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体现。高质量地备好一堂课,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備好一堂课必须做到备课程标准、备对象、备教材、备方法的“四备”要求,提出了将复杂知识简单化、零散知识逻辑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的“四化”是备好一堂课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备课 课程标准 备课要求 备课核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2-02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教材,确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选择最合适的顺序和表达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并形成教案的过程。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1,2]。为了演绎精彩的课堂,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教师要在上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工作,从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学生等多方面入手,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备课方案,从而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3,4]。备课既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业务素质以及拓宽知识领域的重要过程。台上三分钟,台下百日功,备课是一件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可见,备课对于教师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备好一堂课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备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对“四备”要求和对“四化”核心的掌握和运用。
一、备课的“四备”要求
虽然备课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但是,备课也有其自身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备课必须做到备课程标准、备对象、备教材、备方法的“四备”要求。
1.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方法、学习策略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学习基本要求等都作了详细、明确的阐述。因此,了解并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备好课的前提。备课时,教师必须通过钻研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的要求,使之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挥棒。
2.备对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对象,是学习的主人。备课时必须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备好学生”。首先,备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点可能已经忘记或没有理解,不同学生个体在知识掌握方面有哪些差异。其次,备学生的能力水平。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基础和能力水平,如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而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环节。第三,备学生的思维方式。备课时,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解,分析学生面对新问题时的心理活动,思维过程,进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的教学过程。第四,备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思想状态,如学习状态、学习自觉性、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等,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进而影响着学习效果,备课时只有注意了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备课时要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融会贯通,同时还要能根据教材的需要,对教材的取舍、补充、简化以及前后次序调整等作出处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不难看出,备课对于教学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工作。当前,知识的更新与增长速度很快,在备课时,教师还应依据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教材的基本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成果。
4.备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如何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正确、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个教学内容,可能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立足于“启发式教学”是共同的,教师应从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讲述内容等方面综合考虑,筛选最佳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之外,在备方法时,还应注意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情景的考虑,如讲课时的情感、姿态、表情、手势和着装等。教员走入教室时是愉快、兴奋、信心百倍的神情, 讲课时姿态优美、表情丰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 学员也会津津乐道,受到感染而全神贯注;反之, 如果教员课前心情不畅或缺乏信心,讲授时死气沉沉、一动不动,教室的气氛肯定不会活跃, 教学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二、备课的“四化”核心
基于对备课重要性和备课基本要求的认识,课堂教学之前,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然而,备课不仅与备课者具备的学识水平有关, 同时也与备课者运用的方法技巧有着重要的关系。年轻教员备课时往往面面俱到,把握不住重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对备课的核心没有掌握,事倍功半。部分即使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员,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深究其原因,也在于对备课环节关键点把握不准确。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核心是要做到“四化”,即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1.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简单来说就是要深入浅出。在明确课程标准并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后,首先需要盘点哪些是重要与核心的知识,哪些是补充说明或拓展的知识,哪些是学生能够自行看书一目了然的知识;然后认真想想知识内容能不能用更简略的方式进行陈述,提纲领,化繁琐为简明、化深奥为通俗,做到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一些年轻教员的思维方法总是与复杂联系在一起,总认为讲授的知识越多越复杂,解决问题的方式越复杂,越能体现自己的知识渊博与能力水平,以致钻进“牛角尖”里无法出来。事实上,能把复杂知识简单化,这才是一种能力与水平。只有把复杂知识简单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保证教学质量。 2.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
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就是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寻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將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大学生大多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逻辑思维,在教学工作中,他们更喜欢的是层次清晰、讲究逻辑关系的知识呈现方式。相反,对那些仅仅是罗列与复述知识、照本宣科、照片宣科,即使是口若悬河,依然是没精打彩。例如,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知识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各种物质千姿百态,性质不一,这就给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带来了较大困难,如何寻找知识之间的关系,将零散的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知识串联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这种关系来寻找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备课时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对于自然科学,通常其理论性强,概念与原理抽象程度较高,单纯用文字和语言进行描述与讲解,学生往往难于理解、记忆和掌握,久而久之,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具体的学习对象要比抽象的学习对象容易接受,而且越具体越易接受。语言、文字、图像、模型、实物被接受的程度依次逐渐增强[5]。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教师备课过程中切实做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充分体现。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过程中,教学模型、教具,演示实验是非常简单但又效果很好的手段和形式,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高度关注并积极运用。另外,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育技术也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的非常重要手段,借助这些手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能很好地把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通常教材呈现的是静止的、“死”的知识,但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实践的积累,是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形成、思维、加工提炼的过程。尽管在教材中出现时,它是简单的、呆板的,大多以结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绝不意味着仅仅是对教材上现成结论的展示,而应重在提示隐含在知识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形成、加工和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再创造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的动态性,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体现知识的动态探索过程,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然学生知其所以然。目前,现代多媒体技术为知识的动态化提供了便利,它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方面显著优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可以通过模拟动画的形式来展示不法看见或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进而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实践证明,只有力求高质量地备课,才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备课环节片面追求形式,千篇一律,每一节备课都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方法设计、导课、小结、作业等项目,而忽视对备课环节基本要求和核心的把握,其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教员在备课环节掌握了备课的要求,认真做到了“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则课堂教学时必然用时少、讲授精、效率高,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员的教学水平也会得到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玉臣,谈教学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7-8.
[2]鲜尽红,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134-135.
[3]朱斌,浅谈有效备课,中等职业教育,2010,7:23-24.
[4]陈晓光,李华,李娟,刘国章,如何备课及写教案,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5(3):271-272.
[5]刘必胜,化学学科中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教学的抽样研究,化学教育,2005,2:36-38.
