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
就指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
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强调用语文的方法学语
文。为此,笔者在《大江保卫战》这一课的教学时,试图扣住“文本语言”
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探寻文体特征,关注言语表达
形式,触摸语言文字,咀嚼文字精髓,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
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一、关注首尾,探寻鲜明的文体特征
师:我们知道,课文的体裁是通讯报道。通讯报道一般有开头、正文
和结尾三部分,他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呢?
生:开头要概括地介绍事件,结尾点明事件的意义、主人公的精神。
(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首尾两小节,引领学生分别梳理出对大江保卫
战和人民子弟兵的总印象)
师:通讯报道在内容上有三大特点:及时性、真实性、典型性。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这个典型性。什么叫典型性呢?(指生读)
生:何谓典型性,就是通过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进行细节描写,于
细微处显精神。
师:本文的典型性就隐藏在正文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2—5小
节,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生默读,引导归纳出小标题“保大堤、救
群众”)
师:这两个事例对战斗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看来,写文
章就要这样精心组织材料,选择关键性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那么,作
者到底是怎样进行具体描写来体现子弟兵们的可贵精神的?
小学语文学科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很多时候,学生
读一篇文章,很容易读到文章写了什么,但就是无法破解怎么把这些内
容架构起来的。这也许就是我们对文体特征缺乏理性的思考。本文是一
篇通讯报道,具有它特有的鲜明的文体特征:形式特点为开头将事情概
括介绍,结尾点明事件的意义、主人公的精神。内容特点为及时性、真实
性和典型性。本堂课,将形式特点复习作为导人,探讨内容的典型性作
为教学的重点,抓住了“作者是通过怎样具体描写来表现子弟兵们的可
贵精神的”这一个主问题,引导从作者创作的表达手法人手,解读人物
的形象,让学生发现通讯报道这一类文形式、内容上的特点。我想,关注
文体特点,它会促使我在教学中要多一份理性的思考,会让教学的步伐
走得再深入些、更稳健些。
二、关注表达,领会考究的遣词造句
师:课文还写的另一个典型事例是——(救群众)。作者是如何将救
群众这个典型事例写生动的?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如果用一个字来
形容战士们救群众的情景,你头脑里跳出哪个字来?
(学生默读)
生:从第一句中的三个“飞向”我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迫不及待的
心情,拯救行动神速。因此,我想到了“快”字。
生:群众被洪水围困在了树梢、房屋、电杆上,情况非常危急。我想
到了“险”字。
(出示句子比较: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树梢,飞向房屋,飞向电杆。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
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师:读读这两句话,感觉一样吗?
生:第一句话看得出情况很险,第二句话可以看出情况是险上加险
了。
(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这一段话句句藏着险,用你们的慧眼将他们找出来吧。
(师引导学生从“围困了三天三夜、等待了近九个小时”、“哪里有
……哪里就有”、“大救星”等词中找到战士们救出了围困时间很长的群
众,险!洪水围困的地方多,险!群众绝处逢生,险!)
师:突出如此险境,究竟为何呢?
生:为了突出解放军官兵急人民所急,把生死置之度外。
生:为了突出战士们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发现这一段有何特殊的写法呢?
(学生交流排比句、对偶句)
师:透过这样的排比、对偶,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生:心中的激动。
生:对人民子弟兵的赞美!
生:为了说明人民群众对解放军官兵的高度信任。
师:作者紧紧围绕着“险”突出了战士们的勇,并运用多种修辞抒发
出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那种如虹的气势,澎
湃的激情!
……
夏丐尊说过:“学习国文应该着眼文字的形式方面”。因此,教学时,
不仅仅要知道文本的内容,还要去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即怎么写的问
题,这才构成了理解的完整层面。本文遣词造句极其考究,尤其是第5
自然段勇救群众的画面。在这一段的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入
文本,用一个字来形容救群众的情形,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段句句藏险,
追问:突出如此险境,究竟为何?将学生引向对主人公形象的解读。最
后,以“发现有何特殊的写法”一问,便自然地将学生的阅读视角智慧地
牵引到“写”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去关注“言语表达形式”,引领学生触
摸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体悟着排比、对偶的言语秘妙,深刻感悟文字
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言意由互转而融合。当学生读进文章里去时,
触摸到作者的文思,这样的对话交流就增长了学生的言语智慧,回归了
语文教学的源头。
三、关注写法,深究秘妙的谋篇布局
师:同样是写保大堤,第4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有何不同?
