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诉法背景下的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探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ao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于2013年1月1日实施。此次修改涉及到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方面的条文共有7处,分别是第十四条、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零九条、第二百一十条、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二百一十二条、第二百三十五条,涉及的内容包括人民检察院监督对象明确为民事诉讼,调解监督入法,再审检察建议成为法定的监督文书,明确人民检察院在进行法律监督时的调查核实权,明确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对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诉设置了前置性条件,此次修改的条文,基本上体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将民事法律监督工作中诸多成果纳入法律,极大改变民事法律监督工作。作为从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人员,对修改后的条文进行理性分析,适时调整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重心,十分有益。
  一、新民事诉讼法所赋予民事检察监督新的职责
  由于新法第14 条将监督范围由民事审判活动改为民事诉讼活动,相应的分则也进行了修改,以前的监督是一种事后监督,只能对审判进行监督,且只能对生效判决和部分裁定进行监督。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将事后监督扩展为对诉讼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监督对象修改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执行活动,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
  (一)对民事诉讼活动的全程监督。新法第14 条将监督范围由民事审判活动改为民事诉讼活动,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当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在执行活动中存在错误,通过抗诉和检察建议进行监督时,法院通常置之不理,法院有关人员的解释是执行活动不属审判活动,所以检察院无权监督。这次《民诉法》修正案将第一编总则第十四条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同时在第三编执行程序中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三十五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破除了以往排斥人民检察院对民事执行实施法律监督的种种借口,理顺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实施全方位监督的法律关系。
  (二)对调解的监督,《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二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该条文规定了调解监督的范围、方式、备案程序等内容。对调解进行监督,使得民事法律监督制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善。同时,虽然人民法院的诉讼活动主要表现在其制作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上,但决不仅限于此,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范围应当是对人民法院的全部诉讼活动的全程监督,这也正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三款本质涵义。
  (三)对执行活动的监督,作为对《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修改的呼应,其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执行活动的监督,应当是包括对人民法院的全部执行活动的监督,人民检察院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四)对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的监督。第208 条第3 款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五)监督的主要方式:
  1、提出抗诉。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调解书,可以依法提出抗诉。
  2、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认为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及调解书确有错误,以书面形式依法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监督意见,建议同级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自行纠正的一种法律监督方式。此次新法将再审检察建议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使再审检察建议有了法律依据。
  3、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第208 条第3 款规定,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检察建议是指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二、民行检察监督的面临的难点
  增加的检察监督的领域是民行检察工作以往没有涉及的,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见很多新问题,还需要不断解决。 首先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改变了以往人民检察院仅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局面。第235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将民事执行活动纳入法律监督范围。
  民事诉讼法对于执行监督仅仅规定了上述一条基本原则,而没有就执行监督的范围、监督方式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如何正确理解民事行政执行检察的内涵,没有相关经验和方法,需要不断摸索。
  (二)增加了对审判人员贪污受贿等列为正式的再审事由。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0条将“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列为正式的、独立的、绝对的再审事由。在民事诉讼全部过程中,如果审判人员实施了上述行为,人民检察院则可以随时实施法律监督。实践中如何认定法官存在贪污受贿、枉法裁定等行为,检察机关既不能听信当事人一面之词,又不能超越权限,应加强与自侦部门的合作,加强自身发现线索,移送犯罪线索的能力。
  (三)增加了对调解书进行法律监督规定。第208条第2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民事诉讼法对于调解监督仅限于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对于在调解过程中出现的违反自愿原则的强行调解、虚假诉讼形成的调解、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调解是否应当进行监督,需要实践中探索。
  (四)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的法律监督。第208条第3款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将检察监督覆盖于整个诉讼程序。程序违法行为监督属于检察监督的新领域,检察机关介入监督时间、监督的方式方法都值得实践中摸索。   (五)强化了检察监督的职能检察机关的调查权
  第2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新法实施后,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如何行使行使好调查权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六)缩短了办案时限。
