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总结了提高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质量的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自主游戏;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自主游戏得到了广泛应用。自主游戏是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但是幼儿年龄小,游戏经验不足,因此特别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指导。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了提高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质量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运用“学习故事”,增强观察意识
“学习故事”是一种基于课程实践的评价方式。教师运用“学习故事”,首先要经历“观察”。而这种观察是对幼儿游戏过程的客观记录。“学习故事”中的客观记录是为后续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及制定支持策略提供可靠的信息。以往我们撰写的“幼儿观察记录”表与此相比,在“实录”部分常常夹杂进教师的主观判断,并且不够详细,而观察后的分析判断也往往是从经验出发,缺乏专业性。
如“我们的家”建构游戏时间到了,教师以第四小组为观察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了客观记录:美美用大积木围了一个长方形,并使用压缝的技巧让墙体保持稳定,她说:“这就是我睡觉的地方,这里有一张小床。”环环紧挨着美美搭的卧室又建了一间屋子,但是他使用的是纸砖,并说:“这是咱们家的厨房。”灵灵的猫窝也建好了:“怎么样?这是咱们家小猫的‘房间’。”“把这个猫窝扔了,家里养小动物会很脏。”洋洋建议道。“我不扔,只要经常给它洗澡就行了。”“拆了,我要你用这个箱子再搭个厨房。”洋洋边说边要去拿走猫窝。根据这个翔实的观察记录,教师在“学习故事”“识别”部分使用专业知识对幼儿行为进行了准确地解读。
在幼儿自主游戏中,反复使用“学习故事”,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客观记录,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观察意识,并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转变教育角色,让自己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鼓励幼儿自主探究。
二、捕捉教育契机,找准介入时机
幼儿自主游戏时随意性比较大,时常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介入指导才能推动游戏进行,提高自主游戏的质量。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教师都能介入,因此实践证明介入时机不恰当会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甚至会造成游戏的中断。所以,在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过程中,教师要擅于捕捉教育契机,找准介入时机。
如在“招待客人”的角色表演游戏中,扮演妈妈的幼儿不管家里有多乱,就一直站在门口四处张望,一幅无所事事的样子。显然这名幼儿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了解。教师此时可以走近这名幼儿,并这样引导:“你们家的小宝宝把床弄乱了,快去收拾一下吧。”此时这名幼儿恍然大悟,立即跑去整理小床。教师在最恰当地时候介入,对自主游戏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反而会使幼儿失去很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如“我的幸运一天”绘本剧表演游戏中,凡凡(化名)和阳阳(化名)因为谁扮演狼争论起来,教师凭着主观判断就为孩子们决定让阳阳来扮演狼这个角色,结果凡凡不服气,在游戏中敷衍了事,使表演游戏的质量大打折扣。游戏结束后,针对凡凡的表现,我反思后争求了孩子们的意见:游戏前,如果你们自己举手选谁来表演狼,你们会演谁?孩子们一致认为会选“凡凡”,因为他平时最会演大灰狼。由此看来,教师如果控制自己的介入欲望,而是等待孩子们举手表决后依然有争议再介入也不迟。
三、解读幼儿行为,采用恰当的支持策略
在自主游戏中进行有效的指导,需要教师使用专业知识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并为他们提供恰当的支持策略,这也是教师选择介入方式的有效依凭。
如在“我们的家”建构游戏中,教师对四名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后,对他们的游戏行为进行了解读:孩子们对各个功能房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开始有意识地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搭建,家的雏形已初步呈现;孩子们已能够从家的外部构造转向了各个功能房间的建构,并学会了使用围合、垒高、压缝等技能,使搭建活动更关注到了细节;孩子们在是否搭建猫的房间上产生分歧时,洋洋不能包容他人的想法,容易和小伙伴间发生矛盾,并影响搭建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专业解读,教师认为要给予孩子们通过商量的形式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让他们懂得包容他人是一种重要品质。同时这个教师决定在其他领域开展以“包容”为主题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与感受“包容”是架起人与人之间顺利沟通、实现合作的桥梁。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指导是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的实践与探索,对自主游戏中提高教师指导的质量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角色,形成正确的教育觀、儿童观,提高自己观察指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敏.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36):175-176.
[2]黄萍萍.浅谈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18.
