等方面的基础的作业。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大表述范围,提高表述要求。我们把这类作业分为两种:
(一)内容转述法。即转述他人内容,可以详述、概述、改变人称、语气,但不改变原意。学生可以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训练。学生们非常喜爱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我找来原著《草房子》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大家通读一遍,布置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故事复述,并提醒学生注意曹先生唯美的语言风格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愁。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主动把自己的发言先转化为文字材料。
(二)专题讨论法。夏洛克仅仅是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吗,李白与苏东坡究竟拥有什么样的魅力,余秋雨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引人争议的作家,于丹的《论语心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诗经》给了流行乐坛多少灵感,一个个充满灵性的专题讨论会在孩子与家长、同学的讨论中,明辨事理,发展思维。实践证明,这种不定场所,自由度大,但又有目的表述型作业,能把学生训练得能说会道、语言训练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