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读书会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形式,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与其他形式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相比,更具民主性、自主性和系统性。教师读书会建立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教师的阅读从“众人推车”向“自主引擎”发展,教师逐步唤醒了对专业知识的追求。
一、 教师读书会的组织内涵
1. 从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角度
从学科性质角度,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使用,学科内涵价值的确立,要求教师要通过读书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从学生发展角度,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发,随着随迁子女的增多,学生面临的学习与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教师通过读书来发展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本领;从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角度,读书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实现专业能力的不断更迭。
2. 从教师精神生活发展角度
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单调性与重复性。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容易陷入一种职业的倦怠。以文化人,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精神成长的一种方式,教师应从阅读当中获得精神成长的力量。
3. 从知识的默会性特点角度
知识的默会性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存在的知识形态。通过教师读书会的共读共享,可以在对话、交流、互动、实践当中,实现共同体作用下的同生共长。默会性,强调了知识能力的自我建构,通过群体研究的共同发展,可以达成教师自治下的普遍生长。
4. 从教师读书会的特质角度
奥尔森认为,读书会的共同特征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行政级别上的高低,没有知识层次上的差异,没有阅读方法上的优劣。美国学者安德鲁斯则认为,教师读书会是一种民主、民治、民享。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教师读书会是一个学习平台,从当下层面来看,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精神发育;从未来层面来看,能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与学校的朝向美好。
二、 教师读书会的存在价值
学校教师读书会的运行,应该是建立在教师自发、学校鼓励、未来可期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乐意通过阅读汲取需要的营养,学校需要营造教师共读的氛围,制订必要的举措,引领教师参与共读;最后,需要在培育群体的共享机制上,把教师读书会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让教师读有所用,读有所得。
1. 优化教学融合
如通过共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不同学科教师可以从中汲取到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不同学科的综合学习中进行三维对话:与知识主题对话,与教室伙伴对话,与自我内心对话。这是基于书中教育观点的实践。对话当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倾听,从而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吸纳。
通过教师读书会,优化教学融合,其实质在于把学校变革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共读,从书中找到理论支架,发现操作策略,实现教学优化,形成一种“合作性”的同事关系,创课、研课、磨课,顺势而为,教師之间也变成了学习伙伴,让“教学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2. 推动教师成长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品;从内打破,是生命。教师成长需要从内打破工作带来的职业倦怠,让教师自觉靠近时代的脉搏,实现知识的更迭换代。找一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共读,领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审视自我、审视明天,实现自我的发展。读书的本质是对话,不纠结现象,因为现象不是根本。读书会的本质是推动教师的发展。
3. 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师生的和谐生长。教师读书会,首先改变的是教师自我的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从“为己之学”转为“为人之学”,从“知学”到“治学”,让教师在获得生命的精微与丰富的同时,使学校向着书香满园出发,让办学的方向得到准确定位,让学生向着明亮那方出发,最终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
三、 教师读书会的操作策略
构建学校教师读书会,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也能折射出管理者引领教师发展的能力。教师读书会的操作策略,需要从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深入思考,在有效策略的基础上,让教师获得一种共鸣,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1. 共读内容的选择
