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课堂中我们以对话教学替代了“独白式”传统教学,以期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昆明的雨》就是在笔者进行对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执教的一堂课,以文本为对话依托点,围绕主题开展对话,注重思想和情感的提升。笔者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寄情于景、由景物引发情思的特点;(2)组织文本交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爱与怀念,对和平悠闲生活的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在课后回顾课堂时,笔者对第二环节“体味文本,忆品印象”的教学过程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 "独白式";特点;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U462.2 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215-01
一、案例描述
生1:我找到的是第6段中对挂在墙上仙人掌的描写。我发现作者在说这个仙人掌的时候说的很细致,而这个本来在昆明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东西。作者却在看的时候发现了镜子周围是八卦,穿仙人掌的是麻线,固定的地方是钉子。我觉得这里看出汪曾祺是一位观察细致的人。
师:你从这里看出了一个观察细致的汪老。你觉得为什么汪老会对这么一个普通的东西花这么多笔墨呢?
生2:我觉得可能是他对身边的事物都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
师:你的想法很好,要是把那个“可能”去掉,回答得再自信一些就更好了。大家认为这种好奇心和新鲜感一般什么样的人会有呢?
生3:小孩子!
师:从这里再深入下去,你能看出一个怎样的汪老先生?
生3:人老心不老,像小孩子一样天真,还有质朴。
生4:我想说的是干巴菌的部分。我找到里面三个感叹号。第一处是“这东西也能吃?!”这里的感叹号有种惊讶的感觉。第二处是“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这里有一种对干巴菌外形的厌恶。第三处是“这东西这么好处?!”这里我读出了感受到干巴菌丑陋外形和美味之间天差地别的惊喜。
师:真好,你一连读出了三个感叹号。你能不能从这里找出汪老的人生态度呢?
生4:对美食的热爱,肯花功夫。而且作者对昆明的人也是有爱的。第8段讲到卖杨梅的小姑娘时候,给我的感觉是很亮,很鲜艳的。
师:亮?鲜艳?具体说说看。
生4:文章首先说这是个“苗族女孩子”,苗族是个少数民族,很多是住在山里,说到那里的人就是穿着民族服饰,色彩很多。而且文中说她戴花帽子,鞋子上也是花,而且是“满帮花”,整个鞋子上到处是花,给人色彩感很强。
师:小女孩的吆喝声又柔又响,看来汪老对柔美、健康、自然的人与生活很是喜爱。
二、案例反思
【思考一】
统编教材比以往教材更重视课型的区分,课文分为两类,是两种课型,一是精读课,二是略读课。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昆明的雨》收编于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单元导读中,编者强调要注重文章“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同时“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在设计时,我确立本文的素养目标是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深沉情感,发展和提升思维。
回顾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主要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逐步关注到了文章的用词、用字,甚至是标点背后的情感,获得了对语言的知觉体验。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我这堂课是否做到将精读课学到的方法沉淀运用到这篇课文中?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不宜面面俱到,应着力提高学生自读和自学的能力。学生在细读文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对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有直观的感受,即是将情感脉络隐藏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做到了部编教材所要求的“学文识类”。
“阅读提示”明确提出:“可以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重新审视作业本“学习任务二”中的“探究美文”,设计了“雨季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文化之美”四个任务。如何借助作业本上的任务设计,转化为课堂学习任务,来更好地在品味语言之中感受汪曾祺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风格,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思考二】
对话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丰富了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同时在交流中不断尝试着将其有依据、有条理地向他人表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本堂课以对话作为主要交流方式,师生一对一的对话过多,交流多为单点结构,并且教师对学生的追问过快,没有给学生更为充分的思考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将追问的对象由单个学生拓宽为全班的思考,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单点结构的课堂到多点联结的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对问题和情境进行预设,也可以有意识地抓住课堂生成的认知冲突,有冲突的课堂才会有真正的思维,从而逐步形成多点联结的氛围。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形成网络,我们的学生会更加主动高效地投入,实现从演绎走向归纳的思维课堂。
关键词 "独白式";特点;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U462.2 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215-01
一、案例描述
生1:我找到的是第6段中对挂在墙上仙人掌的描写。我发现作者在说这个仙人掌的时候说的很细致,而这个本来在昆明是一个随处可见的东西。作者却在看的时候发现了镜子周围是八卦,穿仙人掌的是麻线,固定的地方是钉子。我觉得这里看出汪曾祺是一位观察细致的人。
师:你从这里看出了一个观察细致的汪老。你觉得为什么汪老会对这么一个普通的东西花这么多笔墨呢?
生2:我觉得可能是他对身边的事物都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
师:你的想法很好,要是把那个“可能”去掉,回答得再自信一些就更好了。大家认为这种好奇心和新鲜感一般什么样的人会有呢?
生3:小孩子!
师:从这里再深入下去,你能看出一个怎样的汪老先生?
生3:人老心不老,像小孩子一样天真,还有质朴。
生4:我想说的是干巴菌的部分。我找到里面三个感叹号。第一处是“这东西也能吃?!”这里的感叹号有种惊讶的感觉。第二处是“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这里有一种对干巴菌外形的厌恶。第三处是“这东西这么好处?!”这里我读出了感受到干巴菌丑陋外形和美味之间天差地别的惊喜。
师:真好,你一连读出了三个感叹号。你能不能从这里找出汪老的人生态度呢?
生4:对美食的热爱,肯花功夫。而且作者对昆明的人也是有爱的。第8段讲到卖杨梅的小姑娘时候,给我的感觉是很亮,很鲜艳的。
师:亮?鲜艳?具体说说看。
生4:文章首先说这是个“苗族女孩子”,苗族是个少数民族,很多是住在山里,说到那里的人就是穿着民族服饰,色彩很多。而且文中说她戴花帽子,鞋子上也是花,而且是“满帮花”,整个鞋子上到处是花,给人色彩感很强。
师:小女孩的吆喝声又柔又响,看来汪老对柔美、健康、自然的人与生活很是喜爱。
二、案例反思
【思考一】
统编教材比以往教材更重视课型的区分,课文分为两类,是两种课型,一是精读课,二是略读课。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昆明的雨》收编于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单元导读中,编者强调要注重文章“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同时“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在设计时,我确立本文的素养目标是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深沉情感,发展和提升思维。
回顾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主要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逐步关注到了文章的用词、用字,甚至是标点背后的情感,获得了对语言的知觉体验。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我这堂课是否做到将精读课学到的方法沉淀运用到这篇课文中?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不宜面面俱到,应着力提高学生自读和自学的能力。学生在细读文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对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有直观的感受,即是将情感脉络隐藏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做到了部编教材所要求的“学文识类”。
“阅读提示”明确提出:“可以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重新审视作业本“学习任务二”中的“探究美文”,设计了“雨季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文化之美”四个任务。如何借助作业本上的任务设计,转化为课堂学习任务,来更好地在品味语言之中感受汪曾祺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风格,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思考二】
对话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丰富了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同时在交流中不断尝试着将其有依据、有条理地向他人表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本堂课以对话作为主要交流方式,师生一对一的对话过多,交流多为单点结构,并且教师对学生的追问过快,没有给学生更为充分的思考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将追问的对象由单个学生拓宽为全班的思考,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单点结构的课堂到多点联结的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对问题和情境进行预设,也可以有意识地抓住课堂生成的认知冲突,有冲突的课堂才会有真正的思维,从而逐步形成多点联结的氛围。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形成网络,我们的学生会更加主动高效地投入,实现从演绎走向归纳的思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