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择业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目前大学生职业心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高师生择业现状入手,分析高师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增强高师生职业效能感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高师生 就业 择业效能感 影响因素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非师毕业生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进入教育行业,研究生也在挤占本科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使得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竞争日趋激烈,不少高师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消极等待或职业选择范围狭窄的现象,以及出现焦虑、紧张、困惑、迷茫等心理问题。本研究基于目前择业心理研究的热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对高师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研究,分析高师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因素,为高师院校职业指导提供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建议。
一、择业效能感对高师生择业行为的影响
择业效能感(Occupational Choice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即个体在择业过程中对于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和信心的推断与判断。在择业过程中,个体的知识技能、兴趣和价值观固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调节和控制着以上因素的效果发挥,影响着个体职业决策的选择、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性,对择业效果有较高的预测性。因此,择业效能感高,则择业行为较为积极主动,反之则较为消极被动。
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结果表明:择业效能感主要通过影响自我评价、职业信息与技能、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问题解决、社会支持、学绩等六个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自我评价较高,在对能否完成某项任务作判断时就偏向于相信自己,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较高的自我效能就促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采取更多的主动行为。比如,倾向于搜集更多的职业信息,在做职业目标筛选时能够结合自身和实际情况,不会盲目自信也不会太过自卑,并且倾向于制订详细的计划来达成这个目标。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也能够积极寻找原因,调整计划或目标,并且乐于寻找同学、老师或家庭的支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以保证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以上行为都会促使较好就业效果的产生,越是积极地搜寻就业信息,联系工作单位的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就业期望越合理,就业概率越大,寻求到的支持越多,就业概率就会越大。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择业自主意识,积极了解社会就业政策和可以使用的资源,从而减少职业选择时的迷茫与困惑,降低依赖性和盲从性,增强择业自我效能感。
二、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择业效能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性别因素:研究表明,男性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要高于女性大学毕业生,但也有研究表明没有明显差异。从对高师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只是在择业效能感的个别因素上有差异,比如,男生的搜寻信息的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解决问题的信心比女生要强。
2.专业因素: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就业信息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不同专业或学科的毕业生自我评价也会有所不同,这与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关。
3.家庭状况:社会支持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而家庭是毕业生所能依赖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家庭状况和家庭社会关系也将影响着大学生择业的信心与积极性。
4.知识技能及工作经验:是否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参加相关性较高的实习或实践活动积累所需要的工作经验,是否在学习及实践的过程中有过成功的体验等因素也是影响就业信心的重要因素。
5.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包括态度、兴趣、能力、性格等因素。如果高师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常抱有悲观态度,就会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具有就业竞争优势缺乏信心。如果高师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对自己兴趣、特长和能力缺乏了解,就会在择业过程中迷茫无助。
三、增强高师生择业效能感的对策
自我效能的提出者班杜拉指出,提升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等因素。可见,培养高师生的择业效能感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和学生自身都需要作出努力。
从学校角度来看:首先,学校要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就业状况的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保证开设学科与社会需求的相对均衡。其次,学校要依据培养目标采用相应的培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与校外资源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再次,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经常开展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并研究如何解决高师生择业过程出现问题的干预措施。最后,学校要多发布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并多向企业或单位发推荐函,组织学生参加各大人才交流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增强自身择业效能感首先要增强自信心,通过提高就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抓住学校所提供的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并努力创造成功的经验,这是提升自信心的重要保证。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全面了解自己,合理定位职业目标,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择业适应性。最后,通过社会实践,获取较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更加了解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在自我评价和职业选择中作出较为客观正确的判断。
在学校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从而才能在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时更加有信心地应对。
参考文献:
[1]沈秋红,孙琴,邵荣.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及提升途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06).
[2]李莉.广州市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探讨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7,(06).
[3]丁妙珍.对高职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
[4]温多红.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及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24).
关键词: 高师生 就业 择业效能感 影响因素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非师毕业生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进入教育行业,研究生也在挤占本科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使得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竞争日趋激烈,不少高师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消极等待或职业选择范围狭窄的现象,以及出现焦虑、紧张、困惑、迷茫等心理问题。本研究基于目前择业心理研究的热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对高师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研究,分析高师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因素,为高师院校职业指导提供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建议。
一、择业效能感对高师生择业行为的影响
择业效能感(Occupational Choice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即个体在择业过程中对于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和信心的推断与判断。在择业过程中,个体的知识技能、兴趣和价值观固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调节和控制着以上因素的效果发挥,影响着个体职业决策的选择、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性,对择业效果有较高的预测性。因此,择业效能感高,则择业行为较为积极主动,反之则较为消极被动。
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结果表明:择业效能感主要通过影响自我评价、职业信息与技能、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问题解决、社会支持、学绩等六个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自我评价较高,在对能否完成某项任务作判断时就偏向于相信自己,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较高的自我效能就促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采取更多的主动行为。比如,倾向于搜集更多的职业信息,在做职业目标筛选时能够结合自身和实际情况,不会盲目自信也不会太过自卑,并且倾向于制订详细的计划来达成这个目标。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也能够积极寻找原因,调整计划或目标,并且乐于寻找同学、老师或家庭的支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以保证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以上行为都会促使较好就业效果的产生,越是积极地搜寻就业信息,联系工作单位的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就业期望越合理,就业概率越大,寻求到的支持越多,就业概率就会越大。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择业自主意识,积极了解社会就业政策和可以使用的资源,从而减少职业选择时的迷茫与困惑,降低依赖性和盲从性,增强择业自我效能感。
二、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择业效能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性别因素:研究表明,男性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要高于女性大学毕业生,但也有研究表明没有明显差异。从对高师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性别因素只是在择业效能感的个别因素上有差异,比如,男生的搜寻信息的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解决问题的信心比女生要强。
2.专业因素: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就业信息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不同专业或学科的毕业生自我评价也会有所不同,这与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关。
3.家庭状况:社会支持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而家庭是毕业生所能依赖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家庭状况和家庭社会关系也将影响着大学生择业的信心与积极性。
4.知识技能及工作经验:是否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参加相关性较高的实习或实践活动积累所需要的工作经验,是否在学习及实践的过程中有过成功的体验等因素也是影响就业信心的重要因素。
5.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包括态度、兴趣、能力、性格等因素。如果高师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常抱有悲观态度,就会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具有就业竞争优势缺乏信心。如果高师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对自己兴趣、特长和能力缺乏了解,就会在择业过程中迷茫无助。
三、增强高师生择业效能感的对策
自我效能的提出者班杜拉指出,提升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等因素。可见,培养高师生的择业效能感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和学生自身都需要作出努力。
从学校角度来看:首先,学校要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就业状况的变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保证开设学科与社会需求的相对均衡。其次,学校要依据培养目标采用相应的培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与校外资源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再次,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经常开展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并研究如何解决高师生择业过程出现问题的干预措施。最后,学校要多发布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并多向企业或单位发推荐函,组织学生参加各大人才交流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增强自身择业效能感首先要增强自信心,通过提高就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抓住学校所提供的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并努力创造成功的经验,这是提升自信心的重要保证。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全面了解自己,合理定位职业目标,善于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择业适应性。最后,通过社会实践,获取较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更加了解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在自我评价和职业选择中作出较为客观正确的判断。
在学校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从而才能在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时更加有信心地应对。
参考文献:
[1]沈秋红,孙琴,邵荣.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及提升途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06).
[2]李莉.广州市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探讨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7,(06).
[3]丁妙珍.对高职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
[4]温多红.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及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