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本文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科学研究这三条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在具体操作中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 人才培养 计算机专业 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途径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入学人数不断增长,设立的专业点也越来越多。然而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却出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脱离社会行业需求的尴尬界面。为了应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许多高校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许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3 1”模式、“订单式”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新培养模式依据市场导向,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培养掌握系统知识、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诸多新培养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但我们也看到,一些高校虽然设定了新的培养目标,采用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备,在培养途径上却仍旧沿用原有的做法,最终无法实现新的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改革成为空谈。
我系自建系以来,一直着力于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系部领导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专业发展,在社会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实践强”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科学研究这三条培养途径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它包括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两大块。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实践教学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吸收、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我们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与设计,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首先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模拟体验式教学、激励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组织他们开展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其次,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学习型组织,布置相应的合作任务,指导学生积极讨论与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借此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第三,我们也优化了课程考核手段,突出多元化评价,改变以往单纯的期末笔试考核,而以日常的个人作业、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课外实践项目等,结合期末笔试成绩或上机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应用型人才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的。实验教学是包括非专业课与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它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动手能力非常有效的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书本与项目结合”的原则,既以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为基本目标,又注重与各类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实验室等教学设备,灵活运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信息化平台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由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是渐进的,而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最基本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我系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各阶段的实验教学任务重心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对于大一新生,由于学生对专业领域了解不深,各方面的知识都还比较薄弱,此时的实验教学要与课程的理论内容紧密结合,实验的重点在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解决其中的基本疑问。通过课程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到了大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有一定基础,此时的实验教学除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更强调培养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尤其是应用已学知识对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地参加课外的各类实践活动,并相应地增加一些针对课外实践项目的教学指导,比如针对学生参加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等活动开展的教学指导。对于大三的学生,我们不再单纯强调与书本内容的结合,而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要求实验教学的内容尽量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将来的就业方向挂钩,在加强他们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同时,为他们的毕业设计及课外实践项目等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指除课堂教学外的各类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一直都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培养途径的重要补充。课外实践包括各级各类培训与比赛,学校安排的参观、见习、暑期实践、毕业实习,以及校企合作中的各类项目建设等。
我系很早本着“以赛带学,以赛促学”的育人理念将各类竞赛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并结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在第三四学期开设了创新课程,重点针对一些项目竞赛开展实践教学,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任务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设计中理解并应用书本知识。我系除了每年举办全校性的电脑作品大赛、计算机知识大赛、打字比赛、创意设计大赛以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的数学建模大赛、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建行“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等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项目设计的机会,指导他们在各类活动中努力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教学有方、组织得力,我系在各类大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中在江西省第十八、十九、二十届高等学校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中连续三年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每届都有数十位同学获得各参赛项目的一等奖。与此同时,我们还与校外的一些企业签订了联合实习协议,在了解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的环境和意识,让他们在真实的任务中不断学习、提高。
这些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往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活动任务真实有趣,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些还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将它们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他们在学以致用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提升了他们对今后毕业就业方向和形势的认识。同时还增强了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对成功与挫折的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应用能力、扎实的创新才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科学研究
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应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活动。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习与研究结合”,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训练其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虽然专科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相对较为薄弱,但我们仍旧注重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结合课程学习组织开展多样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系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在技术或科研方面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举办多场学术讲座,还经常邀请其他兄弟院校的学者或是IT企业知名人士来我校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们介绍专业研究动态和IT行业发展动态等,这些学术讲座或报告既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好奇心。同时我们也在课程教学中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练习或实验,以训练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略设计、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系部还在第五学期开设了专门的研究方法课,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其他科研活动,详细讲解科学研究中如何选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撰写论文等方法论知识。有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和研究方法课程作为基础,结合省、市、校级的各项竞赛活动和科研活动提供的机会,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或教师申报的校级、市级、省级和部级的课题研究活动中去,以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另外,我们还积极与校外相关企业联系,商讨产品研发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研发部门实践的宝贵机会。
实践证明,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遵循“书本与项目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研究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科学研究这三大人才培养途径,既可保证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更能在各种实践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实践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慧娟,高波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0).