生:第4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保大堤的情景,写的的一个人;第2 自然段是写四百多名官兵保大堤的情景,写的是一群人。
师:写了一群人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
呢?
生:说明所有的人民子弟兵都像黄晓文那样都是铮铮铁汉。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写一个,代表的是一个整体,这叫以点带面。
课文是如何写黄晓文个人保大堤的呢?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一自然段,想
想课文是抓住了什么细节来描写的?(指生读)
生:抓住了黄晓文的语言和动作来写的。
(关注“来不及了!”,通过教师连续的三次追问:他是在什么情况下
说的来不及?他怕来不及去干什么?他说了来不及后是怎么做的?引导
学生深入探究“咬、拔、扯、捆”等字的内涵,领会黄晓文铮铮铁汉的本
色。)
师:这段话,以一个英雄的形象衬托出了整个群体的英勇。抓住这
些细节好好体会体会。齐读。
(生感情朗读)
师:像课文这样既有面的描摹,又有点的特写,这样的写法就
叫——(板书:点面结合)。这样写有何妙处呢?
生:具体而生动地表现子弟兵们的英雄气概。
生:使读者具体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既兼顾了全面,又突出了重点,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就一目
了然了。这就是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用意所在。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将目光聚焦在文本中的个别字词或者句
子上,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个别的“点”上,而缺少“面”的观照,是远远
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领学生体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外,
还需要在把握作者谋篇布局上花些功夫,做点探寻。本文的点面结合的
写法便是一大亮点。教学时,在引导着学生紧扣关键词句体悟子弟兵们
奋不顾身的品格之后,巧妙地以“同样是写保大堤,第四自然段和第2
自然段有何不同”一问,将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置于“整体”的框架结构
之中,引导着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联系感性的言语材料,领会两个
自然段是从“整体”和“局部”分别展开描写的,学生在揣摩作者谋篇布
局上的独特意图的同事,就习得了鲜活可用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
引出“点面结合”的妙处,就水到渠成了。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
洋”。在语文课堂上,需要教师心中有语文意识,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
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教
学效果。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努力实现“例”的增值,实现“言、意、
法”兼得。
就指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
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强调用语文的方法学语
文。为此,笔者在《大江保卫战》这一课的教学时,试图扣住“文本语言”
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探寻文体特征,关注言语表达
形式,触摸语言文字,咀嚼文字精髓,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
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一、关注首尾,探寻鲜明的文体特征
师:我们知道,课文的体裁是通讯报道。通讯报道一般有开头、正文
和结尾三部分,他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呢?
生:开头要概括地介绍事件,结尾点明事件的意义、主人公的精神。
(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首尾两小节,引领学生分别梳理出对大江保卫
战和人民子弟兵的总印象)
师:通讯报道在内容上有三大特点:及时性、真实性、典型性。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这个典型性。什么叫典型性呢?(指生读)
生:何谓典型性,就是通过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进行细节描写,于
细微处显精神。
师:本文的典型性就隐藏在正文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2—5小
节,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生默读,引导归纳出小标题“保大堤、救
群众”)
师:这两个事例对战斗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看来,写文
章就要这样精心组织材料,选择关键性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那么,作
者到底是怎样进行具体描写来体现子弟兵们的可贵精神的?
小学语文学科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很多时候,学生
读一篇文章,很容易读到文章写了什么,但就是无法破解怎么把这些内
容架构起来的。这也许就是我们对文体特征缺乏理性的思考。本文是一
篇通讯报道,具有它特有的鲜明的文体特征:形式特点为开头将事情概
括介绍,结尾点明事件的意义、主人公的精神。内容特点为及时性、真实
性和典型性。本堂课,将形式特点复习作为导人,探讨内容的典型性作
为教学的重点,抓住了“作者是通过怎样具体描写来表现子弟兵们的可
贵精神的”这一个主问题,引导从作者创作的表达手法人手,解读人物
的形象,让学生发现通讯报道这一类文形式、内容上的特点。我想,关注
文体特点,它会促使我在教学中要多一份理性的思考,会让教学的步伐
走得再深入些、更稳健些。
二、关注表达,领会考究的遣词造句
师:课文还写的另一个典型事例是——(救群众)。作者是如何将救
群众这个典型事例写生动的?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如果用一个字来
形容战士们救群众的情景,你头脑里跳出哪个字来?
