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0年新版的《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兼有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的作用,一定的语文能力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以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质量与德育教育的效果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在重视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与语文教学同步协调发展。
一.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1.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语文学科本身特有的生动性、形象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饶有趣味的故事。所有的说教在语文课堂都可以变为活生生的事例,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本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字词句,还有让他们可以去思考的人生启悟。
3.语文学科中蕴含着广阔的德育天地。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就决定了它的德育渗透也具有广阔的天地。
那么,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使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天地,又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呢?对此,笔者有如下的考虑。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
(一)在教学目标中注重德育目标的设计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很重要的一环,它是贯穿全程的主线。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当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笔者所说的“德育目标”应该是殊途同归的。
首先,要将每一篇文章或每一节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确立清楚,在具体设计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具体内容,确立恰当的、准确的德育目标,一篇文章要么学习他人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么培养学生善于同困难做斗争的意识和精神,树立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切忌确立多个德育目标,从而造成德育目标的设计没有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只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德育目标的达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探讨、研究,自觉感知,从而达到较好落实德育目标的目的,切忌将德育目标强硬灌输,将一堂原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蜕变成政治教育课或思想教育课,导致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了德育目标的落实,还将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在教学中要将德育经常化。一般,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错误倾向,即将一节课中的德育作为一节课的小结或总结,在课结束的时候只是做一简单的强调,或者是说教式的灌输。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小到一个词语感情色彩的教学,大到一篇文章的主题教学,其中都渗透着德育的内容,我们不妨在教学中随时有意渗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德育的滋润,从而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根据中技生心理认知特点,利用过程达成德育渗透
大部分中技生来自中考的高中落榜生,相比较普通高中而言他们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弱。根据一些调研的数据,当前中职学生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积极进取型,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较为认真,并能不断进步;第二类是得过且过型,学习积极性不高,怕苦畏难,学习效率低,只求过关;第三类是消极应付型,在学习中表现出很强的惰性,整天无所事事,表现出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第二类和第三类占了中技生当中很大的比例。根据中技生此种心理特点,我们更应该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各种教学手段达成德育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时总是比较抗拒,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授应用文《求职信》时,运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分成6-8人的小组,组成不同的公司,小组之间相互进行招聘,每个小组将通过抽签进行应聘。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必须共同完成一份招聘启事以及一份求职信以及面试的任务。在所有任务结束后,我给学生播放《职来职往》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总结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待人处事。通过贴近真实的实践以及视频的真实演绎,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体验到了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而作为教师的我,在此过程中只需要通过适时的点拨便已完成好本次的授课任务,而德育的渗透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是非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语文的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景”到“激发情”进而“训练说”再“揭示理”,使思想教育有序地渗透到教学中去,以达到“融情于景,由情入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每次的课堂教学中抽出3-5分钟的时间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但对于题目的选取就要有的放矢,比如:自我介绍,介绍我的家乡、自己去过的名胜古迹;我崇拜的人,你怎样看待技校生吸烟的问题等等。甚至可以联系社会的实际,如谈谈你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等等。尽管时间比较少,有的题目学生谈得比较幼稚和肤浅,但只要有针对性,并持之以恒,学生既能提升表达能力,也能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德育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注重在教学评价设计中进行德育渗透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教学评价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标杆就在于此,因此教学评价中的德育评价点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的教学评价才能体现出德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能够体现德育目标的教学评价应该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主要做法如下:
一.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1.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语文学科本身特有的生动性、形象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饶有趣味的故事。所有的说教在语文课堂都可以变为活生生的事例,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本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字词句,还有让他们可以去思考的人生启悟。
3.语文学科中蕴含着广阔的德育天地。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就决定了它的德育渗透也具有广阔的天地。
那么,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使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天地,又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呢?对此,笔者有如下的考虑。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
(一)在教学目标中注重德育目标的设计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很重要的一环,它是贯穿全程的主线。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当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笔者所说的“德育目标”应该是殊途同归的。
首先,要将每一篇文章或每一节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确立清楚,在具体设计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具体内容,确立恰当的、准确的德育目标,一篇文章要么学习他人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么培养学生善于同困难做斗争的意识和精神,树立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切忌确立多个德育目标,从而造成德育目标的设计没有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只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德育目标的达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探讨、研究,自觉感知,从而达到较好落实德育目标的目的,切忌将德育目标强硬灌输,将一堂原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蜕变成政治教育课或思想教育课,导致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了德育目标的落实,还将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在教学中要将德育经常化。一般,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错误倾向,即将一节课中的德育作为一节课的小结或总结,在课结束的时候只是做一简单的强调,或者是说教式的灌输。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小到一个词语感情色彩的教学,大到一篇文章的主题教学,其中都渗透着德育的内容,我们不妨在教学中随时有意渗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德育的滋润,从而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根据中技生心理认知特点,利用过程达成德育渗透
大部分中技生来自中考的高中落榜生,相比较普通高中而言他们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弱。根据一些调研的数据,当前中职学生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积极进取型,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较为认真,并能不断进步;第二类是得过且过型,学习积极性不高,怕苦畏难,学习效率低,只求过关;第三类是消极应付型,在学习中表现出很强的惰性,整天无所事事,表现出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第二类和第三类占了中技生当中很大的比例。根据中技生此种心理特点,我们更应该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各种教学手段达成德育的渗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时总是比较抗拒,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授应用文《求职信》时,运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分成6-8人的小组,组成不同的公司,小组之间相互进行招聘,每个小组将通过抽签进行应聘。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必须共同完成一份招聘启事以及一份求职信以及面试的任务。在所有任务结束后,我给学生播放《职来职往》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总结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待人处事。通过贴近真实的实践以及视频的真实演绎,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体验到了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而作为教师的我,在此过程中只需要通过适时的点拨便已完成好本次的授课任务,而德育的渗透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是非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语文的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景”到“激发情”进而“训练说”再“揭示理”,使思想教育有序地渗透到教学中去,以达到“融情于景,由情入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每次的课堂教学中抽出3-5分钟的时间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口语训练。但对于题目的选取就要有的放矢,比如:自我介绍,介绍我的家乡、自己去过的名胜古迹;我崇拜的人,你怎样看待技校生吸烟的问题等等。甚至可以联系社会的实际,如谈谈你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等等。尽管时间比较少,有的题目学生谈得比较幼稚和肤浅,但只要有针对性,并持之以恒,学生既能提升表达能力,也能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德育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注重在教学评价设计中进行德育渗透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教学评价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标杆就在于此,因此教学评价中的德育评价点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的教学评价才能体现出德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能够体现德育目标的教学评价应该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主要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