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当选的村官

来源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595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株洲县雷打石镇砖桥村,先后获得市、省、全国“文明先进村镇”等一系列的荣誉,是株洲县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牌子”。村民们说:擎起这块牌子的人是省劳动模范陈正集—他们的村书记、村主任。
  
  “抹不去”的痛
  
  过去砖桥村是个穷村,过去的陈正集是个穷汉。穷到什么程度?穷到肚子填不饱,穷到衣破没的换,钱就更没有用的了!几个孩子每年二块五毛钱的学费都缴不起,只得硬着头皮去找“有一点”的人去借,那个日子,苦不堪言。
  有一回,陈正集在路边捡回一升米(不知什么人运粮漏洒在路边的。陈正集见了,如获至宝,硬是从路边的泥沙中一粒粒拈出来),看到家里总是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便吩咐老婆把那升“意外之财” 的米一锅煮了,家里第一次出现了剩饭。陈正集怕孩子们还没吃饱,就鼓励孩子们加把油,结果“加把油”被人们善意的笑到现在,也成为陈正集心中一个“抹不去”的痛。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一窝蜂”地进城了,陈正集也进了城,在建筑工地打工。帮人打工期间,陈正集总是扎扎实实地将每件事做好,无论他干到哪里,都给人留下踏踏实实干事的印象。
  有一次,一场瓢泼大雨下得又急又猛,挟裹的地面杂物把下水道堵塞了。很快,下水道里的粪水污物眼看要漫到工地上。工程部经理紧急安排了所有施工队的老板们去疏通,人们却都在粪水面前犹豫不决,这时只有陈正集挺身而出,跳进下水道的粪水中。粪水涨到了他的脖颈,还不时溅到他的脸上,泡在粪水里一个多小时,下水道终于被捅通了。在下水道通过的那一刻,他也通过了一场决定他人生命运的考试:一直站在一边默默注视现场的公司老总,满意地笑了。
  老总从此“相”中了陈正集这个人。公司许多工程业务都放心地交给他去做,陈正集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承接的业务越来越多。渐渐地,将工程做大了的陈正集已不满足于个人承包工程了,于是在村上拉起了一支建筑队伍,开起了建筑公司,公司取名为“瑞丰建筑有限工程公司”,从“瑞雪兆丰年”的俗语取意而来,一份渴望丰收的愿望昭然“名”上。
  随着公司的发展,陈正集很快富了,可村里绝大多数人还没从贫困线上走出来啊!看着当年和自己同样受穷的乡亲们依然泡在苦水里,陈正集忘不了当年受苦受穷的一件往事和苦滋味,面对着穷乡亲们,他的心不平静了。于是,谁的小孩没钱去读书,他送去了学费;谁作田缺钱买肥料,他赶紧送肥料前去“支援”;为困难的五保老人他送去了“温暖”……。然而村子太穷了,穷的村民太多了。陈正集自己一人富起来了,可在全村大面积的贫困面前,他感觉到自己小得如同一滴水。以一滴水去润泽干涸的村庄是多么不现实,光靠自己一个富人去“救济”,去“赞助”,决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村民贫困问题的办法。然而根本办法在哪里呢,他来不及多去思考,公司繁忙的事务又将他“拖”住了。他实在是太忙了,忙得不可开交。
  
