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斯皮罗根据知识的复杂性,把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和非良构领域,他认为:良构领域的知识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定律;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是将良构领域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时而产生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学习的理念存在于对知识的用法之中,概括地说:知识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它是活的,因不同问题而有所差异。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教学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精心选编习题,善于发动学生,更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传统的习题课教学模式的环节主要有教师讲授典型例题、学生训练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分析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其弊端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多以模仿为主,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容易造成学生在遇到新型题或新背景的问题时束手无策。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认为人脑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它的本质特征,结合有关知识,选择有用的、主要的信息把它们存储起来。传统的接受式习题教学,是在教师的支配下,选用条件充足、结论唯一的习题,让学生沿着一个方向,按照一种思维模式进行被动的解析,然后布置几道相类似的习题再让学生模仿套用解析。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长期单一地接受学习,其结果必然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用传统的物理习题教学方式,学生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新的实际情境中,解决非良构领域的问题是因为:(1)学校所教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处理(理想化、模型化)后的知识(即良构领域的知识),例如:两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理想化的)发生对心碰撞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完全弹性碰撞,二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其实实际问题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碰撞,但我们给出的碰撞类型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上面的两类。(2)传统教学中学生孤立地学习复杂事物的各个部分,解决问题时无法顺利重新组合这些部分。(3)传统学习方式由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多维性受到制约,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下降,不能顺利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
习题教学除了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以达到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外,还可以从练习中发现学习和教学的缺陷,从而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还可以通过解答一系列有序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识,完善对知识的建构。
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设计这样的习题:通过行星运动规律,推导出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跟太阳质量与行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太阳与行星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以上结论的形成,有没有不科学的地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这一知识进行建构。
学生在遇到陌生复杂问题时,常常呈现两种观点:一种是回忆性的,学生看到习题后马上在脑海中开始搜索教师讲过的题型,看看能否套用,以期解答相关习题,或者直接用前面的结论进行解答。这种回忆实际上只是一种生硬的模仿,这样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提高。另一种是分析型的。这些学生往往把看到的习题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明辨物理变化特征,然后再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把物理问题分类,让学生感悟并概括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各类问题的解题套路,这并不是好的教学方法。
这些“解题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不是学生的体会。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各类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相关解题方法的目的。
习题课教学也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习题课的教学澄清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与不正确的认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强化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形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规范化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打破惯性思维,树立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在高中物理习题课中适当使用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习题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当然在高中物理习题课中学习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而应对两种学习方式各取其长,适时、适当运用,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教学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精心选编习题,善于发动学生,更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传统的习题课教学模式的环节主要有教师讲授典型例题、学生训练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分析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其弊端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多以模仿为主,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容易造成学生在遇到新型题或新背景的问题时束手无策。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认为人脑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它的本质特征,结合有关知识,选择有用的、主要的信息把它们存储起来。传统的接受式习题教学,是在教师的支配下,选用条件充足、结论唯一的习题,让学生沿着一个方向,按照一种思维模式进行被动的解析,然后布置几道相类似的习题再让学生模仿套用解析。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长期单一地接受学习,其结果必然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用传统的物理习题教学方式,学生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新的实际情境中,解决非良构领域的问题是因为:(1)学校所教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处理(理想化、模型化)后的知识(即良构领域的知识),例如:两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理想化的)发生对心碰撞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完全弹性碰撞,二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其实实际问题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碰撞,但我们给出的碰撞类型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上面的两类。(2)传统教学中学生孤立地学习复杂事物的各个部分,解决问题时无法顺利重新组合这些部分。(3)传统学习方式由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多维性受到制约,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下降,不能顺利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
习题教学除了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以达到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外,还可以从练习中发现学习和教学的缺陷,从而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还可以通过解答一系列有序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识,完善对知识的建构。
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设计这样的习题:通过行星运动规律,推导出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跟太阳质量与行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太阳与行星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以上结论的形成,有没有不科学的地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这一知识进行建构。
学生在遇到陌生复杂问题时,常常呈现两种观点:一种是回忆性的,学生看到习题后马上在脑海中开始搜索教师讲过的题型,看看能否套用,以期解答相关习题,或者直接用前面的结论进行解答。这种回忆实际上只是一种生硬的模仿,这样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提高。另一种是分析型的。这些学生往往把看到的习题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明辨物理变化特征,然后再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把物理问题分类,让学生感悟并概括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各类问题的解题套路,这并不是好的教学方法。
这些“解题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不是学生的体会。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各类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相关解题方法的目的。
习题课教学也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习题课的教学澄清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与不正确的认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强化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形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规范化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打破惯性思维,树立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在高中物理习题课中适当使用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习题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当然在高中物理习题课中学习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而应对两种学习方式各取其长,适时、适当运用,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