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村经堂教育的处境与出路探讨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uangjia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堂教育是回族传递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以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和渗透着回族生活、回族教育及其它领域。青海作为一个民族聚居地,以它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养成并发展着各民族。本研究试图立足青海特色,针对为数众多的回回民族,就其经堂教育在农村的处境做一分析探讨,以寻求回族教育在青海农村之出路。
  关键词:经堂教育;学校教育;伊斯兰文化
  一、 概述
  (一)青海概况
  青海地处我国西部地区,自古至今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从民族成分上来看,主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等构成,宗教上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从自然环境上来看,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属高原地势,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上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同时,干燥多风,气候多寒。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由于青海自身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青海经济较内陆地区还十分滞后,青海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全省各民族和睦融洽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特色。
  (二)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始于明末陕西人士胡登州,他迫于回族当时“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的处境,在伊斯兰国家寺院教育的基础上,效仿中国传统私塾、书院制度,开创了以学习和继承伊斯兰信仰及文化传统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教育制度。其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学内容上以教授波斯语、阿拉伯语、伊斯兰教经典为主。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相继产生了融合汉文化的经堂语和小儿经,他们的产生对于伊斯兰信仰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堂教育历经500多年发展,在胡登州及其诸多弟子的传承发展中,产生了山东学派、云南学派、陕西学派。而地处我国西部的青海则是继承了传统的陕西学派。同时,鉴于经堂教育之弊端,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对经堂教育进行改革,虽然效果不佳,但对经堂教育的发展及出路的关注对回族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青海农村经堂教育的处境
  (一)伊斯兰教精神和信仰体系决定了经堂教育浓烈的宗教性
  伊斯兰教始于公元7初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西汉年间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朝年间,大量的穆斯林民众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在适应中国社会的前提下形成了今天的回回民族。伊斯兰教信仰主要是“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六大信仰和“念、礼、斋、课、朝”五功,而经堂教育中的“奉行天道”指的就是五功,足可见经堂教育的宗教性。因此明末经堂教育的产生就是服务于伊斯兰教传承的宗教产物,它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圣训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授习波斯语、阿拉伯语,选择有学识或年长者为阿訇,进行传道授业,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伊斯兰精神和信仰体系培养出坚定的继承者。伊斯兰教无疑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使每一个穆斯林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为人处事中都贯穿着信仰和宗教传统的力量。青海农村的经堂教育无一例外的继承了这一宗教特性,同时更固守着这一宗教特性。
  (二)历史问题促成了经堂教育的外在对抗性
  穆斯林民族进入青海可以说同他进入中国是同一时间,这是由于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以西北为主干道,随之进入的穆斯林民族就在西北各省份经商、传教,乃至通婚、定居。唐宋年间,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于是便迎来了大量穆斯林的进驻。青海回族最盛之时当属元朝,元朝前后,蒙古军西征时率领的中亚、西亚穆斯林相继进入青海,在穆斯林民众增多,经文匮乏的情况下明末经堂教育应运而生。经堂教育的产生对于回族的发展以及对回汉的交流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清朝年间由于清政府试图以儒家文化教化和掌控各民族,西北又属民族关系复杂地区,故而在政策上严加防范,在文化、经济上又有迫害之举,因此引发了历史上的“回民起义”,起义之后遭到镇压的回回民族向西迁居,进入僻壤之地,在民族心理上长久的存有“多读书即远教之由。”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十分宽裕,但这种历史遗留造成的对抗性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依旧难以消除。
  (三)社会环境导致经堂教育的内在保守式性
  从社会环境这一角度来说,青海农村的回族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中。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古有羌族、鲜卑、西夏等,今以汉、回、藏、土等为主,在这个民族大杂居的环境中,为了保存自身独立性,回族以清真寺为依托进行的经堂教育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带有了保守性。据2010人口普查结果,青海省内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4.44%,土族占3.63%,蒙古族占1.77%,这三大主要民族都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再加上青海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使其在青海扎根已久,因此它的信教群众也包括汉族人口中的一大部分。在青海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是回族和撒拉族,他们所占比列分别是14.83%和1.90%,而它严格的禁忌传统使其在汉族群体中的传播也比较狭窄。在这样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环境里,宗教信仰上的不平衡分布使回回民族对其信仰及文化的传承有一种紧迫感以及对被同化的危机感,从而致使经堂教育呈现出内在的保守性、发展的缓慢性等不利于回族教育及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四)地域环境影响了经堂教育的开放性
  地域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和推动力,要想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既走得出去,又进的来,良好的地域环境无疑是一个有利的助推器。然而,青海特有的地域环境在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交通及信息管道,再加上回族“三边一梢”的居住特点,使它的发展局限在“山边、滩边、湖边、渠梢”而难以有大的突破。在农村,经堂教育在固守其文化的同时又承袭了农村的传统气息,使其不论是对现实社会还是对世俗教育都难以开放性的接受。作为传承伊斯兰文化的经堂教育,虽然其中有“以儒释经”的目的,但它依旧是融合和学习汉文化的产物,在提倡改革的今天,回族经堂教育能否对世俗教育有一个新的心态和视角,对其今后之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域的影响不易消除,但是发展教育必能补其不足。   三、青海农村经堂教育的出路
  青海农村经堂教育相对传统、落后和封闭的处境使其与现代化结合较少,与学校教育虽有接触,但主次失衡。对于经堂教育的出路探讨历来有很多学者从教材、制度、政策等角度出发,以求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本研究主要从政策和 意识两大点入手,以期对经堂教育的出路有所启示。
  (一)发挥政策督导作用,明确经堂教育走向
  国家政策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很多方面,针对青海农村及经堂教育的特殊性,经济上的扶持、文化上的引导、信仰上的尊重都是可行的措施。所谓政策上的督导作用就是要做到“督”和“导”两方面,“督”即监督,就是要对政策下达上传的公正性、落实性和对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向性有一个理性的审视;“导”为引导,是指对经济、文化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及对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做出纠正,指明方向。面对青海农村经堂教育的现有处境,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必须重视经堂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在承认其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对经堂教育的教材、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做出调试,加强它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再者,根据青海农村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性和回族人民吝于投资学校教育的主观心理因素,最直接的解决之道就是国家资金的支持,免费教育、免费学校的开办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才能引进和带动新的思想,有了新的思想,经堂教育才能有新的发展。
