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教科书;教师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逐渐向学生生活开放,向课本以外、课堂以外、学校以外开发,同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课程与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像过去一样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的来解读是过时的学习方式。今天的教材己经不仅仅是学生的书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着新的选择。
引导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世界,是凸显教学方式转变和学习方式转变,开展自主学习的物质基础。目前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依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的课程提供优质环境。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一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有利因素都可被称为课程资源。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那么哪些课程资源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怎样开发和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提出
过去,我们总以为只有由国家统一安排课程内容才能保证统一要求和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社会主义方向总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来保证的,对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完全不必统的过死,为了适应地区间、民族间和学校间的差异,课程教材的内容应当有所不同,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同样的课程和教材也应有不同的处理。另外,还应当允许根据不同的课程论思想设计不同的课程和教材。总之,多样化的课程目标必须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教材去实现,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发挥创造性,把学校办的更有特色。[1]
课程资源的提出,反映了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新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层次的原理是社会、时代对人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对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教育界必须重新采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
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他们学习的知识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受到重视,教学由教师控制课堂的预设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前,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唯一的,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教师“教教材”就能达到获取知识的目标,不少教师只知道的教材,不知道有课程。
课改以后,知识与技能以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新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新的一轮课改的基本概念,必须打破教材作为课程的唯一课程资源的想法,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点,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要求。
二、教科书的开发与利用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收集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课程资源也变得丰富起来。教科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的特殊作用。教科书不仅是进行教学决策的基础,也是学生自学的重要材料,在今天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思考如何用活教科书,如何选择和补充教学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索养。
当代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儿童的社会环境、教育状况和过去已大不相同,他们的视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要比过去儿童广阔得多。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编制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和体现科学探究过程的系统的学科内容至关重要,教学内容不仅仅如实质教育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学生只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掌握实用知识,也不是如形式教育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只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手段,因此,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才会引起教学形式的改变。[2]
(一)对教科书要有正确态度
第一,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可以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大量的范例,尽管这些不是学习和教学的全部,但作为范例,它可以促进学生学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所以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必须严谨规范,不能流于随意,不能认为教科书可有可无。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要合理的科学的使用,教科书是值得信赖的基本课程资源
第二、不能把教科书的地位神圣化。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知识都是有主观性的。而它自身也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如果把知识看成绝对不变的,把教科书看成是“圣经”的话,就会走向极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质疑精神。诚如古人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二)要对教科书进行深度开发
对教科书的深度开发。就是教师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学校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的必要的调整。首先,要求教师对教科书比较熟悉,既要了解教科书的结构,又要了解教科书的内容。其次,要精选辅助材料,设计相应活动,精选有代表性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结合起来一起使用,以扩展和调整教科书中的内容,深化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能否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是当今每位教师的最基本能力,教师必须整理加工来自各方面的素材,对教材补充和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资源筛选的依据
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外部和内部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结构、科学结构和学生心理结构作用于课程实践和理论本身内在因素而不断发展的,有它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它有总体结构和各组成部分的具体结构,这些结构在今天形势下,都有加以调整、改造和丰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从当前我国课改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是究竟哪些才是开发和利用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从理论上讲,至少要经过三个方面的过滤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第一,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第二,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求。
第三,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开发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心理逻辑。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四、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即不论以什么类型,什么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无论是校内的、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的还是国外的,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但是我们要从认识上防止进入另一个误区,即课程资源越多越好,我们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贯彻执行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
2.经济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小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不能等、靠、要,否则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所以课程资源开发者不能单纯为了开发而开发,要注意开发和利用相结合,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3.针对性原则
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另外,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要有针对性地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并且能优先得到运用。所以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类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有效性。
4.个性原则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别性,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点,区别学科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就失去了创造性。
五、从哪些方面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要找到既能渗透进语文课程,又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发挥教材的多重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启发,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评述、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想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如上网找资料、分享读课外书后的感受、提出问题一起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编写剧本并演出等。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从中获取信息,进而更好的学习语文。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以成长。
(四)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很多学校在当地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情况开发出很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而设置的校本课程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语文的学习尤其需要校本课程的辅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要“改革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学校要根据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提高国家课程的迫切性。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课程资源的匮乏,影响和制约了课程目标与功能的实现。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多样化发展服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4]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可以说,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实施者、组织者、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大小,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有对事物特有的看法,在教学中也有不同的风格。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也要发挥学校教师集体作用。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才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49.
