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关于试卷讲评。
1.1全面性。一方面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使他们各有所得。另一方面,评讲课首先必须对考试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介绍全班考试的成绩概况,与上次考试及几个班的考试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概知全貌,对自己的成绩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被卷面数所迷惑。
1.2普遍性。教师要重点对学生答卷中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对这类问题,老师在围绕出题程度,试题的知识考查点,学生的失分原因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并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
1.3主体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主动精神,把学习过程看做是主体需求的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讲评时,要积极主动启发学生思维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习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主动探究和讨论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1.4鼓励性。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在答题时出现诸如答不出,答非所问,分析不透,表达条理不清,笔谈等问题,为此教师在剖析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注意这些学生的积极性,要鼓舞学生士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5注重学生心理特征变化。学生的分析思路,不要一味否定,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的思维的独特之处。在试卷评讲课的教学过程中,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从试卷答题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同时,教师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的训练上来。在练习中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最佳解题途径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教师在讲评时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过程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课堂小结要有多样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小结也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的多言堂,这是课程改革的进步。不少老师的课堂小结已经模式化了。如: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等等。几乎每节课的最后都是在学生的回答中结束,大多数学生往往是对照教师板书的内容从头复述一遍。在一些展示课上好多学生说: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这节课我更加喜欢数学。刚开始听了这样的话感觉很好,但是许多课都这样做结束语时,就该想想这些话是不是学生真心所想。我认为,课堂需要小结,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小结方式。因为,有些知识的提炼和升华需要教师的经验,对将来学习内容的点拨需要教师知识的储备。只有让课堂小结成为教师检查、调整、矫正教学的环节,成为师生进一步交流、探索的良机,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3.重视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课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热烈愉快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3.1精心设计新奇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意在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开头课中设计问题情境总是遵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有一定的趣味性,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并和旧知识结构发生联系。
只有符合这样要求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一接触重叠问题情境,就像吸铁石一样产生一种定向反射(生理机制),随即产生不随意注意,继而转化为随意注意(心理机制),于是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3.2板书设计不拘一格。板书有利于突出感知对象。心理学实验的数据告诉我们,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90%以上来自眼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去接受信息,而如果把口头讲述与形象的板书示意结合起来,用板书突出重点,重要部分用线要不同色彩、不同字体标示出来就显得醒目,有利于激发兴趣,突出感知对象。
3.3课件制作声色俱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前只有一张图表几行文字简单的课件已不满足新课改的需求了。教学中潜心研究设计一些有声有色的课件形成一个“动感地带”,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3.4课堂提问难易适度。教学中提出适当的问题,可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准备回答。所提问题太简单,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探索之趣;问题太难了,学生百读百思不得其解,也会丧失信心,没有了兴趣。
4.课件制作要有创意。
课件的制作最关键的是设计者的创意,其次才是技术支撑和美工构图等。因为只有有了好的教学创意,计算机才能发挥其潜在优势。然而现在的一些数学课件并非如此,有的仅仅是把课本知识照搬在屏幕上,这样就失去了使用计算机授课的意义。在制作数学课件时,应特别注意授课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设计恰当的处理方法,搞好教学创意,将那些重点、难点与计算机软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的创意要体现三方面的优势:一是要很好地揭示本节课的原理,服务于课题。例如:我设计的课件中动画的演示就很好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性质。二是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比如把生活中的一些与本节有关的模型展示出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开阔学生的思路。三是交互性要强,各环节要便于使用者操作,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例如我的课件就设计了拼图游戏,学生通过对线段、圆、三角形等基本图案进行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设计美丽图案,并为学生提供了能快速实现这三种变换的操作平台——几何画板,让学生设计班徽,适合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时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平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5.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协调的系统,重教轻学,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学轻教,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1.1全面性。一方面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使他们各有所得。另一方面,评讲课首先必须对考试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介绍全班考试的成绩概况,与上次考试及几个班的考试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概知全貌,对自己的成绩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被卷面数所迷惑。
1.2普遍性。教师要重点对学生答卷中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对这类问题,老师在围绕出题程度,试题的知识考查点,学生的失分原因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并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
1.3主体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主动精神,把学习过程看做是主体需求的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讲评时,要积极主动启发学生思维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习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主动探究和讨论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1.4鼓励性。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在答题时出现诸如答不出,答非所问,分析不透,表达条理不清,笔谈等问题,为此教师在剖析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注意这些学生的积极性,要鼓舞学生士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5注重学生心理特征变化。学生的分析思路,不要一味否定,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的思维的独特之处。在试卷评讲课的教学过程中,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从试卷答题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同时,教师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的训练上来。在练习中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最佳解题途径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教师在讲评时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过程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课堂小结要有多样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小结也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的多言堂,这是课程改革的进步。不少老师的课堂小结已经模式化了。如: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等等。几乎每节课的最后都是在学生的回答中结束,大多数学生往往是对照教师板书的内容从头复述一遍。在一些展示课上好多学生说: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这节课我更加喜欢数学。刚开始听了这样的话感觉很好,但是许多课都这样做结束语时,就该想想这些话是不是学生真心所想。我认为,课堂需要小结,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小结方式。因为,有些知识的提炼和升华需要教师的经验,对将来学习内容的点拨需要教师知识的储备。只有让课堂小结成为教师检查、调整、矫正教学的环节,成为师生进一步交流、探索的良机,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3.重视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课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热烈愉快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3.1精心设计新奇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意在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开头课中设计问题情境总是遵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有一定的趣味性,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并和旧知识结构发生联系。
只有符合这样要求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一接触重叠问题情境,就像吸铁石一样产生一种定向反射(生理机制),随即产生不随意注意,继而转化为随意注意(心理机制),于是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3.2板书设计不拘一格。板书有利于突出感知对象。心理学实验的数据告诉我们,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90%以上来自眼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去接受信息,而如果把口头讲述与形象的板书示意结合起来,用板书突出重点,重要部分用线要不同色彩、不同字体标示出来就显得醒目,有利于激发兴趣,突出感知对象。
3.3课件制作声色俱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前只有一张图表几行文字简单的课件已不满足新课改的需求了。教学中潜心研究设计一些有声有色的课件形成一个“动感地带”,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3.4课堂提问难易适度。教学中提出适当的问题,可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准备回答。所提问题太简单,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探索之趣;问题太难了,学生百读百思不得其解,也会丧失信心,没有了兴趣。
4.课件制作要有创意。
课件的制作最关键的是设计者的创意,其次才是技术支撑和美工构图等。因为只有有了好的教学创意,计算机才能发挥其潜在优势。然而现在的一些数学课件并非如此,有的仅仅是把课本知识照搬在屏幕上,这样就失去了使用计算机授课的意义。在制作数学课件时,应特别注意授课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设计恰当的处理方法,搞好教学创意,将那些重点、难点与计算机软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的创意要体现三方面的优势:一是要很好地揭示本节课的原理,服务于课题。例如:我设计的课件中动画的演示就很好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性质。二是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比如把生活中的一些与本节有关的模型展示出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开阔学生的思路。三是交互性要强,各环节要便于使用者操作,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例如我的课件就设计了拼图游戏,学生通过对线段、圆、三角形等基本图案进行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设计美丽图案,并为学生提供了能快速实现这三种变换的操作平台——几何画板,让学生设计班徽,适合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时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平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5.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协调的系统,重教轻学,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学轻教,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