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起着统摄全局和凝心聚力的引领作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调查分析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探究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的多维路径,有利于中学生更加深入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战略性意义。基于中学教育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作用,要想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一)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度的转型期,在多元价值观念交流、交织、交锋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加之西方国家对华文化渗透,使得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较量成为价值观较量的新常态。中学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基于这一时期学生价值观存在立场不坚定、是非不明晰、易受冲击等特点,使得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科学的方式对中学生价值观念进行正确引导成为这一时期亟须思考和解决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培育与践行必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能力,进而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为统一全社会的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保证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把握学校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学校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理应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对我国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和文化方向的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在这种意义上,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规律,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保证学校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不变质。
(三)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中学生这一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口头说教,关键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真切切地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真懂、真会、真用”,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中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实践养成。
二、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养成的统一。因此,笔者认为,探究核心价值观教育多维路径的前提是掌握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为此,笔者对所在学校的18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近年來,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在学校普遍开展,并初见成效。具体而言:其一,8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能力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其二,89%的学生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表示愿意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48%的学生表示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相对单一,具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的空间;第四,69%的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大部分中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然而,从数据分析来看,目前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各行为主体之间配合不默契、存在脱节的情况,缺乏育人合力等问题。 三、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实践性。在中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如何践行,即如何融入中学生的内心,并外化为具体行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实施路径要求国家、学校和家庭各方主体的共治共建共享,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育人合力,共同致力于提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国家统筹: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因此,国家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战略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层面的统筹与引导是前提和基础。具体如下:其一,国家要创造条件,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其二,国家要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将其落实到法治国家的方方面面。依靠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其三,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引导社会形成弘扬正能量的正向激励效应。
(二)学校践行:发挥学校教育的合力
1.以课堂为主阵地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2]对于如何利用课堂对中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笔者从本校实际出发,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一方面,在中学政治课中全面生动的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整体认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此外,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历史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敬业、诚信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熏陶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实践活动为主渠道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指出:“‘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3]从这一文件要求得知,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学校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在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开展参观体验活动、专题调查、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均可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参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进行爱国教育、以家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要保证时时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如下:首先,扩大校园文化的覆盖面,如在专栏展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人物,在广播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迹;其次,借助校史、校训、校庆等活动,渗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在文体活动实践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4.以党团组织活动为依托
《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指出:“加强入队入团教育,开展理论学习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依托少年先锋团校、中学生业余党校,大力加强对学生骨干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4]目前,我校的理论型社团包括时政讲堂、模拟联合国、雏鹰建言社,在这些社团的组织下,我校已经开展专题报告会、十九大精神进学校、两会时事窗口、建言分享会等活动。
5.以媒体宣传为媒介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生动地讲好国家故事、讲好学校故事和讲好学生故事。
(三)家庭协同:激发家庭教育的力量
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到协同助推作用。家长的素养将直接影响子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家庭参與学校教育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净化家庭的交往环境、提升家长的综合教育水平;其二, 配合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与之形成教育合力。
(四)个人自觉: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
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道德自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缺乏道德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动因。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国家、学校和家庭所做的努力,最终要通过中学生自身的观念转变才能发挥作用。中学阶段是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要通过中学生的个人自觉发挥作用。因此,中学生要做到: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学生要提升文化素质,培育文化自信。二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勤于反思总结,并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在实践中,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三方主体应该相互促进、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多维路径的作用下,中学生最终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进而提升中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2]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4(9).
[3]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6-23(08).
[4]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29):30-24.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战略性意义。基于中学教育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作用,要想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一)有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度的转型期,在多元价值观念交流、交织、交锋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加之西方国家对华文化渗透,使得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较量成为价值观较量的新常态。中学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基于这一时期学生价值观存在立场不坚定、是非不明晰、易受冲击等特点,使得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科学的方式对中学生价值观念进行正确引导成为这一时期亟须思考和解决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培育与践行必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能力,进而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为统一全社会的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保证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把握学校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学校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理应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对我国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和文化方向的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在这种意义上,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规律,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保证学校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不变质。
(三)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中学生这一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口头说教,关键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真切切地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真懂、真会、真用”,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中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实践养成。
二、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养成的统一。因此,笔者认为,探究核心价值观教育多维路径的前提是掌握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为此,笔者对所在学校的18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近年來,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在学校普遍开展,并初见成效。具体而言:其一,8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能力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其二,89%的学生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表示愿意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48%的学生表示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相对单一,具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的空间;第四,69%的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大部分中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然而,从数据分析来看,目前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各行为主体之间配合不默契、存在脱节的情况,缺乏育人合力等问题。 三、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实践性。在中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如何践行,即如何融入中学生的内心,并外化为具体行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实施路径要求国家、学校和家庭各方主体的共治共建共享,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育人合力,共同致力于提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国家统筹: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因此,国家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战略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层面的统筹与引导是前提和基础。具体如下:其一,国家要创造条件,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其二,国家要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将其落实到法治国家的方方面面。依靠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其三,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引导社会形成弘扬正能量的正向激励效应。
(二)学校践行:发挥学校教育的合力
1.以课堂为主阵地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2]对于如何利用课堂对中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笔者从本校实际出发,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一方面,在中学政治课中全面生动的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整体认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此外,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历史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敬业、诚信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熏陶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实践活动为主渠道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指出:“‘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3]从这一文件要求得知,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学校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在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开展参观体验活动、专题调查、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均可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参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进行爱国教育、以家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要保证时时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如下:首先,扩大校园文化的覆盖面,如在专栏展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人物,在广播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迹;其次,借助校史、校训、校庆等活动,渗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在文体活动实践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4.以党团组织活动为依托
《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指出:“加强入队入团教育,开展理论学习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依托少年先锋团校、中学生业余党校,大力加强对学生骨干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4]目前,我校的理论型社团包括时政讲堂、模拟联合国、雏鹰建言社,在这些社团的组织下,我校已经开展专题报告会、十九大精神进学校、两会时事窗口、建言分享会等活动。
5.以媒体宣传为媒介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生动地讲好国家故事、讲好学校故事和讲好学生故事。
(三)家庭协同:激发家庭教育的力量
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到协同助推作用。家长的素养将直接影响子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家庭参與学校教育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净化家庭的交往环境、提升家长的综合教育水平;其二, 配合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与之形成教育合力。
(四)个人自觉: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
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道德自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缺乏道德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动因。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国家、学校和家庭所做的努力,最终要通过中学生自身的观念转变才能发挥作用。中学阶段是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要通过中学生的个人自觉发挥作用。因此,中学生要做到: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学生要提升文化素质,培育文化自信。二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勤于反思总结,并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在实践中,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三方主体应该相互促进、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多维路径的作用下,中学生最终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进而提升中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2]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4(9).
[3]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6-23(08).
[4]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29):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