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扫除文盲,动员、组织广大妇女,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为了动员妇女同胞投身到抗战中来,根据实际情况,以庄户学、冬学等为组织形式,在革命根据地对妇女进行社会教育。通过这些形式的培养教育,妇女群众不仅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而且提高了她们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她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更多的妇女加入到抗日斗争中来,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步伐。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革命根据地 妇女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来说的另一种国民教育基本形式,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进行的各种教育,因此社会教育又被称为平民教育、民众教育。社会教育的对象成分复杂、人数众多,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最广泛地动员妇女群众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革命根据地的女子社会教育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在不耽误妇女生活、生产劳动的情况下,并结合妇女群众的实际需要,根据地开展了庄户学、冬学等形式的社会教育,其对完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制度、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一、庄户学
“庄户学”是由山东滨海中学师范部毕业生张建华于1943年11月在山东省莒南县洙边区刘家莲子坡创办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庄户学采取平时在地头、坡头学习,雨天回教室上课的形式,妥善地安排了学习和劳动的时间,把教学和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和群众斗争结合起来,做到了“田野、山岭都是课堂”。这种学习模式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扬,大家觉得这种学习模式既不耽误干活也不耽搁学习,很适应庄户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庄户学的教学内容与政治结合,与当时的战争形势结合。庄户学改变了过去不重视成年人教育的情况。各村除组织儿童教学以外,都还开办了青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学习班。在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除了小组漫谈、大组讨论以外,有的地方还用辩论的办法,参加辩论的人分成两组,各推代表,辩不下去再准备,准备充足了再辩。还有的地方是一人讲,众人帮。同时,又结合读报纸、编短剧、写黑板报等,形式多变,却都贯彻着“民教民”的精神。群众在庄户学中讨论的政治思想问题有很多,其中以“靠谁反攻”、“谁养活谁”两个问题讨论得最多。在“靠谁反攻”这一问题中,群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国民党军队的反动实质,论证了根本不可能依靠国民党的领导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事实表明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在讨论“谁养活谁”的问题时候,群众动情地说:“地主们宣称是他们养活了我们,因为土地是他们祖上流传下来的。可是,他们生下的时候,带来了几块土克拉(土块)?哪一颗谷粒上沾了他的一滴汗?他们根本没有尝过在高粱地里晒太阳的滋味。”就这样,群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不容辩驳的事实,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证了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
庄户学和群众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民办、互教、自学。群众是庄户学的骨干力量,在学习、教学、办学这三个方面都有积极分子。庄户学的教师除了政府公派的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小先生”、群众教师,他们在庄户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45年4月27日,山东省莒南县壮岗堡在原有庄户学的基础上办起了高级庄户学。高级庄户学的教师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文化教员,主要是指小先生。他们每3天集中一次,共同准备文化课。第二种是政治教员,主要是指男变工队长和女识字班长。他们每10天集中一次,共同总结生产经验,进行生产教育。第三种是村文委主任和教育委员,也是每10天集中一次。着重总结和布置庄户学的工作,对庄户学进行领导。庄户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比较适合落后的战争环境和群众生产劳动的习惯。如在农闲时就集中学,农忙时就分散学,大忙时就停止学。年轻未婚年妇女家务劳动较少,学习热情高,可以安排在中午或晚间集中教学;中年已婚妇女则在做完家务活后抽出短时间分组学习;年纪再大一点的不愿出门,就只能在家里个别学习。
