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期的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因为外部因素而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其情绪情感也会因此而产生隐性或者显性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本文倡导实施基于心理分析基础上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并从学生年龄特点、教学课程设计、方式方法创新、课堂环境构建等方面对心理分析及课堂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心理分析;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对日常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仍然占据高中教育主体地位的今天,应当通过心理分析过程,在青年学生的年龄特点、高中教学的课程内容、教育手段的方式创新、课堂环境的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课堂教学的策略制定提供内驱性保障。
一、以年龄特点为依据,实施总体分析。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参与课堂教学的全体学生为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方法,对客体产生影响的过程,评价课堂教育效果的关键标准也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程度的高与低。从这一视角出发,对具有突出年龄特点的高中青少年入手,在總体上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基础性心理分析,是制定课堂教学策略的首要前提。高中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年龄特点,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总和,其本身是具有一定共性趋同与个性差别性质的,也是实施基础性总体分析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建立“社会—学校”的共性分析,突出高中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主要是突出高中学生群体的社会性特征,并在学校这个范围内进行有一定针对性的分析与组织。处于15-19周岁的高中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这些都对高中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程度地影响,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这类与观念、意识形成有重大影响的课程中。从操作方法上看,应当以心理专业人员和语文教师为主,充分发挥学校其他教师、管理人员的“联合”作用,针对某一或某几个班级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以头脑风暴的方式组织进行定期、定员、定量的心理活动,以总结报告、自查反馈、制定措施、监督落实的过程,完善“社会—学校”的群体性心理分析机制。二是要建立“家庭—个人”的个性分析,突出高中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极易因某些事或某个人出现个别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也自然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学校范围内突出对高中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分析。“家庭—个人”的联合性心理分析,是针对已经或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以家庭为主、学校为辅的专项心理分析。“专项”不仅指特定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非正常现象及表现进行“专项”分析,并形成具有保密性质的个人心理分析报告,作为语文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另一依据。
二、以课程内容为主体,激发积极情感。从教学效果的长远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在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处于积极情感状态的人们会更容易接受、掌握将要接触的知识,而且会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也有利于长期系统的学习,而高中语文课程正是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语文教师在设定一学期或某一阶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这种“合理安排”不仅体现在“新课标”要求的顺序性安排,更在于对课程内容内在逻辑的把握,在于课程内容对高中学生情感需要的满足。具体说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内在逻辑的拓展性把握,二是对课程内容情感抒发的发散性设计。对于课程内容内在逻辑的把握,应当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作为标尺,以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作为整体进行保持内在逻辑基础上的具有一定拓展性的把握与设计,并定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调查、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梳理总结教学总体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不断提高课程整体设计的内在魅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课程内容情感抒发的设计,应当坚持以引导、激发某次课堂学习热情为目的,突出课程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共鸣。比如有些资料中提到,在《背影》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与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引导学生对父亲的感恩情感,并以这类积极的情感作为强化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动力。通过阶段性的课程设计与突出性的课堂设计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情感,将更有利于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以方式创新为关键,增强教学引力。在新课标的要求和规范条件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就是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正在大踏步地前进着。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高中学生的学习硬件设施更趋完善,所能应用或选择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比如现阶段最常见的电脑、投影仪、幻灯片教学以及视频、网络教学等等,都是在信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但是这些硬件条件的改善和基于良好硬件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创新却有一个值得教师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即要注重对硬件设施的情感化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数理及其他学科只需要严密的逻辑就够了,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一定的逻辑作为基础,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及情感表达能力,这也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应用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硬件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更好地发挥好这些设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上观看《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对这类知识类综艺节目的赏析过程来提高高中学生对某些诗词的联想性学习等。
四、以课堂环境为重点,浓厚学习氛围。课堂环境的设计与有意识构建,是检验一名教师是否具备良好教学素养的重要指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是极易因为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而外界因素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关键却是人们的“注意”,即人们极易被与整体环境差异明显的实物所吸引。在课堂教学实施前的环境准备过程中,教师要从自己的衣着、教学用具的选择使用等方面加以注意,切忌浮夸或者产生与整个课堂环境产生明显不协调的情况,要尽量避免颜色过于鲜艳亮丽的衣着等与语文课堂教学关联性不大的事物出现。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着力避免与教学无关的易引起学生注意的言行或事物,更要依据这一原理,创新性地制作或携带与高中语文教学关联紧密、易于引起学生关注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针对高中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群体性与个体性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方式方法创新、课堂环境构建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来制定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进一步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心理分析;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对日常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仍然占据高中教育主体地位的今天,应当通过心理分析过程,在青年学生的年龄特点、高中教学的课程内容、教育手段的方式创新、课堂环境的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课堂教学的策略制定提供内驱性保障。