  (二)重视意识引领效果,找准经堂教育定位
  回族人民,尤其是居于偏远地区的回族人民教育意识淡薄,对于接受学校教育在心理及行为上都有抵触情绪,以至于使经堂教育的定位严重局限于宗教问题,这是对整个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片面理解和误读。因此,我们要发挥意识的引领作用,对经堂教育做出合理定位。首先,加强回族人民的整体意识,这里的整体意识指的是对整个伊斯兰文化的全面理解。出于历史、经济、地域等原因,青海农村的回族更多的是通过经堂教育加强了宗教方面的知识及相关习俗,但是伊斯兰文化提倡的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学习”,它的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科技、哲学等很多方面。其次,增强回族人民的现代意识。回族人民“认主独一”的宗教特性和青海封闭的地域环境使他们对周围社会的变化了解甚少,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现代化的普及。通过加强他们的整体意识和现代化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经堂教育的定位不仅是宗教的,更是文化的;让他们意识到经堂教育的发展和伊斯兰文化的传承需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需要学校教育的配合与支持。
  青海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少数民族的支撑,更与广大农村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青海人口众多的回族和拥有大批信教群众的伊斯兰教在青海大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使他们的民族联系和文化传承必须有一个有形的载体来传递,这就是经堂教育。同时,“三边一梢”的居住特点使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封闭,再加上青海农村本身的传统性,经堂教育难免停滞不前,且阻碍了学校教育的进行。青海的发展和青海回族的发展都需要对农村回族经堂教育的谨慎对待,需要我们在不引起民族抵抗的前提下普及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建华.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丁克家.当代甘宁青城市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教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3]海存福.回族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及其思路[J].甘肃高师学报,2004,9(1).
  [4]李淑兰,王永亮.回族教育“两难选择”的当代抉择[J].回族研究,2003,(2).
  [5]杨文笔.“两难抉择”下的乡村回族教育[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1(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蕴藏着高深莫测的学问,倘要上好每节数学课,中学教师除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课外知识之外,而且还应熟练地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以“填鸭式”为主的教法越发不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在中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中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研究背景,“动感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新尝试,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学改进措施方面,具体的对动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与以整理和探讨。此教学实践研究将对今后的基础日语教学实践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真正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基础日语教学;“动感课堂”教学法;实践  一、“动感课堂”教学法的实践尝试  1.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为表现主体的动态课堂教学。从发音开始,注重语音语调
期刊
地理学科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为主线,在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为使中学地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地理知识素质、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对中学地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进行总体构思的同时,也对其教学常规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目的在推进地理教学及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 要:效率是EFL口语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口语课堂教学而言,效率是短期的强化与突破,要由严格的考试和周密的计划来保证。效率并不等于某种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或某种活动形式(如成对活动),消极参与和机械操练也要讲求效率。不过,学生最大限度的积极参与和语言形式和思维能力的同步操练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效率;EFL;口语课堂教学; 强化;消极参与;机械操练;积极参与    I.意义和形
期刊
摘 要:3P教学法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语言知识的运用,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实践证明,将3P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合理内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3P教学法,实行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是中国语境下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 3P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中学英语教学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
期刊
摘 要:闲暇教育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中学生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对中学生进行闲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城市中学生闲暇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城市中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城市中学生;闲暇生活;闲暇时间;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的提出是以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为前提的,大量的闲暇时间,为人们
期刊
摘 要: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部分,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革同农村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最终导致农田水利设施效率的低下,不能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必须全面开展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明晰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期刊
摘 要: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存在牵动着每一位老师的心,因此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并帮助他们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是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心愿,更是每一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老师的责任就是努力创造学生生长的适宜环境,怀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及发展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疏导;鼓励;微笑;沟通;良好习惯  学困生的定义,目前教育界主要两种理解:一种是
期刊
摘 要:流行文化给高职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正确应对这种影响,是教育工作者必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三个对策:了解高职生的主观需求,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引导高职生健康成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化校园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流行文化;高职生;教育管理;对策  引言  流行文化无处不在,它已渗透到图书、影视
期刊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field-dependence/ independence as a breakthrough, the main dimension of cognitive styles, and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eld-dependence/ independence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