庄户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1945年初,鲁南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庄户学的成人教育内容就侧重到生产方面来。不但群众们在庄户学中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交流生产经验,而且教师也会在授课时介绍相关的生产知识。不少教师原本对农业生产完全是个生手,现在也随着群众一起扛锄头下田地、携斧头上山坡了,有的教师还学会了如何改良鸡窝、防治猪瘟。石门涧村的一位年轻女教师过去五谷不分、草庙莫辨,后来通过庄户学的学习,不但学会了几样农活,而且还认真钻研了种棉花的技术。回到学校后,她专门讲了两节课的种棉方法,群众反映说:“以前这位老师总是拿些小孩子念的书给我们上课,总是教些什么‘大狗叫,小猫跳’,听起来叫人烦死了。现在她也能讲讲‘种地瓜,植棉花’,这才算对了咱们庄户人家的胃口。”庄户学这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得更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更为加强。
庄户学堂既是广大农村妇女读书学习的场所,也是党教育她们团结抗日、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阵地。广大农村妇女不仅在识字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且在政治教育方面、在生产劳动中、在群众斗争中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妇女社会教育方面,莲子坡村的庄户学在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为了学习经验,山东省胶东区等还特地派出参观团,到洙边区来参观访问。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到1944年,庄户学几乎遍及山东省的各个革命根据地。
一、冬学
冬学是指“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农民群众进行政治和文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在革命根据地举办一年一度的冬学,可以有效地启发教育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冬学是革命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革命文化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为了对广大的劳动人民进行政治教育和识字教育,就利用冬季农闲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冬学运动。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的几年内,各革命根据地的冬学都迅速发展起来。陕甘宁边区在1937年就开始办理冬学,但仅382处,参加学习的学员为10337。1938年11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拟定了21条冬学标语,其中有:“开办冬学,消灭文盲,就是增强抗战的力量”;“不分男女都要识字,大家一同上冬学”;“娃娃们都进小学去,青年都到冬学来”。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冬学于1939年发展到643处,学员增加到17750人。到了1940年,边区冬学和人数更有大幅度的增长,开办冬学965处,参加学员有21689人。与此同时,华北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冬学同样也发展迅速。1938年12月6日,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刊登了《开展冬学运动》-文。文章要求各地把冬学当做政治动员工作中的中心任务之一,使冬学真正担负起抗战动员中的组织任务。文章号召边区的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冬学。本年,晋察冀边区首次办冬学,全边区就有20万男女青年和成年参加了冬学学习。特别是一向被关在屋里的广大妇女,也开始走出家门参加学习,仅从华北某一个专区的统计,上冬学的妇女就有17200余人,这是一个极大的、深刻的变化。
在1937年、1938年陕甘宁边区最开始开办冬学时,招收的学员大部分是儿童,到1939年后才广泛吸收青壮年文盲入学,在学习时间和课程等问题上都有一些新的规定。规定每年11月至来年元月为冬学学习时间,课程有识字、政治常识、自然常识、唱歌等。冬学分为初高两级,全文盲入初级班,略识字的入高级班,一般要求每人能识1000字,以可以阅读《群众报》为标准。教师由政府公派或由小学教师、在乡知识分子担任。教师灵活运用冬学领导小组印发的统一教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自编补充冬学教材。有个女儿童在讲过“担水浇枣树”以后,她也顺口编了一段:“天气旱,不下雨,枣树花儿落满地,大家快把枣树浇,枣儿才能结得多;有的吃,有的穿,咱们才好过荒年。”教师听了用笔记下来,又交给儿童,大家说:“这不是XX的那一套吗?”老师说:“是啊!她编的很好,你们也该向她学习学习。”之后,儿童随时随地,你一句他一句的凑,有时教师也参加进去,好的就选作教材。