  缺席当选
  
  1993年,村上换届选举。选举现场几乎所有村民的目光都在寻找陈正集。然而在“外面”忙不过来的陈正集没功夫回来参加选举,他成了缺席选民。可是村民却把他们的期盼,他们依赖和期望,都融在他们投向陈正集的选票上。陈正集缺席当选了。
  当“镇上”告诉他光荣当选的消息时,他非常意外,又非常激动。激动的是自己得到了村民的拥护,意外的是村官这顶“乌纱帽”他想都没想过去戴。当时陈正集的个人事业正如日中天,这时让他从自己的事业中抽身出来当村官,他的思想确实还一时无法转变。经过反复的琢磨,反复的掂量,陈正集的思想最终还是通了,他决定牺牲个人的“小”利益,而去“换”回村民的大利益。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于是陈正集放弃了自己热火朝天的事业,将其交给了接班人——他的一帮儿女去打理,自己却“干干脆脆”地回乡,在村民们的拥护之下当起了“一村之主”。
   回乡“赴任”的路上,激情满怀的陈正集就有了带领村民致富的“一肚子”的想法。
  然而待到真正入“主”村上,他才感到理想的实现并不容易。这个村官难当他早有预料,然而实际难度还是超过他的想像。村子太穷了,就像当初未发达起来的他一样,依旧一穷二白。要说村上真还有什么财产的话,那就是几间矮塌塌的教室,却都已属于危房系列,随时将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坐在村部幸存的几张硬板凳上,新村官陈正集翻看着村上的帐簿,突然他发现幸存有200亩的“林场”,不由心中顿时一喜。然而再仔细看时,账后面又有账,原来“林场”也已经卖掉了!才有的一点点喜悦又“飞”了!村子实在是穷得“没底”了,村官们的工资都发不出,只好“砸锅卖铁”,变卖“家产”。到陈正集“来”的时候,能卖的“家产”几乎已经卖光,村上几乎一无所有。
  懊恼不已的陈正集不由一拳狠狠地砸在他的那张烂办公桌上。
  然而砸桌子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要是砸桌子能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早被“前人”解决几箩筐了!
  怎么办?当着这个“一分钱”都没有的“家”,陈正集焦灼不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最后陈正集横下一条心,村上没有钱,自己先拿钱垫!
  由此也开了一个先河,以后村上一旦没钱,就总是陈正集先掏钱垫:投资少了钱,陈正集掏钱垫;修路少了钱,陈正集掏钱垫;“照顾”困难户少了钱,陈正集掏钱垫;来客接待少了钱,也是由陈正集掏钱垫。村上的条件不如家里,他就经常在自己豪华气派的家里接待四方来客,“家”变成了村上的接待室和会客宾馆。10多年来,陈正集到底为村上垫出去多少钱?因为他从不记帐,所以他自己也没个准数,不过村民估算至少应该在百万以上。而且他垫“出去”的钱就不指望再“回来”了,垫出去就算“充公”,算做公家的财产。这就是陈正集。
  对于陈正集无私的奉献,他的家人非但没有拖半点后腿,而且都还表示相当的理解和支持。陈正集当选村官的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非常重视教育的他立马开始了重建校园的行动,当时他上任不久,村上的经济相当困难,但再大的困难也没有阻止住他新建校园的决心和行动,建校村上没有钱,又是陈正集自掏腰包。为了表示对丈夫奉献精神的理解与支持,支付建校第一笔工程款的时候,陈正集爱人亲自跑到银行,从自家存折上取出10万元,当时100元钞票流通得尚还较少,10元的钞票还属于常见的大钞,所以陈正集爱人从银行取出来的10万元多是10元一沓的钞票,10万元被整整装了一篮子,陈正集爱人亲自提了这装了满满一篮子的10万元送到建校工地,在场的村民与老师都感动不已。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站着一个通达事理的女人。而陈正集无私奉献村上的背后,却站着一群识大体顾大局的家人!
  由于有了陈正集的奉献,村上可供发展的资金得到了“充血”,陈正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实现他的远大抱负终于有了希望。
  
