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探究式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被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们接受并运用,但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不尽人意。新课改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后,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探究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而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每个细节将有效教学落实好,我认为要在数学课堂上有效探究应该做到:
一、科学设计探究过程,突出探究重点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一个完整的自主探究过程有若干个环节,如果拘泥于完成全部自主探究过程,显然时间不够。要想在45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5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时间,避免无效环节,让目标落实步步为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显然,最近发展区是自主探究的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我们在学生现在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则是无效的。所以,要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三两个自主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三次探究,因此,找准自主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自主探究的重要策略。人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总是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探究过程也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矢。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活动的设计如果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那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没兴趣探究,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如教学应用题时,可将文本例题中的数量关系保持不变,把题中的“人”改为我们生活中的“人”,把题中的地名、校名改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地名、校名,从而提出符合实际的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把文本资源进行一些巧妙地整合,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自主探究的效率。
当然,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不佳也会影响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效果。从形式上看轰轰烈烈,但学生缺乏探究情感和探究过程,只是随波逐流,课堂组织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也会影响课堂自主探究效果。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自然有些了解,数学课堂中创设具有“热点”性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降价、打折销售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商店 “打折促销”、“降价促销”等问题,出示一些具体实在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甚至可以让学生到商店中去收集一些具体数据来编排成课堂情景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四、数学课堂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度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課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 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动要有一定的实效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初中数学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探究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而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每个细节将有效教学落实好,我认为要在数学课堂上有效探究应该做到:
一、科学设计探究过程,突出探究重点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一个完整的自主探究过程有若干个环节,如果拘泥于完成全部自主探究过程,显然时间不够。要想在45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5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时间,避免无效环节,让目标落实步步为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显然,最近发展区是自主探究的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我们在学生现在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则是无效的。所以,要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三两个自主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三次探究,因此,找准自主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自主探究的重要策略。人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总是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探究过程也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矢。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活动的设计如果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那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没兴趣探究,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如教学应用题时,可将文本例题中的数量关系保持不变,把题中的“人”改为我们生活中的“人”,把题中的地名、校名改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地名、校名,从而提出符合实际的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把文本资源进行一些巧妙地整合,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自主探究的效率。
当然,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不佳也会影响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效果。从形式上看轰轰烈烈,但学生缺乏探究情感和探究过程,只是随波逐流,课堂组织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也会影响课堂自主探究效果。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自然有些了解,数学课堂中创设具有“热点”性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降价、打折销售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商店 “打折促销”、“降价促销”等问题,出示一些具体实在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甚至可以让学生到商店中去收集一些具体数据来编排成课堂情景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四、数学课堂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度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課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 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动要有一定的实效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初中数学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