[2]杜国海,王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比较[J].大学
[关键词] 人才培养 计算机专业 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途径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入学人数不断增长,设立的专业点也越来越多。然而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却出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脱离社会行业需求的尴尬界面。为了应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许多高校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许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3 1”模式、“订单式”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新培养模式依据市场导向,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培养掌握系统知识、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诸多新培养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但我们也看到,一些高校虽然设定了新的培养目标,采用了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备,在培养途径上却仍旧沿用原有的做法,最终无法实现新的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改革成为空谈。
我系自建系以来,一直着力于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系部领导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专业发展,在社会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实践强”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科学研究这三条培养途径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它包括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两大块。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实践教学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吸收、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我们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与设计,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首先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模拟体验式教学、激励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组织他们开展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其次,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学习型组织,布置相应的合作任务,指导学生积极讨论与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借此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第三,我们也优化了课程考核手段,突出多元化评价,改变以往单纯的期末笔试考核,而以日常的个人作业、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课外实践项目等,结合期末笔试成绩或上机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应用型人才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的。实验教学是包括非专业课与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它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动手能力非常有效的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书本与项目结合”的原则,既以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为基本目标,又注重与各类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实验室等教学设备,灵活运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信息化平台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由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是渐进的,而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最基本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我系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各阶段的实验教学任务重心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对于大一新生,由于学生对专业领域了解不深,各方面的知识都还比较薄弱,此时的实验教学要与课程的理论内容紧密结合,实验的重点在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解决其中的基本疑问。通过课程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到了大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有一定基础,此时的实验教学除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更强调培养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尤其是应用已学知识对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有选择地参加课外的各类实践活动,并相应地增加一些针对课外实践项目的教学指导,比如针对学生参加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等活动开展的教学指导。对于大三的学生,我们不再单纯强调与书本内容的结合,而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要求实验教学的内容尽量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将来的就业方向挂钩,在加强他们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同时,为他们的毕业设计及课外实践项目等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是指除课堂教学外的各类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一直都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培养途径的重要补充。课外实践包括各级各类培训与比赛,学校安排的参观、见习、暑期实践、毕业实习,以及校企合作中的各类项目建设等。
我系很早本着“以赛带学,以赛促学”的育人理念将各类竞赛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并结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在第三四学期开设了创新课程,重点针对一些项目竞赛开展实践教学,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任务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设计中理解并应用书本知识。我系除了每年举办全校性的电脑作品大赛、计算机知识大赛、打字比赛、创意设计大赛以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的数学建模大赛、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建行“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等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项目设计的机会,指导他们在各类活动中努力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教学有方、组织得力,我系在各类大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中在江西省第十八、十九、二十届高等学校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中连续三年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每届都有数十位同学获得各参赛项目的一等奖。与此同时,我们还与校外的一些企业签订了联合实习协议,在了解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的环境和意识,让他们在真实的任务中不断学习、提高。
这些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往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活动任务真实有趣,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些还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将它们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他们在学以致用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提升了他们对今后毕业就业方向和形势的认识。同时还增强了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对成功与挫折的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应用能力、扎实的创新才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科学研究
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应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活动。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习与研究结合”,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训练其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虽然专科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相对较为薄弱,但我们仍旧注重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结合课程学习组织开展多样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系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在技术或科研方面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举办多场学术讲座,还经常邀请其他兄弟院校的学者或是IT企业知名人士来我校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们介绍专业研究动态和IT行业发展动态等,这些学术讲座或报告既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好奇心。同时我们也在课程教学中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练习或实验,以训练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略设计、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系部还在第五学期开设了专门的研究方法课,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其他科研活动,详细讲解科学研究中如何选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撰写论文等方法论知识。有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和研究方法课程作为基础,结合省、市、校级的各项竞赛活动和科研活动提供的机会,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或教师申报的校级、市级、省级和部级的课题研究活动中去,以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另外,我们还积极与校外相关企业联系,商讨产品研发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研发部门实践的宝贵机会。
实践证明,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遵循“书本与项目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研究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科学研究这三大人才培养途径,既可保证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更能在各种实践练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实践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慧娟,高波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0).
[2]杜国海,王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比较[J].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