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华区曾经是成都市的老工业基地,经过“东调”、东郊工业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已经进入了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近年来,成华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诉求,在流动人口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重点领域,就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实效。
服务+亲情创新外来人口管理模式
5月10日,笔者来到万年大棚市场,外来人员陈英正笑容满面地忙着给顾客介绍出售的小百货。陈英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丈夫患有白血病,儿子是个脑瘫患者,家庭的不幸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陈英喘不上气。在租住到新鸿街道后,街道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很快为这个困难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了独生子女优惠政策,为其丈夫送去了3000多元的八院费用。为了使陈英一家能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街道办事处又为其联系了万年大棚市场,减免了摊位费,帮助她做上了百货生意。在成华区妇联的帮助下,陈英的儿子如愿入住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如今,陈英一家在街道的帮助下,渐渐稳定下来,生活也渐渐好起来了。
陈英是成华区构建流动人口“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受益者中的一员。近年来,成华区流动人口管理从以前“轻服务、重管理”转变到现在的“轻管理、重服务”,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了管理机制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由单一部门管理向综合联动转变、由基础信息的分散使用向综合研判应用的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由抽象模糊管理向具体精确指导转变的工作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抓牢“一个基础”:基础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严把信息采集关、信息审核关、信息录入关、后台监控关四个关口,确保了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完整、准确、鲜活,着力强化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应用基础。走进成华区新鸿街道菽香里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第一眼就看到一幅巨大的“社区房屋动态管理图”,菽香里社区78幢楼清清楚楚地标注在上面,常住人口用绿色图钉标注,流动人口用红色图钉标注,黄色图钉则代表空置房屋。社区房屋一旦有出售出租情况发生,常住人员和流动人员一旦有变化,社区工作人员在收到协管员的报告后立即对图标作相应调整。如遇到涉及治安、计生、就业等相关问题,社区立即将情况报告街道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针对情况采取相关应对措施。目前,成华区共设立了街道流管办14个、社区服务站102个、信息采集点607个,配备专职协管员293人、兼职协管员1494人,实现了基础信息采集维护的常态化。
健全“一套机构和一套制度”。“一套机构”,就是服务管理常设机构。建立了“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一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一社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信息采集点”四级体系。“一套制度”,就是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建立了周工作例会制、月联席会议制、出租房屋公示制、三级巡查制、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协管责任制、信息采集点工作制、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网格化管理等多项制度,实现了信息采集维护的常态化。
创新“七个结合”的模式:与劳动保障相结合、与计生服务相结合、与司法援助和民政管理相结合、与党团建设相结合、与工商管理相结合、与地税征管相结合、与社区警务相结合,形成了服务民生、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社会治安四个服务管理综合应用体系,外来流动人口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计划生育、子女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以教育为例,成华区坚持教育公平公正,不但创建了全省首个农民工子女义务学校——红花学校,还在全区实行全面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入学,真正为外来务工流动人员子女解决了就学的大问题。在加强为流动人口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投身成都、成华建设的热情。这样一来,本地居民对于外来人口的认同感也不断提升,大大促进了辖区和谐发展。
大调解在和谐中寻求快速发展
2009年9月7日,在圣灯街道人民塘小。区12组,一施工单位因未能明确施工地界,毁坏了小区群众11座祖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最终经过“大调解”,大家达成了共识,施工单位也作了积极的让步,经济补偿方案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一场被认为极有可能酝酿成群体事件的纠纷,就此泯灭于无形之中。
对于正处于“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关键时期的成华区来讲,稳定无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成华区社会管理创新始终突出这个基准点,健全信访、调解、防控、安全的立体化工作机制,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该区探索试点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区联调中心为平台,把社会矛盾纠纷排查与信访问题排查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定期排查、情况通报等多项制度,做到每月必须排查,敏感时期必须排查,突出性矛盾必须排查,普遍性问题必须排查。按照信息联网、部门联手、上下联动、条块联合的原则,做到“三联动”:上下联合联动,重大矛盾纠纷全区上下共同参与调解;左右联合联动,对涉及部门较多的矛盾纠纷,在区中心统一组织下,各涉案单位共同参与调解;内外联合联动,注意利用广大群众,做好钝化矛盾工作。尤其是新鸿街道提出了“大调解促大和谐”的创新工作思路,利用邻居和周围住户的舆论力量,有效地确保新鸿辖区的和谐稳定。工作中,成华区注重借智借力,整合资源,为群众提供便利、及时、周到的调解服务,建立了矛盾调解工作“三配套”:与法律服务配套,街道调解中心设立法律咨询,安排律师免费接待群众,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与专家咨询配套,设立恳谈室,聘请心理学教授,对相关群众进行心理疏导;与社会评价配套,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实行听证制度,通过与会法律专家的发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出席,给予矛盾双方面对面公开陈述和充分申辩的机会,避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果争论。