冬学工作的主要对象,虽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但其中却有老年、青壮年、妇女和儿童的区别。他们的年龄、程度、要求都不一样,不能统一对待。冬学教材在围绕冬季各项重要工作确定的若干中心课题以外,要兼顾“识字、明理、文娱”这三个方面。在教法上,冬师会根据各课不同的内容特点和学员需要,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如哪里用真人实事讲,哪里引用故事,哪里打比喻,力求让学员能真正理解所教授的知识。
冬学一般采取开班上课的学习模式,有不分年龄、性别都参加的一揽子冬学,也有按授课对象编班的民兵冬学、妇女冬学等。1944年苏中教育会议上曾概括总结了冬学有四种形式:小组式、模范式、民校式、闪击式。妇女冬学主要是以小组识字班的形式开展的。
根据地广大妇女在积极投身冬学的过程中,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学习方法。为了方便妇女们复习,冬师把她们学过的字,写在井台、碾子旁边的墙上,妇女去了就可以写写看看,这种学习方法称为“井台、碾子学习”。子州周家圪冬学和庆阳钟楼巷女冬学在窗台上、门厢橱柜上、磨道上、崖上到处贴满了字,识字的人“抬头见字”,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北岳区戎冠秀除了带领全村妇女参加集体学习外,还创造了许多学习的好方法:(一)黑板学习。她准备了一块黑木板,上学回来把所有的字写上去,经常放在簸箕旁边,灶火炕旁边,一有空就学习。出门时,带上黑板,得空就写,她常说:“带上我这些武器。”(二)纸条学习。她经常把所学的字找人写在一个纸条上,装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学字。一次到小区开会,找教员给她写了“开会”二字带上,不断拿出来看,回来时就学会了。
由于学习形式符合妇女们的习惯,教育内容能满足她们的需要,不但广大妇女群众参加冬学的情绪得到了提高,而且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升。阜平四区南峪15岁的女孩张耀之,上午参加小学上课,中午到研究组旁听,下午还上小学,晚上还去旁听,后来正式参加了研究组。四个月后,她己学会初小国语第五册,算盘会打多位的加减法、规法。她身上总是装着一本小书,书破了,她耐心的用纸粘好。每天到校,总是第一先到的,回家后,帮大嫂子抱孩子,帮二嫂子认字。妇救主任杨秉坤虽过去上过两年小学,但什么也看不了,写不了字,如今她能看群众报,能写契约、通知、路条、信,还写日记。
社会教育的蓬勃开展,在提高根据地广大妇女群众的政治认识和阶级觉悟,鼓舞她们的抗日热情,破除迷信思想和封建残余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紧张的对敌斗争中,广大妇女群众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她们紧密地配合人民军队对敌人进行尖锐的斗争,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脚步。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革命根据地 妇女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来说的另一种国民教育基本形式,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进行的各种教育,因此社会教育又被称为平民教育、民众教育。社会教育的对象成分复杂、人数众多,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最广泛地动员妇女群众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革命根据地的女子社会教育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在不耽误妇女生活、生产劳动的情况下,并结合妇女群众的实际需要,根据地开展了庄户学、冬学等形式的社会教育,其对完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制度、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一、庄户学
“庄户学”是由山东滨海中学师范部毕业生张建华于1943年11月在山东省莒南县洙边区刘家莲子坡创办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庄户学采取平时在地头、坡头学习,雨天回教室上课的形式,妥善地安排了学习和劳动的时间,把教学和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和群众斗争结合起来,做到了“田野、山岭都是课堂”。这种学习模式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扬,大家觉得这种学习模式既不耽误干活也不耽搁学习,很适应庄户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庄户学的教学内容与政治结合,与当时的战争形势结合。庄户学改变了过去不重视成年人教育的情况。各村除组织儿童教学以外,都还开办了青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学习班。