(学生默读)
生:从第一句中的三个“飞向”我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迫不及待的
心情,拯救行动神速。因此,我想到了“快”字。
生:群众被洪水围困在了树梢、房屋、电杆上,情况非常危急。我想
到了“险”字。
(出示句子比较: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树梢,飞向房屋,飞向电杆。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
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师:读读这两句话,感觉一样吗?
生:第一句话看得出情况很险,第二句话可以看出情况是险上加险
了。
(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这一段话句句藏着险,用你们的慧眼将他们找出来吧。
(师引导学生从“围困了三天三夜、等待了近九个小时”、“哪里有
……哪里就有”、“大救星”等词中找到战士们救出了围困时间很长的群
众,险!洪水围困的地方多,险!群众绝处逢生,险!)
师:突出如此险境,究竟为何呢?
生:为了突出解放军官兵急人民所急,把生死置之度外。
生:为了突出战士们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发现这一段有何特殊的写法呢?
(学生交流排比句、对偶句)
师:透过这样的排比、对偶,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生:心中的激动。
生:对人民子弟兵的赞美!
生:为了说明人民群众对解放军官兵的高度信任。
师:作者紧紧围绕着“险”突出了战士们的勇,并运用多种修辞抒发
出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那种如虹的气势,澎
湃的激情!
……
夏丐尊说过:“学习国文应该着眼文字的形式方面”。因此,教学时,
不仅仅要知道文本的内容,还要去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即怎么写的问
题,这才构成了理解的完整层面。本文遣词造句极其考究,尤其是第5
自然段勇救群众的画面。在这一段的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入
文本,用一个字来形容救群众的情形,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段句句藏险,
追问:突出如此险境,究竟为何?将学生引向对主人公形象的解读。最
后,以“发现有何特殊的写法”一问,便自然地将学生的阅读视角智慧地
牵引到“写”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去关注“言语表达形式”,引领学生触
摸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体悟着排比、对偶的言语秘妙,深刻感悟文字
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言意由互转而融合。当学生读进文章里去时,
触摸到作者的文思,这样的对话交流就增长了学生的言语智慧,回归了
语文教学的源头。
三、关注写法,深究秘妙的谋篇布局
师:同样是写保大堤,第4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有何不同?
生:第4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保大堤的情景,写的的一个人;第2 自然段是写四百多名官兵保大堤的情景,写的是一群人。
师:写了一群人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
呢?
生:说明所有的人民子弟兵都像黄晓文那样都是铮铮铁汉。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写一个,代表的是一个整体,这叫以点带面。
课文是如何写黄晓文个人保大堤的呢?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一自然段,想
想课文是抓住了什么细节来描写的?(指生读)
生:抓住了黄晓文的语言和动作来写的。
(关注“来不及了!”,通过教师连续的三次追问:他是在什么情况下
说的来不及?他怕来不及去干什么?他说了来不及后是怎么做的?引导
学生深入探究“咬、拔、扯、捆”等字的内涵,领会黄晓文铮铮铁汉的本
色。)
师:这段话,以一个英雄的形象衬托出了整个群体的英勇。抓住这
些细节好好体会体会。齐读。
(生感情朗读)
师:像课文这样既有面的描摹,又有点的特写,这样的写法就
叫——(板书:点面结合)。这样写有何妙处呢?
生:具体而生动地表现子弟兵们的英雄气概。
生:使读者具体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既兼顾了全面,又突出了重点,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就一目
了然了。这就是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用意所在。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将目光聚焦在文本中的个别字词或者句
子上,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个别的“点”上,而缺少“面”的观照,是远远
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领学生体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外,
还需要在把握作者谋篇布局上花些功夫,做点探寻。本文的点面结合的
写法便是一大亮点。教学时,在引导着学生紧扣关键词句体悟子弟兵们
奋不顾身的品格之后,巧妙地以“同样是写保大堤,第四自然段和第2
自然段有何不同”一问,将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置于“整体”的框架结构
之中,引导着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联系感性的言语材料,领会两个
自然段是从“整体”和“局部”分别展开描写的,学生在揣摩作者谋篇布
局上的独特意图的同事,就习得了鲜活可用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
引出“点面结合”的妙处,就水到渠成了。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
洋”。在语文课堂上,需要教师心中有语文意识,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
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教
学效果。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努力实现“例”的增值,实现“言、意、
法”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