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话”,词典上解释为:与正事无关的话。课堂的特殊性不容许“闲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闲话,否则便成废话。课堂上的闲话应是新鲜而振奋的,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课堂闲话应是巧妙而科学的,像一把万能钥匙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课堂的闲话应是幽默而热烈的,像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
高尔基曾经讲过一个俄罗斯谜语: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谜底是语言。马卡连柯也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细细回顾一些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活动,像蜜一样粘住学生,使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大增的,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这些看似无心插柳实则匠心独运的有效“闲话”。
那么,课堂上的闲话,如何做到“闲话”不闲,焕发出神奇魅力呢?
一、激起兴趣的磁石——导入中的有效“闲话”
于漪老师有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改的进行,许多老师更加注意课堂上的各个细节,渴望课堂充满精彩,努力体现“尊重学生”的理念,短短几分钟的导入语也作了反复斟酌,但静心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精心设计的话语背后藏着的无效性。
在教学《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课前我做了较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导入这一环节。导入时我边播放世界上七大奇迹图片边讲解,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知道第八大奇迹是什么吗?”从而引出课题。设计这一环节时我还挺自得,课程标准说语文课上要适当拓展,我以为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直接揭示课题后,老师说:同学们,关于兵马俑,你了解了多少?咱们来聊聊。学生们谈了后,老师又说:神奇的兵马俑是中国文物史上的瑰宝,有的老外参观了兵马俑后说:不看兵马俑就等于没到过中国。咱们都没见过兵马俑,就从录象中来一饱眼福吧。看后,老师让学生再说说又了解了什么,然后引入:这神奇的兵马俑是怎么用文字介绍的?我们来看课文。对比自己设计的导入语,我不得不脸红,也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这样的拓展是否合适?是否有效?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思索,我还真发现这些我花大力找来的资料有效率确实不高。比如匆匆五分钟的导入,学生除了对埃及金字塔有所耳闻外,其它的六大奇迹都很陌生,对一闪而过的图片感受更多的可能只是茫然,根本体会不到“奇迹”在哪儿,更糟糕的是这段导入语对本课后面的学习毫无关联,纯粹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相比之下,这位老师的导入既照顾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迎合孩子们急切想见见兵马俑真实状况的心理,一段声情并茂的录像更像磁石一样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必将带着美好的向往投入该课的学习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本书籍当中发现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在《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中的导语,感触颇深。
上课伊始,孙老师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树叶,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位置上画。孙老师在一旁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 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板书:做一片美的叶子)
孙老师的导语,宛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教师有感情的吟诵中,课堂上弥漫着与课文相同的浓郁的散文气息。在这种融融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起,也似乎隐约触摸到文章跳动的脉搏,感悟文本的心境已悄然进入状态。
二、指点迷途的神指——点拨中的有效“闲话”
听大师们的课,我们总能感到他们那信手拈来、幽默睿智的闲话的魅力:了了几语就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还把学生们的情绪调动的高涨,思维的火花在跳跃。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有这么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学生对“相看”二字理解不透。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当时被指名回答的学生因讲不出对“相看”二字的理解,就看着王老师,希望老师能讲给他听。)王老师正好利用这一机会,趁势问道:“现在你看着王老师,王老师也看着你,咱俩的眼里都只有对方,没有别人,就这样,我们久久地凝望着,凝望着……现在你知道‘相看’的意思了吗?”不用说,不光这位学生明白了,另外的学生也都心领神会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或疑难时,老师就要用有效的话语发挥主导的作用,比如上面两个案例中老师的指导,或幽默婉转,或随机应变,无论哪种点拨语都体现了针对性强,有的放矢的特点,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这样的点拨语是富有实效的。
三、鼓舞士气的号角——激励中的有效“闲话”
有这样一组漫画:
A画面:训练师甲拿着鞭子训练鲸鱼跳舞,他对着鲸鱼大吼大叫:“笨蛋, 那也叫跳舞啊!”鲸鱼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脸上身上都是OK绷,在海里发颤。
B画面:“好!辛苦了!”训练师乙又笑有拍手,道:“继续努力,你会成为世界上最会跳舞的鲸。”鲸鱼开心地全身开始舞蹈,眨巴着眼睛说:“真的?”