在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除了小组漫谈、大组讨论以外,有的地方还用辩论的办法,参加辩论的人分成两组,各推代表,辩不下去再准备,准备充足了再辩。还有的地方是一人讲,众人帮。同时,又结合读报纸、编短剧、写黑板报等,形式多变,却都贯彻着“民教民”的精神。群众在庄户学中讨论的政治思想问题有很多,其中以“靠谁反攻”、“谁养活谁”两个问题讨论得最多。在“靠谁反攻”这一问题中,群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国民党军队的反动实质,论证了根本不可能依靠国民党的领导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事实表明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在讨论“谁养活谁”的问题时候,群众动情地说:“地主们宣称是他们养活了我们,因为土地是他们祖上流传下来的。可是,他们生下的时候,带来了几块土克拉(土块)?哪一颗谷粒上沾了他的一滴汗?他们根本没有尝过在高粱地里晒太阳的滋味。”就这样,群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不容辩驳的事实,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证了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
庄户学和群众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民办、互教、自学。群众是庄户学的骨干力量,在学习、教学、办学这三个方面都有积极分子。庄户学的教师除了政府公派的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小先生”、群众教师,他们在庄户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45年4月27日,山东省莒南县壮岗堡在原有庄户学的基础上办起了高级庄户学。高级庄户学的教师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文化教员,主要是指小先生。他们每3天集中一次,共同准备文化课。第二种是政治教员,主要是指男变工队长和女识字班长。他们每10天集中一次,共同总结生产经验,进行生产教育。第三种是村文委主任和教育委员,也是每10天集中一次。着重总结和布置庄户学的工作,对庄户学进行领导。庄户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比较适合落后的战争环境和群众生产劳动的习惯。如在农闲时就集中学,农忙时就分散学,大忙时就停止学。年轻未婚年妇女家务劳动较少,学习热情高,可以安排在中午或晚间集中教学;中年已婚妇女则在做完家务活后抽出短时间分组学习;年纪再大一点的不愿出门,就只能在家里个别学习。
庄户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1945年初,鲁南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庄户学的成人教育内容就侧重到生产方面来。不但群众们在庄户学中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交流生产经验,而且教师也会在授课时介绍相关的生产知识。不少教师原本对农业生产完全是个生手,现在也随着群众一起扛锄头下田地、携斧头上山坡了,有的教师还学会了如何改良鸡窝、防治猪瘟。石门涧村的一位年轻女教师过去五谷不分、草庙莫辨,后来通过庄户学的学习,不但学会了几样农活,而且还认真钻研了种棉花的技术。回到学校后,她专门讲了两节课的种棉方法,群众反映说:“以前这位老师总是拿些小孩子念的书给我们上课,总是教些什么‘大狗叫,小猫跳’,听起来叫人烦死了。现在她也能讲讲‘种地瓜,植棉花’,这才算对了咱们庄户人家的胃口。”庄户学这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得更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更为加强。
庄户学堂既是广大农村妇女读书学习的场所,也是党教育她们团结抗日、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阵地。广大农村妇女不仅在识字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且在政治教育方面、在生产劳动中、在群众斗争中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妇女社会教育方面,莲子坡村的庄户学在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为了学习经验,山东省胶东区等还特地派出参观团,到洙边区来参观访问。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到1944年,庄户学几乎遍及山东省的各个革命根据地。
一、冬学
