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导入环节,教师应融合更多契合学生认知的趣味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学生的课堂互动,导入中可衔接数学的核心知识创设悬念,在知识的逐步深化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参与到数学的互动环节,积极的阐述自己独立的观点,传统的小学数学导入环节较为单一,现阶段教师应拓展多元化的导入模式,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依托教材的中心要素,让导入知识充满趣味,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空间,从学生的熟悉的视角展开导入铺陈,激发学生的互动活跃性,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导入的有效性强化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引言:小学数学的知识具有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应主动沟通与学生的沟通桥梁,从学生的视野出发,让课堂的导入更加有趣和立体,直观的展示数学的重点,灵动化的凸显出数学的知识韵味,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数学的系统化认知,引导学生循序的展开数学的互动,创建出妙趣横生的课堂空间,导入契合学生认知范畴之内的数学疑问,让数学的互动更为多彩。
一、巧用旧知营造氛围
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新的数学问题,可以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结构,当进行下一阶段的数学问题互动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前期已经学过的某部分知识点,让数学的课堂讨论,既能够复习之前的内容,又能够推进后续的知识深化探究,新旧知识之间应有一定的串联性,避免学生零碎化的理解记忆,教师可创建出轻松的互动氛围,课堂导入上利用故事性的内容,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让数学的故事更具丰富性和灵动性。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二、巧借道具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或者相应的教具等,让学生快速的在教具的指引下进入数学的互动状态,打破数学的枯燥限制,以较为有趣直观的内容通俗易懂的阐述数学的内涵,利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使得形成独立的数学感悟。在低年级《物体的认识》教学中,同学们用乒乓球、魔方、长方体、正方体盒子、麻将牌,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不断认识了这些物体,而且还发现曲面的物体容易滚动,还能了解到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励学生创新学习。
三、在动手操作中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6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上课时,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数一数能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轻松自主地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充分体验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在问题情境中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时,创设适量、真实的、有效的问题情景,可以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充分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在黑板上写出1、10、100,提问:“它们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此时学生露出诧异的表情,沉湎于思索中,一会儿有学生回答:1元=10角=100分。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说:“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师提问:“谁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等式?”学生说出0.1米=0.10米=0.100米后,接着追问:“看到等式中的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想提出怎样的问题”,看谁提的数学问题最有价值。我就此引入新课,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的学习,接下去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所设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地观察、比较、讨论,再归纳出小数的性质,就易如反掌了。
五、巧用多媒体 直观演示
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集形、声、色于一体等特点,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我在教学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一开始出示小明起床的画面,并伴有闹钟的铃声,让学生说说“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明起床的时间的?”学生一下子被这一画面及声音吸引住了,个个认真观察抢着回答,从而很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结束语
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入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都离不开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徒有其表,这是应该引起教师充分重视的。教师只有掌握了高超的导入艺术,才能让课堂更为精彩。
参考文献
[1] 宋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导入性学习活动设计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1(93):78-78.
[2] 刘艳.精心创设精彩导入创设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情境之我见[J].中国教师,2009(18).
[3] 张建辉.精心创设体现数学味小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之我见[J].才智,2013(18):10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引言:小学数学的知识具有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应主动沟通与学生的沟通桥梁,从学生的视野出发,让课堂的导入更加有趣和立体,直观的展示数学的重点,灵动化的凸显出数学的知识韵味,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数学的系统化认知,引导学生循序的展开数学的互动,创建出妙趣横生的课堂空间,导入契合学生认知范畴之内的数学疑问,让数学的互动更为多彩。
一、巧用旧知营造氛围
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新的数学问题,可以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结构,当进行下一阶段的数学问题互动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前期已经学过的某部分知识点,让数学的课堂讨论,既能够复习之前的内容,又能够推进后续的知识深化探究,新旧知识之间应有一定的串联性,避免学生零碎化的理解记忆,教师可创建出轻松的互动氛围,课堂导入上利用故事性的内容,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让数学的故事更具丰富性和灵动性。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二、巧借道具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或者相应的教具等,让学生快速的在教具的指引下进入数学的互动状态,打破数学的枯燥限制,以较为有趣直观的内容通俗易懂的阐述数学的内涵,利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使得形成独立的数学感悟。在低年级《物体的认识》教学中,同学们用乒乓球、魔方、长方体、正方体盒子、麻将牌,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不断认识了这些物体,而且还发现曲面的物体容易滚动,还能了解到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励学生创新学习。
三、在动手操作中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6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上课时,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数一数能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轻松自主地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充分体验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在问题情境中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时,创设适量、真实的、有效的问题情景,可以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充分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在黑板上写出1、10、100,提问:“它们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此时学生露出诧异的表情,沉湎于思索中,一会儿有学生回答:1元=10角=100分。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说:“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师提问:“谁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等式?”学生说出0.1米=0.10米=0.100米后,接着追问:“看到等式中的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想提出怎样的问题”,看谁提的数学问题最有价值。我就此引入新课,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的学习,接下去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所设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地观察、比较、讨论,再归纳出小数的性质,就易如反掌了。
五、巧用多媒体 直观演示
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集形、声、色于一体等特点,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我在教学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一开始出示小明起床的画面,并伴有闹钟的铃声,让学生说说“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明起床的时间的?”学生一下子被这一画面及声音吸引住了,个个认真观察抢着回答,从而很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结束语
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入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都离不开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徒有其表,这是应该引起教师充分重视的。教师只有掌握了高超的导入艺术,才能让课堂更为精彩。
参考文献
[1] 宋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导入性学习活动设计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1(93):78-78.
[2] 刘艳.精心创设精彩导入创设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情境之我见[J].中国教师,2009(18).
[3] 张建辉.精心创设体现数学味小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之我见[J].才智,2013(1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