关键词:自主游戏;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自主游戏得到了广泛应用。自主游戏是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但是幼儿年龄小,游戏经验不足,因此特别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指导。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了提高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质量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运用“学习故事”,增强观察意识
“学习故事”是一种基于课程实践的评价方式。教师运用“学习故事”,首先要经历“观察”。而这种观察是对幼儿游戏过程的客观记录。“学习故事”中的客观记录是为后续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及制定支持策略提供可靠的信息。以往我们撰写的“幼儿观察记录”表与此相比,在“实录”部分常常夹杂进教师的主观判断,并且不够详细,而观察后的分析判断也往往是从经验出发,缺乏专业性。
如“我们的家”建构游戏时间到了,教师以第四小组为观察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了客观记录:美美用大积木围了一个长方形,并使用压缝的技巧让墙体保持稳定,她说:“这就是我睡觉的地方,这里有一张小床。”环环紧挨着美美搭的卧室又建了一间屋子,但是他使用的是纸砖,并说:“这是咱们家的厨房。”灵灵的猫窝也建好了:“怎么样?这是咱们家小猫的‘房间’。”“把这个猫窝扔了,家里养小动物会很脏。”洋洋建议道。“我不扔,只要经常给它洗澡就行了。”“拆了,我要你用这个箱子再搭个厨房。”洋洋边说边要去拿走猫窝。根据这个翔实的观察记录,教师在“学习故事”“识别”部分使用专业知识对幼儿行为进行了准确地解读。
在幼儿自主游戏中,反复使用“学习故事”,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客观记录,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观察意识,并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转变教育角色,让自己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鼓励幼儿自主探究。
二、捕捉教育契机,找准介入时机
幼儿自主游戏时随意性比较大,时常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介入指导才能推动游戏进行,提高自主游戏的质量。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教师都能介入,因此实践证明介入时机不恰当会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甚至会造成游戏的中断。所以,在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过程中,教师要擅于捕捉教育契机,找准介入时机。
如在“招待客人”的角色表演游戏中,扮演妈妈的幼儿不管家里有多乱,就一直站在门口四处张望,一幅无所事事的样子。显然这名幼儿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了解。教师此时可以走近这名幼儿,并这样引导:“你们家的小宝宝把床弄乱了,快去收拾一下吧。”此时这名幼儿恍然大悟,立即跑去整理小床。教师在最恰当地时候介入,对自主游戏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反而会使幼儿失去很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如“我的幸运一天”绘本剧表演游戏中,凡凡(化名)和阳阳(化名)因为谁扮演狼争论起来,教师凭着主观判断就为孩子们决定让阳阳来扮演狼这个角色,结果凡凡不服气,在游戏中敷衍了事,使表演游戏的质量大打折扣。游戏结束后,针对凡凡的表现,我反思后争求了孩子们的意见:游戏前,如果你们自己举手选谁来表演狼,你们会演谁?孩子们一致认为会选“凡凡”,因为他平时最会演大灰狼。由此看来,教师如果控制自己的介入欲望,而是等待孩子们举手表决后依然有争议再介入也不迟。
三、解读幼儿行为,采用恰当的支持策略
在自主游戏中进行有效的指导,需要教师使用专业知识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并为他们提供恰当的支持策略,这也是教师选择介入方式的有效依凭。
如在“我们的家”建构游戏中,教师对四名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后,对他们的游戏行为进行了解读:孩子们对各个功能房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开始有意识地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搭建,家的雏形已初步呈现;孩子们已能够从家的外部构造转向了各个功能房间的建构,并学会了使用围合、垒高、压缝等技能,使搭建活动更关注到了细节;孩子们在是否搭建猫的房间上产生分歧时,洋洋不能包容他人的想法,容易和小伙伴间发生矛盾,并影响搭建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专业解读,教师认为要给予孩子们通过商量的形式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让他们懂得包容他人是一种重要品质。同时这个教师决定在其他领域开展以“包容”为主题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与感受“包容”是架起人与人之间顺利沟通、实现合作的桥梁。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指导是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的实践与探索,对自主游戏中提高教师指导的质量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角色,形成正确的教育觀、儿童观,提高自己观察指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敏.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36):175-176.
[2]黄萍萍.浅谈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