[2] 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49.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4] 熊梅.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小学的课程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教科书;教师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逐渐向学生生活开放,向课本以外、课堂以外、学校以外开发,同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课程与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像过去一样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的来解读是过时的学习方式。今天的教材己经不仅仅是学生的书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着新的选择。
引导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世界,是凸显教学方式转变和学习方式转变,开展自主学习的物质基础。目前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依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的课程提供优质环境。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一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有利因素都可被称为课程资源。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那么哪些课程资源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怎样开发和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提出
过去,我们总以为只有由国家统一安排课程内容才能保证统一要求和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社会主义方向总是通过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来保证的,对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完全不必统的过死,为了适应地区间、民族间和学校间的差异,课程教材的内容应当有所不同,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同样的课程和教材也应有不同的处理。另外,还应当允许根据不同的课程论思想设计不同的课程和教材。总之,多样化的课程目标必须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教材去实现,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发挥创造性,把学校办的更有特色。[1]
课程资源的提出,反映了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新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层次的原理是社会、时代对人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对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教育界必须重新采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
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他们学习的知识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受到重视,教学由教师控制课堂的预设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前,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唯一的,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教师“教教材”就能达到获取知识的目标,不少教师只知道的教材,不知道有课程。
课改以后,知识与技能以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新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新的一轮课改的基本概念,必须打破教材作为课程的唯一课程资源的想法,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点,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要求。
二、教科书的开发与利用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收集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课程资源也变得丰富起来。教科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的特殊作用。教科书不仅是进行教学决策的基础,也是学生自学的重要材料,在今天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思考如何用活教科书,如何选择和补充教学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索养。
当代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儿童的社会环境、教育状况和过去已大不相同,他们的视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要比过去儿童广阔得多。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编制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和体现科学探究过程的系统的学科内容至关重要,教学内容不仅仅如实质教育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学生只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掌握实用知识,也不是如形式教育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只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手段,因此,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才会引起教学形式的改变。[2]
(一)对教科书要有正确态度
第一,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可以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大量的范例,尽管这些不是学习和教学的全部,但作为范例,它可以促进学生学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所以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必须严谨规范,不能流于随意,不能认为教科书可有可无。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要合理的科学的使用,教科书是值得信赖的基本课程资源
第二、不能把教科书的地位神圣化。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知识都是有主观性的。而它自身也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如果把知识看成绝对不变的,把教科书看成是“圣经”的话,就会走向极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质疑精神。诚如古人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二)要对教科书进行深度开发
对教科书的深度开发。就是教师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学校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的必要的调整。首先,要求教师对教科书比较熟悉,既要了解教科书的结构,又要了解教科书的内容。其次,要精选辅助材料,设计相应活动,精选有代表性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结合起来一起使用,以扩展和调整教科书中的内容,深化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能否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是当今每位教师的最基本能力,教师必须整理加工来自各方面的素材,对教材补充和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资源筛选的依据
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外部和内部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结构、科学结构和学生心理结构作用于课程实践和理论本身内在因素而不断发展的,有它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它有总体结构和各组成部分的具体结构,这些结构在今天形势下,都有加以调整、改造和丰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从当前我国课改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是究竟哪些才是开发和利用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从理论上讲,至少要经过三个方面的过滤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第一,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
第二,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求。
第三,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开发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心理逻辑。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四、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即不论以什么类型,什么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无论是校内的、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中国的还是国外的,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但是我们要从认识上防止进入另一个误区,即课程资源越多越好,我们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贯彻执行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
2.经济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小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不能等、靠、要,否则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所以课程资源开发者不能单纯为了开发而开发,要注意开发和利用相结合,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3.针对性原则
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另外,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要有针对性地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并且能优先得到运用。所以认真分析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各类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有效性。
4.个性原则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别性,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点,区别学科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就失去了创造性。
五、从哪些方面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要找到既能渗透进语文课程,又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发挥教材的多重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启发,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评述、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想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如上网找资料、分享读课外书后的感受、提出问题一起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编写剧本并演出等。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从中获取信息,进而更好的学习语文。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以成长。
(四)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很多学校在当地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情况开发出很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而设置的校本课程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语文的学习尤其需要校本课程的辅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要“改革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学校要根据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提高国家课程的迫切性。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课程资源的匮乏,影响和制约了课程目标与功能的实现。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多样化发展服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4]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可以说,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实施者、组织者、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大小,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有对事物特有的看法,在教学中也有不同的风格。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也要发挥学校教师集体作用。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才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49.
[2] 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49.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4] 熊梅.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来自一所小学的课程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