C画面:训练师乙骑着鲸鱼,鲸鱼咧着大嘴舞动着说:“哈哈,我是会跳舞的鲸!”
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啊!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孩子,他们正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知识还不丰富,心智不够成熟,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偏差、错误,他们需要的是悉心的教导,热心的鼓励。“好孩子是夸大的!”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好的表现或取得了进步,我们应及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去肯定他们、赞美他们、激励他们,使他们在我们的言语温暖中不断地获得成功。
就以作文教学为例。我班有两个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不记得打上标点符号,我写的评语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一个学生的评语我是这样写的(我还在作文讲评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了一遍):“老师很喜欢看你的文章,可就是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如果能改掉这个小毛病,你的文章会更精彩!”这个学生看到评语后,真的把标点符号全部补上了。而且从那以后,再也没忘记打标点,作文也大有进步。我给另一个同学的评语是“为什么不打标点,下次注意!”这个学生看了评语后不但没有补上标点符号,而且后面的作文也仍然改不了老毛病。有一次,我发现他在作文中成功地写出了几个排比句,我的评语是“你这几个排比句就像雨后的彩虹一样美妙绝伦。”学生得意之处被老师发现了,强烈的成就感产生了,反过来对教师的“慧眼识英雄”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寻找他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赞扬,这个学生的作文越写越好。
请记住这句话:一个高明的老师,一定是善于激励的老师。
在一节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上,如果能让学生妙语连珠,眉飞色舞,兴致高涨;老师怦然心动,眉开眼笑,神采飞扬。这都得依托于老师自身的人文底蕴和由此幻化成的个性语言。正是这些神采飞扬、热情洋溢的课堂语言,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唤醒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了学生的灵性,才使得师生间的对话,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散发着浓浓的深情,透发着撼人心魄的魔力。
高尔基曾经讲过一个俄罗斯谜语: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谜底是语言。马卡连柯也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细细回顾一些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活动,像蜜一样粘住学生,使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大增的,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这些看似无心插柳实则匠心独运的有效“闲话”。
那么,课堂上的闲话,如何做到“闲话”不闲,焕发出神奇魅力呢?
一、激起兴趣的磁石——导入中的有效“闲话”
于漪老师有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改的进行,许多老师更加注意课堂上的各个细节,渴望课堂充满精彩,努力体现“尊重学生”的理念,短短几分钟的导入语也作了反复斟酌,但静心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精心设计的话语背后藏着的无效性。
在教学《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课前我做了较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导入这一环节。导入时我边播放世界上七大奇迹图片边讲解,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知道第八大奇迹是什么吗?”从而引出课题。设计这一环节时我还挺自得,课程标准说语文课上要适当拓展,我以为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直接揭示课题后,老师说:同学们,关于兵马俑,你了解了多少?咱们来聊聊。学生们谈了后,老师又说:神奇的兵马俑是中国文物史上的瑰宝,有的老外参观了兵马俑后说:不看兵马俑就等于没到过中国。咱们都没见过兵马俑,就从录象中来一饱眼福吧。看后,老师让学生再说说又了解了什么,然后引入:这神奇的兵马俑是怎么用文字介绍的?我们来看课文。对比自己设计的导入语,我不得不脸红,也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这样的拓展是否合适?是否有效?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思索,我还真发现这些我花大力找来的资料有效率确实不高。比如匆匆五分钟的导入,学生除了对埃及金字塔有所耳闻外,其它的六大奇迹都很陌生,对一闪而过的图片感受更多的可能只是茫然,根本体会不到“奇迹”在哪儿,更糟糕的是这段导入语对本课后面的学习毫无关联,纯粹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相比之下,这位老师的导入既照顾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迎合孩子们急切想见见兵马俑真实状况的心理,一段声情并茂的录像更像磁石一样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必将带着美好的向往投入该课的学习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本书籍当中发现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在《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中的导语,感触颇深。