教师读书会内容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的原则。首先,要读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书。教师一般喜欢阅读在“浅阅读”处徜徉,如阅读《读者》《特别关注》等杂志,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等教学浅谈,教学实录、课例反思等教学手段,等等。这些是知识的二次呈现,教师往往无法探究其背后的教育原理。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只有从理论深处溯源,才能够实现深入浅出。其次,要读得到大家认可的书。共读,讲究的是齐读共享,如果“各美其美”,就无法现实阅读后的分享,那么每个人的所得,往往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素养,要想提高,就需要读出自己不曾拥有的知识内因。因此,需要在大家认可的基础上选择共读内容。可以是基于课程的学科书籍,基于兴趣的特色书籍,基于需要的专业书籍等。最后,共读内容要能够与教学需要联系起来。只有当读的所得在教的过程中得到应用,才能促使教师不断在“读”与“用”的过程中走几个来回,实现读用并重。
2. 共读环节的确立
教师读书会,需要确立相对有序的环节。第一环节是定时间。共读的时间有两种,首先是自由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其次是集体阅读,在固定的时间内,大家坐到一起阅读。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样的时间并不好统一,就需要管理者的介入,在开学初课表调配的时候,就应安排好相关的课务,为共读教师留出2个小时左右的共读时间,便于教师集体阅读。第二环节是定地点。教师读书会的地点可以分为线上、线下。线上,就是教师通过在线交流的形式,实现共读;线下,就是通过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共享。线上线下的共读,是可以转换的,也可以互为补充。第三环节是主题的确立。读书需要带着目的,带着任务,不然会陷入“各说各话”的尴尬。共读主题,需要提前布置给老师,让老师有目的地读,有计划地读,这也是实现共享的保障。第四环节是领读的分配。教师由于能力有高低,在阅读理解上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每一本书的共读中,确立领读人。领读的任务是布置阅读主题,进行阅读的深度思考,组织教师交流,进行观点提炼,实现共读生长。第五环节是共读的展示。读是吸纳,写是输出。共读后要通过文字进行展示。一般选择“微信”小打卡的形式进行展示。首先是建立学校的微信打卡圈子,接着是设置打卡主题,进行管理员的选聘,定期进行圈子内容的置顶与点评,最后是把打卡内容进行集中展示与交流。第六环节是共读交流。这也是教师读书会最为重要的一环,共读交流首先是共读,其次是交流。
3. 共读评价的模型
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师读书会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也会陷入发展的停滞。合理有效的评价手段,是促进教师读书会健康运行的保障。首先是通过读书打卡的形式,进行阅读数量的评价,可以每周打卡1次,一学期打卡15次以上为合格;其次是从打卡质量上进行评价,打卡圈管理员的置顶数量可作为评价依据;最后从“读”与“教”的效果上来评价,通过阅读是否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共读评价中,学校管理者要运用好评价模型,把教师共读纳入学校的教师管理体系,每个学期可以通过评选书香教师、打卡之星、读写之星等,实现教师阅读的有序发展。通过提供读书经费、设立读书园地、开展读书沙龙、评选月度人物等,实现共读的评价实施,让教师能够在不断激励中实现发展。
运行好教师读书会,可以促进学习型校园建设,减少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心理愉悦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办学水平的高层次发展,实现学校管理的良性运行。
(作者单位:沭阳县耿圩中心小学)
一、 教师读书会的组织内涵
1. 从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角度
从学科性质角度,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使用,学科内涵价值的确立,要求教师要通过读书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从学生发展角度,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发,随着随迁子女的增多,学生面临的学习与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教师通过读书来发展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本领;从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角度,读书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实现专业能力的不断更迭。
2. 从教师精神生活发展角度
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单调性与重复性。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容易陷入一种职业的倦怠。以文化人,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精神成长的一种方式,教师应从阅读当中获得精神成长的力量。
3. 从知识的默会性特点角度
知识的默会性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存在的知识形态。通过教师读书会的共读共享,可以在对话、交流、互动、实践当中,实现共同体作用下的同生共长。默会性,强调了知识能力的自我建构,通过群体研究的共同发展,可以达成教师自治下的普遍生长。
4. 从教师读书会的特质角度
奥尔森认为,读书会的共同特征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学习共同体,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行政级别上的高低,没有知识层次上的差异,没有阅读方法上的优劣。美国学者安德鲁斯则认为,教师读书会是一种民主、民治、民享。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看,教师读书会是一个学习平台,从当下层面来看,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精神发育;从未来层面来看,能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与学校的朝向美好。
二、 教师读书会的存在价值
学校教师读书会的运行,应该是建立在教师自发、学校鼓励、未来可期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乐意通过阅读汲取需要的营养,学校需要营造教师共读的氛围,制订必要的举措,引领教师参与共读;最后,需要在培育群体的共享机制上,把教师读书会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让教师读有所用,读有所得。