作者简介:
赵华文(1968- ),男,重庆市人,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关键词】备课 课程标准 备课要求 备课核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2-02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教材,确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选择最合适的顺序和表达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并形成教案的过程。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1,2]。为了演绎精彩的课堂,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教师要在上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工作,从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学生等多方面入手,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备课方案,从而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3,4]。备课既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业务素质以及拓宽知识领域的重要过程。台上三分钟,台下百日功,备课是一件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可见,备课对于教师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备好一堂课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备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对“四备”要求和对“四化”核心的掌握和运用。
一、备课的“四备”要求
虽然备课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但是,备课也有其自身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备课必须做到备课程标准、备对象、备教材、备方法的“四备”要求。
1.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方法、学习策略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学习基本要求等都作了详细、明确的阐述。因此,了解并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备好课的前提。备课时,教师必须通过钻研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的要求,使之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挥棒。
2.备对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对象,是学习的主人。备课时必须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备好学生”。首先,备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点可能已经忘记或没有理解,不同学生个体在知识掌握方面有哪些差异。其次,备学生的能力水平。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基础和能力水平,如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而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环节。第三,备学生的思维方式。备课时,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解,分析学生面对新问题时的心理活动,思维过程,进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的教学过程。第四,备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思想状态,如学习状态、学习自觉性、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等,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进而影响着学习效果,备课时只有注意了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备课时要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融会贯通,同时还要能根据教材的需要,对教材的取舍、补充、简化以及前后次序调整等作出处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不难看出,备课对于教学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工作。当前,知识的更新与增长速度很快,在备课时,教师还应依据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教材的基本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成果。
4.备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如何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正确、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个教学内容,可能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立足于“启发式教学”是共同的,教师应从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讲述内容等方面综合考虑,筛选最佳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之外,在备方法时,还应注意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情景的考虑,如讲课时的情感、姿态、表情、手势和着装等。教员走入教室时是愉快、兴奋、信心百倍的神情, 讲课时姿态优美、表情丰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 学员也会津津乐道,受到感染而全神贯注;反之, 如果教员课前心情不畅或缺乏信心,讲授时死气沉沉、一动不动,教室的气氛肯定不会活跃, 教学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二、备课的“四化”核心
基于对备课重要性和备课基本要求的认识,课堂教学之前,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然而,备课不仅与备课者具备的学识水平有关, 同时也与备课者运用的方法技巧有着重要的关系。年轻教员备课时往往面面俱到,把握不住重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仔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对备课的核心没有掌握,事倍功半。部分即使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员,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深究其原因,也在于对备课环节关键点把握不准确。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核心是要做到“四化”,即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1.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简单来说就是要深入浅出。在明确课程标准并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后,首先需要盘点哪些是重要与核心的知识,哪些是补充说明或拓展的知识,哪些是学生能够自行看书一目了然的知识;然后认真想想知识内容能不能用更简略的方式进行陈述,提纲领,化繁琐为简明、化深奥为通俗,做到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一些年轻教员的思维方法总是与复杂联系在一起,总认为讲授的知识越多越复杂,解决问题的方式越复杂,越能体现自己的知识渊博与能力水平,以致钻进“牛角尖”里无法出来。事实上,能把复杂知识简单化,这才是一种能力与水平。只有把复杂知识简单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保证教学质量。 2.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
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就是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寻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將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大学生大多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逻辑思维,在教学工作中,他们更喜欢的是层次清晰、讲究逻辑关系的知识呈现方式。相反,对那些仅仅是罗列与复述知识、照本宣科、照片宣科,即使是口若悬河,依然是没精打彩。例如,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知识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各种物质千姿百态,性质不一,这就给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带来了较大困难,如何寻找知识之间的关系,将零散的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知识串联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这种关系来寻找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备课时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对于自然科学,通常其理论性强,概念与原理抽象程度较高,单纯用文字和语言进行描述与讲解,学生往往难于理解、记忆和掌握,久而久之,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具体的学习对象要比抽象的学习对象容易接受,而且越具体越易接受。语言、文字、图像、模型、实物被接受的程度依次逐渐增强[5]。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教师备课过程中切实做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充分体现。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过程中,教学模型、教具,演示实验是非常简单但又效果很好的手段和形式,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高度关注并积极运用。另外,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育技术也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的非常重要手段,借助这些手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能很好地把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通常教材呈现的是静止的、“死”的知识,但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实践的积累,是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形成、思维、加工提炼的过程。尽管在教材中出现时,它是简单的、呆板的,大多以结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绝不意味着仅仅是对教材上现成结论的展示,而应重在提示隐含在知识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形成、加工和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再创造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的动态性,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体现知识的动态探索过程,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然学生知其所以然。目前,现代多媒体技术为知识的动态化提供了便利,它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方面显著优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可以通过模拟动画的形式来展示不法看见或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进而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实践证明,只有力求高质量地备课,才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备课环节片面追求形式,千篇一律,每一节备课都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方法设计、导课、小结、作业等项目,而忽视对备课环节基本要求和核心的把握,其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教员在备课环节掌握了备课的要求,认真做到了“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零散的知识逻辑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则课堂教学时必然用时少、讲授精、效率高,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员的教学水平也会得到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玉臣,谈教学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7-8.
[2]鲜尽红,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134-135.
[3]朱斌,浅谈有效备课,中等职业教育,2010,7:23-24.
[4]陈晓光,李华,李娟,刘国章,如何备课及写教案,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5(3):271-272.
[5]刘必胜,化学学科中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教学的抽样研究,化学教育,2005,2:36-38.
作者简介:
赵华文(1968- ),男,重庆市人,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