冬学是指“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农民群众进行政治和文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在革命根据地举办一年一度的冬学,可以有效地启发教育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冬学是革命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革命文化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为了对广大的劳动人民进行政治教育和识字教育,就利用冬季农闲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冬学运动。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的几年内,各革命根据地的冬学都迅速发展起来。陕甘宁边区在1937年就开始办理冬学,但仅382处,参加学习的学员为10337。1938年11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拟定了21条冬学标语,其中有:“开办冬学,消灭文盲,就是增强抗战的力量”;“不分男女都要识字,大家一同上冬学”;“娃娃们都进小学去,青年都到冬学来”。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冬学于1939年发展到643处,学员增加到17750人。到了1940年,边区冬学和人数更有大幅度的增长,开办冬学965处,参加学员有21689人。与此同时,华北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冬学同样也发展迅速。1938年12月6日,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刊登了《开展冬学运动》-文。文章要求各地把冬学当做政治动员工作中的中心任务之一,使冬学真正担负起抗战动员中的组织任务。文章号召边区的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冬学。本年,晋察冀边区首次办冬学,全边区就有20万男女青年和成年参加了冬学学习。特别是一向被关在屋里的广大妇女,也开始走出家门参加学习,仅从华北某一个专区的统计,上冬学的妇女就有17200余人,这是一个极大的、深刻的变化。
在1937年、1938年陕甘宁边区最开始开办冬学时,招收的学员大部分是儿童,到1939年后才广泛吸收青壮年文盲入学,在学习时间和课程等问题上都有一些新的规定。规定每年11月至来年元月为冬学学习时间,课程有识字、政治常识、自然常识、唱歌等。冬学分为初高两级,全文盲入初级班,略识字的入高级班,一般要求每人能识1000字,以可以阅读《群众报》为标准。教师由政府公派或由小学教师、在乡知识分子担任。教师灵活运用冬学领导小组印发的统一教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自编补充冬学教材。有个女儿童在讲过“担水浇枣树”以后,她也顺口编了一段:“天气旱,不下雨,枣树花儿落满地,大家快把枣树浇,枣儿才能结得多;有的吃,有的穿,咱们才好过荒年。”教师听了用笔记下来,又交给儿童,大家说:“这不是XX的那一套吗?”老师说:“是啊!她编的很好,你们也该向她学习学习。”之后,儿童随时随地,你一句他一句的凑,有时教师也参加进去,好的就选作教材。
冬学工作的主要对象,虽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但其中却有老年、青壮年、妇女和儿童的区别。他们的年龄、程度、要求都不一样,不能统一对待。冬学教材在围绕冬季各项重要工作确定的若干中心课题以外,要兼顾“识字、明理、文娱”这三个方面。在教法上,冬师会根据各课不同的内容特点和学员需要,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如哪里用真人实事讲,哪里引用故事,哪里打比喻,力求让学员能真正理解所教授的知识。
冬学一般采取开班上课的学习模式,有不分年龄、性别都参加的一揽子冬学,也有按授课对象编班的民兵冬学、妇女冬学等。1944年苏中教育会议上曾概括总结了冬学有四种形式:小组式、模范式、民校式、闪击式。妇女冬学主要是以小组识字班的形式开展的。
根据地广大妇女在积极投身冬学的过程中,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学习方法。为了方便妇女们复习,冬师把她们学过的字,写在井台、碾子旁边的墙上,妇女去了就可以写写看看,这种学习方法称为“井台、碾子学习”。子州周家圪冬学和庆阳钟楼巷女冬学在窗台上、门厢橱柜上、磨道上、崖上到处贴满了字,识字的人“抬头见字”,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北岳区戎冠秀除了带领全村妇女参加集体学习外,还创造了许多学习的好方法:(一)黑板学习。她准备了一块黑木板,上学回来把所有的字写上去,经常放在簸箕旁边,灶火炕旁边,一有空就学习。出门时,带上黑板,得空就写,她常说:“带上我这些武器。”(二)纸条学习。她经常把所学的字找人写在一个纸条上,装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学字。一次到小区开会,找教员给她写了“开会”二字带上,不断拿出来看,回来时就学会了。
由于学习形式符合妇女们的习惯,教育内容能满足她们的需要,不但广大妇女群众参加冬学的情绪得到了提高,而且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升。阜平四区南峪15岁的女孩张耀之,上午参加小学上课,中午到研究组旁听,下午还上小学,晚上还去旁听,后来正式参加了研究组。四个月后,她己学会初小国语第五册,算盘会打多位的加减法、规法。她身上总是装着一本小书,书破了,她耐心的用纸粘好。每天到校,总是第一先到的,回家后,帮大嫂子抱孩子,帮二嫂子认字。妇救主任杨秉坤虽过去上过两年小学,但什么也看不了,写不了字,如今她能看群众报,能写契约、通知、路条、信,还写日记。
社会教育的蓬勃开展,在提高根据地广大妇女群众的政治认识和阶级觉悟,鼓舞她们的抗日热情,破除迷信思想和封建残余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紧张的对敌斗争中,广大妇女群众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她们紧密地配合人民军队对敌人进行尖锐的斗争,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