  二次创业
  
  如果说陈正集的“发家致富”是第一次创业,那么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则属于第二次创业了。
  创业不容易,陈正集一辈子都在创业,到了五十多岁,才创出来“名堂”。那么第二次创业陈正集准备花多长时间?他预计花10年时间,让村子由穷而富,实现大变样。当然时间是越快越好,就任村官时他已是奔60的人了,岁月不饶人。
  陈正集“改变”村庄首选的办法就是办企业,不拘一格,只要能挣钱,就“毛发胡子”一把抓。什么扫把厂、拖把厂、藕煤厂、火花塞垫片厂,果园,水产品……算起来真是一大堆,都上去了!
  然而“上”得确实也艰辛,单举拖把、扫把为例,这两样“小东西”陈正集既是厂长,又是采购员、销售员,“一条龙作业”。销售的时候,陈正集放下千万富翁的大架子,背着扫把、拖把“挨家挨户”去销售,鞋底磨破了,口水讲干了,不信邪的他头一年居然销了一万多把拖把、扫把出去!
  小有成功!陈正集乐了,满腹的辛酸和苦水转化成了成功的乐趣。
  就像陈正集卖扫把、拖把一样,村上的其它企业,在他“一手一脉”的操持下,也一个个都有了起色。
  就这样,陈正集带领全村乡亲,在创业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砖桥村在他的主持下,蒸蒸日上。至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00元。他当村官的12年里,村里的各项指标翻了无数番,预期实现了目标。但这些成功数字的背后又埋藏着多少艰辛?陈正集不喜欢“吐苦水”,但有一回也情不自禁地吐了一回真言:办村上的企业,可比他当初当包工头跑工程还难多了!
  当笔者谈及陈正集为村里做的成绩时,他总是淡淡地说,不过是做了几件实事。做民工时,陈正集就以脚踏实地地做事出名,当领导时,他依然如故。
  砖桥村村办公楼的板报上赫然写着:
  2004年完成的十件实事;
  2005年完成的九件实事;
  2006年完成的九件实事……
  全都是实字当头。陈正集做的实事太多了,特别是针对下一代的教育。
  陈正集做村官后,分步对原小学来了个“彻头彻尾”的改造,先后斥资200多万元,新建起了一栋3层教学综合楼,大礼堂、老师宿舍楼、学生运动场,设备条件都可以达到全县最好的。镇中心小学原来不在砖桥,后来陈正集主动把中心小学“请”到了砖桥来办。由村里来出资接管镇里的中心小学,砖桥村的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进入镇中心小学读书,学生、家长皆大欢喜,砖桥村也成为全株洲县唯一有这样条件的村庄。
  株洲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张雄视察该校后,连称砖桥小学办得好,还专门拨下来5万元帮助砖桥村办学,目前该校已将专款用作校园的绿化建设,争创市里的示范型学校。
  砖桥村富裕起来之后,陈正集首先就看村子里的土马路“不顺眼”了。土马路坑坑洼洼,已经不适应村庄的经济发展要求。于是他经过多方筹资,共筹资300万元,将全村通往每家每户的道路都实施了硬化。田埂弯弯,这是砖桥村历史遗留下来的“风景”,精明的陈正集估算了一下,去掉弯田埂所造成的“边边角角”,都变成“四方划一”的田土,田土面积约可增加一成,也利于机械化操作,利于田园现代化。陈正集抓住国家对农村投入加大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300万元,对全村土地实行了田园化改造。开始有一位村组长认为田园化是多此一举,不认真执行,后来看到田园化的农田整齐划一,工工整整比弯弯扭扭的田美了很多,也心服口服了。
  砖桥村还斥资20万元新建了村办公大楼;斥资60万元新建了村电教中心大楼,该中心大楼功能齐全,有远程电教室,农民培训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等等;斥资30万元新建了一个600平方米的室内运动场;斥资10多万新建安居房1200平方米,供村里的困难户居住;并每月为五保户、困难户发放基本生活费。
  