一、以年龄特点为依据,实施总体分析。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参与课堂教学的全体学生为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方法,对客体产生影响的过程,评价课堂教育效果的关键标准也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程度的高与低。从这一视角出发,对具有突出年龄特点的高中青少年入手,在總体上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基础性心理分析,是制定课堂教学策略的首要前提。高中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年龄特点,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总和,其本身是具有一定共性趋同与个性差别性质的,也是实施基础性总体分析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建立“社会—学校”的共性分析,突出高中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主要是突出高中学生群体的社会性特征,并在学校这个范围内进行有一定针对性的分析与组织。处于15-19周岁的高中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这些都对高中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程度地影响,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这类与观念、意识形成有重大影响的课程中。从操作方法上看,应当以心理专业人员和语文教师为主,充分发挥学校其他教师、管理人员的“联合”作用,针对某一或某几个班级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以头脑风暴的方式组织进行定期、定员、定量的心理活动,以总结报告、自查反馈、制定措施、监督落实的过程,完善“社会—学校”的群体性心理分析机制。二是要建立“家庭—个人”的个性分析,突出高中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极易因某些事或某个人出现个别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也自然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学校范围内突出对高中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分析。“家庭—个人”的联合性心理分析,是针对已经或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以家庭为主、学校为辅的专项心理分析。“专项”不仅指特定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非正常现象及表现进行“专项”分析,并形成具有保密性质的个人心理分析报告,作为语文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另一依据。
二、以课程内容为主体,激发积极情感。从教学效果的长远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在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处于积极情感状态的人们会更容易接受、掌握将要接触的知识,而且会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也有利于长期系统的学习,而高中语文课程正是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语文教师在设定一学期或某一阶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这种“合理安排”不仅体现在“新课标”要求的顺序性安排,更在于对课程内容内在逻辑的把握,在于课程内容对高中学生情感需要的满足。具体说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内在逻辑的拓展性把握,二是对课程内容情感抒发的发散性设计。对于课程内容内在逻辑的把握,应当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作为标尺,以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作为整体进行保持内在逻辑基础上的具有一定拓展性的把握与设计,并定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调查、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梳理总结教学总体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不断提高课程整体设计的内在魅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课程内容情感抒发的设计,应当坚持以引导、激发某次课堂学习热情为目的,突出课程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共鸣。比如有些资料中提到,在《背影》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与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引导学生对父亲的感恩情感,并以这类积极的情感作为强化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动力。通过阶段性的课程设计与突出性的课堂设计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情感,将更有利于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以方式创新为关键,增强教学引力。在新课标的要求和规范条件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就是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正在大踏步地前进着。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高中学生的学习硬件设施更趋完善,所能应用或选择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比如现阶段最常见的电脑、投影仪、幻灯片教学以及视频、网络教学等等,都是在信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但是这些硬件条件的改善和基于良好硬件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创新却有一个值得教师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即要注重对硬件设施的情感化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数理及其他学科只需要严密的逻辑就够了,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一定的逻辑作为基础,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及情感表达能力,这也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应用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硬件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更好地发挥好这些设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上观看《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对这类知识类综艺节目的赏析过程来提高高中学生对某些诗词的联想性学习等。
四、以课堂环境为重点,浓厚学习氛围。课堂环境的设计与有意识构建,是检验一名教师是否具备良好教学素养的重要指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是极易因为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而外界因素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关键却是人们的“注意”,即人们极易被与整体环境差异明显的实物所吸引。在课堂教学实施前的环境准备过程中,教师要从自己的衣着、教学用具的选择使用等方面加以注意,切忌浮夸或者产生与整个课堂环境产生明显不协调的情况,要尽量避免颜色过于鲜艳亮丽的衣着等与语文课堂教学关联性不大的事物出现。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着力避免与教学无关的易引起学生注意的言行或事物,更要依据这一原理,创新性地制作或携带与高中语文教学关联紧密、易于引起学生关注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针对高中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群体性与个体性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方式方法创新、课堂环境构建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来制定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进一步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