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课堂中,总是教师设计题目让学生解答,虽然教师也想方设法地让题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往往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总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学生往往将作业看成一种负担。改变一下出题的形式,采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参与的互动模式,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氛围,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新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设计练习“自助餐”
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比较注重知识的结构体系的。教材中把数学知识的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让学生有反复接触的机会,以保证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中、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初步知道了数学课的模式,因此可尝试让学生参与练习题设计。
1、自备菜单。课前,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制作一份“新课大餐”的菜单。菜单一是对学习新知的复习题;菜单二是对新知学习后的练习设计;菜单三既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包含自己已懂但又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明确向同学挑战。在自菜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预习,精心准备。他们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
2、消化菜肴。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道道菜肴(供学习的信息)进行逐步消化。菜单一用于课前复习,可让每组的小组长每天选择小组成员中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课前复习用;菜单二用于巩固练习,每位学生可在小组内发帖,提出自己菜单中的练习,组内每位成员都要有练习机会;菜单三用于课堂总结,结合新知的学习,对课前的菜单问题修改后,在全班交流中提出。这样的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
3、细品佳肴。由于菜单出自不同的学习个体,就难免会出现有些问题超越大纲,或很难在40分钟内全部消化,而这些问题中有的极具思考价值。于是便成了一些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品尝的一道佳肴。只要给他们三五分钟用来展示自己课后研究的发现,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更宽阔的舞台,就能激励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培养出一部分独具思维的数学爱好者。他们的讲解更易被其他学生接受,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更容易带动和感染其他学生。
二、设计活动“舞台剧”
在中高年级,很多老师抱怨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不愿意发言,而在课下与同学活动很积极。我们课堂可以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舞台”的主角,组织一些行之有效的互动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知识,在合作中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如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的理解,我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请你们设计一个活动,让同学们在你的活动中记住质数和合数。”马上就有学生献策:按照学号,请奇数号坐左边、偶数号坐右边,形成两大“阵营”,偶阵营提问,奇阵营回答,奇阵营提问,偶阵营回答,比一比,看谁问得巧、看谁答得妙?
下面是课堂的一个片段:
奇阵营:质数又叫什么数?
偶阵营:质数又叫素数。
偶阵营:偶数又叫什么数?
奇阵营:双数。太简单了。
偶阵营:一个质数加上1后,能被2、3、5整除,这个质数是几?
奇阵营:29。难不倒我们!
偶阵营:100以内还有呢!不要太骄傲。
奇阵营:(沉思片刻)还有59、89。
奇阵营:那么100以内质数中,从小到大第15个是几?(可谓以牙还牙)
偶阵营:(快速翻书查质数表)47。
••••••
学生们“唇枪舌战”,在激烈的讨论中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三、设计实践“嘉年华”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虽完成了但质量也不高。关键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考虑作业的题型、格式上推陈出新,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数学课标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寓学于趣,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如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我要求学生围绕《我是小小调查员》的主题,自我形成学习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的小组通过搜集班级图书角的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张贴在校园橱窗里;有的小组全面了解这次“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写出了一篇篇数学小论文;有的小组通过搜集、分析“读书活动”的情况后,还向学校发起了倡议书……不在于学生调查的数据是否十分全面,也不在于学生的倡议书是否十分在理,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在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调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制图、制表能力。
又如学习了《平面图形》知识后,学生自主组织和设计了主题为“我创造,我快乐”融语文、数学、美术于一体的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整个活动贯穿于想象—设计—剪拼—配文等思维活动中。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了学生的想法和创见,因势利导,把出题的交给主动权学生,这样学生手指尖上就会流淌出智慧,课上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上,更多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功感”,品尝到思维的快乐。
一、设计练习“自助餐”
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比较注重知识的结构体系的。教材中把数学知识的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让学生有反复接触的机会,以保证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中、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初步知道了数学课的模式,因此可尝试让学生参与练习题设计。
1、自备菜单。课前,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制作一份“新课大餐”的菜单。菜单一是对学习新知的复习题;菜单二是对新知学习后的练习设计;菜单三既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包含自己已懂但又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明确向同学挑战。在自菜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预习,精心准备。他们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
2、消化菜肴。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道道菜肴(供学习的信息)进行逐步消化。菜单一用于课前复习,可让每组的小组长每天选择小组成员中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课前复习用;菜单二用于巩固练习,每位学生可在小组内发帖,提出自己菜单中的练习,组内每位成员都要有练习机会;菜单三用于课堂总结,结合新知的学习,对课前的菜单问题修改后,在全班交流中提出。这样的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
3、细品佳肴。由于菜单出自不同的学习个体,就难免会出现有些问题超越大纲,或很难在40分钟内全部消化,而这些问题中有的极具思考价值。于是便成了一些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品尝的一道佳肴。只要给他们三五分钟用来展示自己课后研究的发现,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更宽阔的舞台,就能激励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培养出一部分独具思维的数学爱好者。他们的讲解更易被其他学生接受,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更容易带动和感染其他学生。
二、设计活动“舞台剧”
在中高年级,很多老师抱怨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不愿意发言,而在课下与同学活动很积极。我们课堂可以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舞台”的主角,组织一些行之有效的互动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知识,在合作中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如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的理解,我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请你们设计一个活动,让同学们在你的活动中记住质数和合数。”马上就有学生献策:按照学号,请奇数号坐左边、偶数号坐右边,形成两大“阵营”,偶阵营提问,奇阵营回答,奇阵营提问,偶阵营回答,比一比,看谁问得巧、看谁答得妙?
下面是课堂的一个片段:
奇阵营:质数又叫什么数?
偶阵营:质数又叫素数。
偶阵营:偶数又叫什么数?
奇阵营:双数。太简单了。
偶阵营:一个质数加上1后,能被2、3、5整除,这个质数是几?
奇阵营:29。难不倒我们!
偶阵营:100以内还有呢!不要太骄傲。
奇阵营:(沉思片刻)还有59、89。
奇阵营:那么100以内质数中,从小到大第15个是几?(可谓以牙还牙)
偶阵营:(快速翻书查质数表)47。
••••••
学生们“唇枪舌战”,在激烈的讨论中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三、设计实践“嘉年华”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虽完成了但质量也不高。关键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考虑作业的题型、格式上推陈出新,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数学课标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寓学于趣,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如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我要求学生围绕《我是小小调查员》的主题,自我形成学习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的小组通过搜集班级图书角的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张贴在校园橱窗里;有的小组全面了解这次“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写出了一篇篇数学小论文;有的小组通过搜集、分析“读书活动”的情况后,还向学校发起了倡议书……不在于学生调查的数据是否十分全面,也不在于学生的倡议书是否十分在理,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在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培养了一种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调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制图、制表能力。
又如学习了《平面图形》知识后,学生自主组织和设计了主题为“我创造,我快乐”融语文、数学、美术于一体的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整个活动贯穿于想象—设计—剪拼—配文等思维活动中。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了学生的想法和创见,因势利导,把出题的交给主动权学生,这样学生手指尖上就会流淌出智慧,课上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上,更多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学习成功的“成功感”,品尝到思维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