  家风连动村风
  
  陈正集也很热爱自己的小家。他有4个儿子和1个女儿,5个儿女5栋房子紧挨着建在一起,近30个人还没有分灶吃饭,这么大的一个大家庭,能一家子和和气气,亲亲热热地生活着。不是件容易的事。据村民介绍,陈正集在管理自己家庭上,有自己的土办法,曾经有一位儿子严重违反企业制度,陈正集认为儿子犯的是个大错误,不可轻饶,于是他极严厉地给了儿子3条处罚:停发3年奖金,3年不做工程负责人,他喊儿子3年爷。头两条是依照公司制度做出的,可第3条公司制度上不可能有这一条,儿子也不理解,问爷为何这样做?陈正集就火气冲冲地说:“你做事这么乱来,胆子比老爷子大,老爷子还不喊你做爷!”儿子羞愧难当。让父亲喊儿子爷,按照中国的传统可是“大逆不道”,陈正集毫不留情地严格执行处罚,一见到他的那个犯错误的儿子就喊上一声爷,让这个儿子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儿子从此领教了陈正集“行为颠倒”领导艺术的厉害,以后再也不敢乱来了,规规矩矩地在公司做事。
  陈正集就是靠这样的“土”且不乏科学性的办法,将偌大一个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
  陈正集和睦的一家影响着村里的村民,人人都向陈正集“看齐”,家家都向陈正集家学习。10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一例刑事案件,村民之间少了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斗殴的。
  2005年,陈正集为砖桥村捧回了“全国文明先进村”的牌子。对于砖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先进村镇”,陈正集没有流露出太多的喜形于色,只是长嘘一口气说:“这一个是达到了。”那么“下一个”又瞄准谁?
  陈正集告诉笔者,他们要向华西村学习,铆足了劲向“全国一流村镇”进军。“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许我是看不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了,但只要我还活一天,我就要奋斗一天,努力将梦想变成现实。”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近七旬的陈正集这番话,让人感觉陈正集还不老。
其他文献
万福民简历  1948年生,辽宁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任海城县医药公司团支部书记;1972年任海城县商业局团委书记;1974年任海城县商业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82年任海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88年任海城市委常委、副市长;1990年任海城市委副书记 市长;1995年任海城市委书记;1998年任鞍山市委常委、副市长;2000年任省乡企局党组书记、局长;2001年任省农业厅党组书记、
期刊
“一个称职的村官,必须首先做到不拿村里一根线,不沾老百姓一分钱,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句直白而朴实的话语出自任丘市青塔乡天门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淑琴的口。李淑琴是这么说的,同样也是这么做的。自她上任之后的短短时间内,在村两委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风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村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初见李淑琴,言谈举止让记者感到她的憨厚
期刊
吴乃明成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中最亮的那颗星!2006年12月14日,《泉州晚报》报道了此事,多家媒体也开始跟进报道。一时之间,吴乃明成了新闻人物。“孝亲敬老之星”的评选是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老龄委、全国妇联等五部委联合举办,每两年在全国及海内外华人华侨中评选一次。这次,鲤城区浮桥街道坂头社区的吴乃明名列首位。  难以想象,获此殊荣的是一位农民企业家,但吴乃明觉得他首先是一个民选的村
期刊
宋青莲是太原市中涧河乡西岭村的养殖专业户,从16岁开始养羊,至今已有28年的养殖经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妇女,凭着多年的养殖经验和艰辛努力,使她的养殖业越办越好,成功组建太原市青莲养殖有限公司,宋青莲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羊毛女将”。与此同时,宋青莲被杏花岭区人民政府评为特级劳模,太原市科技局、农业局评为示范养殖户,杏花岭区评为“小尾寒羊”养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少女无缘读书梦无情现实催奋进  
期刊
鸡是飞不高的,可安岭村的“蓝天飞鸡”却带动了整个山村的起飞……  “种点菜、打点粮,农时忙一忙、农闲晒太阳”,陆国明一直过着和普通村民一样的山村生活。安岭村位于福建雄江西北部,山高路远、信息闭塞。不仅经济落后,村集体更是几乎瘫痪。面对一潭死水般的山村,陆国明并不甘于平凡,他下定决心,要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大山!1996年,他踏上了前往广东的列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初到广东
期刊
农村信用社发展基础在于农村、服务项目是农业、服务对象是农民。“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用社要发展,优势在于“三农”,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进一步改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服务海西新农村建设,实现自身与“三农”又好又快共同发展,福建长泰县农村信用社着重打造“三个立足点”。  立足县域 农村信用社已走过五十多年的发
期刊
山阴县北周庄镇地处县城最北端,全镇21个行政村,18742口人,是山阴县最大的集镇之一。208国道、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木瓜河横贯东西,发展农业条件优越。西部坡区蕴藏着国内极其宝贵的氢钙石和丰富的石灰岩。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1元,是山阴县北部乡镇发展态势良好,势头强劲的重镇。  为加快北周庄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今年以来,北周庄镇党委、镇政
期刊
自2007年3月份以来,安徽省含山县为了巩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在全县村干部中开展述职评议工作,全县96个村21个社区的干部由原来667人减少到515人,村干部由原来的每村均六人减少为四人,共精减分流村干部152人,此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认可。    让农民参与监督    3月27日,安徽省含山县陶厂镇官塘村村委会里坐满了人,70多名村民代表正在认真听5位村干部述职。村党总支书记林翠兰率先述
期刊
李仁荣:安徽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村支书  让党员形象“亮”起来    六衖村位于含山县西北部,全村“九山十八洼,洼洼有人家”,从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脱贫致富思路狭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  李仁荣于2004年2月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不仅明白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带领全村干群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更懂得在基层工作中,党员所起的带头和榜样作用的重要性。上任后,他首先开展“
期刊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王勇  本期嘉宾:王习明(西南交通大学中国西部农村研究中心主任)  徐志军(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镇长)  马水良(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界首村党支部书记)    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但是一项针对全国10401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调查显示,不少老人却是晚景凄凉,令人心酸。  这项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开小型座谈会和入户实地察看等方式,对全国31个省份的46个县(市、区)72个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