上课伊始,孙老师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树叶,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位置上画。孙老师在一旁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 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板书:做一片美的叶子)
孙老师的导语,宛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教师有感情的吟诵中,课堂上弥漫着与课文相同的浓郁的散文气息。在这种融融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起,也似乎隐约触摸到文章跳动的脉搏,感悟文本的心境已悄然进入状态。
二、指点迷途的神指——点拨中的有效“闲话”
听大师们的课,我们总能感到他们那信手拈来、幽默睿智的闲话的魅力:了了几语就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还把学生们的情绪调动的高涨,思维的火花在跳跃。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有这么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学生对“相看”二字理解不透。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当时被指名回答的学生因讲不出对“相看”二字的理解,就看着王老师,希望老师能讲给他听。)王老师正好利用这一机会,趁势问道:“现在你看着王老师,王老师也看着你,咱俩的眼里都只有对方,没有别人,就这样,我们久久地凝望着,凝望着……现在你知道‘相看’的意思了吗?”不用说,不光这位学生明白了,另外的学生也都心领神会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或疑难时,老师就要用有效的话语发挥主导的作用,比如上面两个案例中老师的指导,或幽默婉转,或随机应变,无论哪种点拨语都体现了针对性强,有的放矢的特点,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这样的点拨语是富有实效的。
三、鼓舞士气的号角——激励中的有效“闲话”
有这样一组漫画:
A画面:训练师甲拿着鞭子训练鲸鱼跳舞,他对着鲸鱼大吼大叫:“笨蛋, 那也叫跳舞啊!”鲸鱼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脸上身上都是OK绷,在海里发颤。
B画面:“好!辛苦了!”训练师乙又笑有拍手,道:“继续努力,你会成为世界上最会跳舞的鲸。”鲸鱼开心地全身开始舞蹈,眨巴着眼睛说:“真的?”
C画面:训练师乙骑着鲸鱼,鲸鱼咧着大嘴舞动着说:“哈哈,我是会跳舞的鲸!”
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啊!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孩子,他们正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知识还不丰富,心智不够成熟,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偏差、错误,他们需要的是悉心的教导,热心的鼓励。“好孩子是夸大的!”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好的表现或取得了进步,我们应及时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去肯定他们、赞美他们、激励他们,使他们在我们的言语温暖中不断地获得成功。
就以作文教学为例。我班有两个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不记得打上标点符号,我写的评语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一个学生的评语我是这样写的(我还在作文讲评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了一遍):“老师很喜欢看你的文章,可就是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如果能改掉这个小毛病,你的文章会更精彩!”这个学生看到评语后,真的把标点符号全部补上了。而且从那以后,再也没忘记打标点,作文也大有进步。我给另一个同学的评语是“为什么不打标点,下次注意!”这个学生看了评语后不但没有补上标点符号,而且后面的作文也仍然改不了老毛病。有一次,我发现他在作文中成功地写出了几个排比句,我的评语是“你这几个排比句就像雨后的彩虹一样美妙绝伦。”学生得意之处被老师发现了,强烈的成就感产生了,反过来对教师的“慧眼识英雄”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寻找他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赞扬,这个学生的作文越写越好。
请记住这句话:一个高明的老师,一定是善于激励的老师。
在一节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上,如果能让学生妙语连珠,眉飞色舞,兴致高涨;老师怦然心动,眉开眼笑,神采飞扬。这都得依托于老师自身的人文底蕴和由此幻化成的个性语言。正是这些神采飞扬、热情洋溢的课堂语言,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唤醒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了学生的灵性,才使得师生间的对话,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散发着浓浓的深情,透发着撼人心魄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