1. 优化教学融合
如通过共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不同学科教师可以从中汲取到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不同学科的综合学习中进行三维对话:与知识主题对话,与教室伙伴对话,与自我内心对话。这是基于书中教育观点的实践。对话当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倾听,从而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吸纳。
通过教师读书会,优化教学融合,其实质在于把学校变革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共读,从书中找到理论支架,发现操作策略,实现教学优化,形成一种“合作性”的同事关系,创课、研课、磨课,顺势而为,教師之间也变成了学习伙伴,让“教学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2. 推动教师成长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品;从内打破,是生命。教师成长需要从内打破工作带来的职业倦怠,让教师自觉靠近时代的脉搏,实现知识的更迭换代。找一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共读,领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审视自我、审视明天,实现自我的发展。读书的本质是对话,不纠结现象,因为现象不是根本。读书会的本质是推动教师的发展。
3. 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师生的和谐生长。教师读书会,首先改变的是教师自我的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从“为己之学”转为“为人之学”,从“知学”到“治学”,让教师在获得生命的精微与丰富的同时,使学校向着书香满园出发,让办学的方向得到准确定位,让学生向着明亮那方出发,最终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
三、 教师读书会的操作策略
构建学校教师读书会,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也能折射出管理者引领教师发展的能力。教师读书会的操作策略,需要从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深入思考,在有效策略的基础上,让教师获得一种共鸣,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1. 共读内容的选择
教师读书会内容的选择,一般遵循以下的原则。首先,要读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书。教师一般喜欢阅读在“浅阅读”处徜徉,如阅读《读者》《特别关注》等杂志,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等教学浅谈,教学实录、课例反思等教学手段,等等。这些是知识的二次呈现,教师往往无法探究其背后的教育原理。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只有从理论深处溯源,才能够实现深入浅出。其次,要读得到大家认可的书。共读,讲究的是齐读共享,如果“各美其美”,就无法现实阅读后的分享,那么每个人的所得,往往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素养,要想提高,就需要读出自己不曾拥有的知识内因。因此,需要在大家认可的基础上选择共读内容。可以是基于课程的学科书籍,基于兴趣的特色书籍,基于需要的专业书籍等。最后,共读内容要能够与教学需要联系起来。只有当读的所得在教的过程中得到应用,才能促使教师不断在“读”与“用”的过程中走几个来回,实现读用并重。
2. 共读环节的确立
教师读书会,需要确立相对有序的环节。第一环节是定时间。共读的时间有两种,首先是自由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其次是集体阅读,在固定的时间内,大家坐到一起阅读。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样的时间并不好统一,就需要管理者的介入,在开学初课表调配的时候,就应安排好相关的课务,为共读教师留出2个小时左右的共读时间,便于教师集体阅读。第二环节是定地点。教师读书会的地点可以分为线上、线下。线上,就是教师通过在线交流的形式,实现共读;线下,就是通过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共享。线上线下的共读,是可以转换的,也可以互为补充。第三环节是主题的确立。读书需要带着目的,带着任务,不然会陷入“各说各话”的尴尬。共读主题,需要提前布置给老师,让老师有目的地读,有计划地读,这也是实现共享的保障。第四环节是领读的分配。教师由于能力有高低,在阅读理解上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每一本书的共读中,确立领读人。领读的任务是布置阅读主题,进行阅读的深度思考,组织教师交流,进行观点提炼,实现共读生长。第五环节是共读的展示。读是吸纳,写是输出。共读后要通过文字进行展示。一般选择“微信”小打卡的形式进行展示。首先是建立学校的微信打卡圈子,接着是设置打卡主题,进行管理员的选聘,定期进行圈子内容的置顶与点评,最后是把打卡内容进行集中展示与交流。第六环节是共读交流。这也是教师读书会最为重要的一环,共读交流首先是共读,其次是交流。
3. 共读评价的模型
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师读书会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也会陷入发展的停滞。合理有效的评价手段,是促进教师读书会健康运行的保障。首先是通过读书打卡的形式,进行阅读数量的评价,可以每周打卡1次,一学期打卡15次以上为合格;其次是从打卡质量上进行评价,打卡圈管理员的置顶数量可作为评价依据;最后从“读”与“教”的效果上来评价,通过阅读是否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共读评价中,学校管理者要运用好评价模型,把教师共读纳入学校的教师管理体系,每个学期可以通过评选书香教师、打卡之星、读写之星等,实现教师阅读的有序发展。通过提供读书经费、设立读书园地、开展读书沙龙、评选月度人物等,实现共读的评价实施,让教师能够在不断激励中实现发展。
运行好教师读书会,可以促进学习型校园建设,减少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心理愉悦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办学水平的高层次发展,实现学校管理的良性运行。
(作者单位:沭阳县耿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