服务+亲情创新外来人口管理模式
5月10日,笔者来到万年大棚市场,外来人员陈英正笑容满面地忙着给顾客介绍出售的小百货。陈英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丈夫患有白血病,儿子是个脑瘫患者,家庭的不幸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陈英喘不上气。在租住到新鸿街道后,街道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很快为这个困难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了独生子女优惠政策,为其丈夫送去了3000多元的八院费用。为了使陈英一家能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街道办事处又为其联系了万年大棚市场,减免了摊位费,帮助她做上了百货生意。在成华区妇联的帮助下,陈英的儿子如愿入住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如今,陈英一家在街道的帮助下,渐渐稳定下来,生活也渐渐好起来了。
陈英是成华区构建流动人口“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受益者中的一员。近年来,成华区流动人口管理从以前“轻服务、重管理”转变到现在的“轻管理、重服务”,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了管理机制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由单一部门管理向综合联动转变、由基础信息的分散使用向综合研判应用的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由抽象模糊管理向具体精确指导转变的工作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抓牢“一个基础”:基础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严把信息采集关、信息审核关、信息录入关、后台监控关四个关口,确保了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完整、准确、鲜活,着力强化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应用基础。走进成华区新鸿街道菽香里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第一眼就看到一幅巨大的“社区房屋动态管理图”,菽香里社区78幢楼清清楚楚地标注在上面,常住人口用绿色图钉标注,流动人口用红色图钉标注,黄色图钉则代表空置房屋。社区房屋一旦有出售出租情况发生,常住人员和流动人员一旦有变化,社区工作人员在收到协管员的报告后立即对图标作相应调整。如遇到涉及治安、计生、就业等相关问题,社区立即将情况报告街道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针对情况采取相关应对措施。目前,成华区共设立了街道流管办14个、社区服务站102个、信息采集点607个,配备专职协管员293人、兼职协管员1494人,实现了基础信息采集维护的常态化。
健全“一套机构和一套制度”。“一套机构”,就是服务管理常设机构。建立了“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一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一社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信息采集点”四级体系。“一套制度”,就是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建立了周工作例会制、月联席会议制、出租房屋公示制、三级巡查制、用工单位经营业主协管责任制、信息采集点工作制、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网格化管理等多项制度,实现了信息采集维护的常态化。
创新“七个结合”的模式:与劳动保障相结合、与计生服务相结合、与司法援助和民政管理相结合、与党团建设相结合、与工商管理相结合、与地税征管相结合、与社区警务相结合,形成了服务民生、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社会治安四个服务管理综合应用体系,外来流动人口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计划生育、子女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以教育为例,成华区坚持教育公平公正,不但创建了全省首个农民工子女义务学校——红花学校,还在全区实行全面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入学,真正为外来务工流动人员子女解决了就学的大问题。在加强为流动人口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投身成都、成华建设的热情。这样一来,本地居民对于外来人口的认同感也不断提升,大大促进了辖区和谐发展。
大调解在和谐中寻求快速发展
2009年9月7日,在圣灯街道人民塘小。区12组,一施工单位因未能明确施工地界,毁坏了小区群众11座祖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最终经过“大调解”,大家达成了共识,施工单位也作了积极的让步,经济补偿方案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一场被认为极有可能酝酿成群体事件的纠纷,就此泯灭于无形之中。
对于正处于“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关键时期的成华区来讲,稳定无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成华区社会管理创新始终突出这个基准点,健全信访、调解、防控、安全的立体化工作机制,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该区探索试点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区联调中心为平台,把社会矛盾纠纷排查与信访问题排查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定期排查、情况通报等多项制度,做到每月必须排查,敏感时期必须排查,突出性矛盾必须排查,普遍性问题必须排查。按照信息联网、部门联手、上下联动、条块联合的原则,做到“三联动”:上下联合联动,重大矛盾纠纷全区上下共同参与调解;左右联合联动,对涉及部门较多的矛盾纠纷,在区中心统一组织下,各涉案单位共同参与调解;内外联合联动,注意利用广大群众,做好钝化矛盾工作。尤其是新鸿街道提出了“大调解促大和谐”的创新工作思路,利用邻居和周围住户的舆论力量,有效地确保新鸿辖区的和谐稳定。工作中,成华区注重借智借力,整合资源,为群众提供便利、及时、周到的调解服务,建立了矛盾调解工作“三配套”:与法律服务配套,街道调解中心设立法律咨询,安排律师免费接待群众,引导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与专家咨询配套,设立恳谈室,聘请心理学教授,对相关群众进行心理疏导;与社会评价配套,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实行听证制度,通过与会法律专家的发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出席,给予矛盾双方面对面公开陈述和充分申辩的机会,避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果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