  第209条第2项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新法要求两级院办理提请抗诉、抗诉案件总计时间为三个月。
  (七)明确了检察监督的顺序,法院再审监督程序的前置化必将导致民行检察工作服判息诉工作的难度加大。
  第20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1、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2、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3、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即检察机关受理申诉案件必须在法院的再审监督程序完成之后,至少是申诉人先行向法院提出的再审申请逾期而不得答复。新法实施后,所有到检察机关申诉的民事案件均已经过法院再审,检察机关是最后的救济程序,服判息诉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如何应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的新变化,积极履职
  (一)明确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思路,在民事检察多元化监督格局中,把握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修改后民诉法实施后,民事行政检察将呈现出新的多元化监督格局,作为基层检察院的民事行政部门,由于不具有抗诉权,因此,从监督对象看,应当着力于执行监督和违法行为监督,对符合条件的调解书、判决、裁判等,可以兼顾;从监督方式看,检察建议是直接履行监督职责的唯一方式,当然提请抗诉可以作为间接履行监督职责的一种方式;从监督手段看,立足于开展违法行为监督和执行监督,应当重点把握违法行为调查,同时做好对当事人和案外人的调查核实工作。
  (二)准确把握修改后民诉法关于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此次民诉法修改,从诚信原则的引入,检察监督原则的全面化,到公益诉讼制度、小额诉讼程序、第三人申请撤销裁判等制度的确立;从强化检察监督,制裁恶意诉讼,到完善证据制度和二审程序,加强审判公开,严格再审程序与期限等,无不体现着对公正与效率两项诉讼价值的追求。基层检察院根据修改后民诉法赋予的监督职权,对基层法院的裁判结果、调解文书、审判人员的审判行为、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应当着眼于公正与效率,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力度,以简化监督环节、缩短办案期限、提高办案质量为着眼点,积极开展同级监督。
  (三)对符合抗诉的案件实行再审检察建议优先的原则。对符合抗诉的案件可先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人民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不予采纳的,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这样既不延误办案周期,也在实际情况之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再审检察建议的功能,在维护公平的同时兼顾效率,也使法院能够主动纠错,尽管再审检察建议作为一种与抗诉并列的法定的民事检察监督方式,再审检察建议只是一种建议,不具备强制性。再审检察建议与抗诉的相互关系上,在《民事诉讼法》中,对于抗诉,一般使用的是“应当”,对于再审检察建议,一般使用的是“可以”。“应当”是强制性规范,没有例外选择,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是必须依照执行的,“可以”是选择性规范,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对于如何取得人民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的支持,除了和人民法院加强沟通协调外,关键的还在于制度层面的保障。
  (四)转变执法观念,积极应对,认真学习新法内容。要加强规范,完善办案程序。提高执行监督的办案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受理、立案、调卷、合议讨论等办案制度,逐步完善执行监督法律文书样式、立卷和统计等工作。新法对执行监督是民行检察工作的新领域,涉及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较多,也较为专业化。而绝大多数的民行检察人员对法院的操作程序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民行检察队伍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检察监督工作发展的要求,直接制约了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开展业务竞赛、培训、自学、进行经验交流等形式,促进民行检察队伍执行监督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
其他文献
新刑诉法的亮点频现,其中之一,就是182条第2款的新增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尽管关于庭前会议目前仅有这一款规定,但却意义却非凡。正如陈卫东所说:“此项程序的建立打破了中国的刑事审判程序由起诉到审判的直接过渡,在起诉、审判之间植入了中间程序,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庭前会议制度。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中存在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争,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反思,在借鉴学习其他证明标准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建立的证明标准,笔者认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针对根据犯罪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采取不同的证明标准。  关键词:证明标准;证明对象;区分  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是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需达到的程度。[1]证明标准问题是证据制度的关键问题,它是整个证明
期刊
摘 要: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工作是职务犯罪侦查的重要前提条件及依据,特别是刑诉法修改实施后,在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使得职务犯罪侦查部门转变侦查方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结合现实实践,通过对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工作的意义、现实困境的研究,提出如何推进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工作的设想,对于提高职务犯罪侦查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困境;设想  职务犯罪情报信息,是指检察
期刊
摘 要:社区矫正作为刑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从部分地区试点到全国推行已十年有余,而作为适用社区矫正之前的社会调查制度却鲜为人知。目前,不少地区推行了诉前社会调查制度,这一制度在顺应刑罚执行轻缓化、人道化、教育化趋势的同时,仍存在调查评估人员专业性不足、调查方式过于单一、异地调查难度大、调查流于形式等问题。此类问题严重阻碍了诉前社会调查制度应有价值的实现,必须予以合理规制。  关键词:诉前社会调查;
期刊
我国对刑事和解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这项制度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在我国现阶段,其是否有必要性以及适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对刑事和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刑事和解的必要性  1.完善我国法律体系之必要  我国法律对刑事自诉案件有可以调解与和解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也有社会服务和社区矫正的做法。但前者是“通过注重被告人与被害人的沟通,被告人对被
期刊
近年来,信用额度2万元以下群体涉嫌信用卡诈骗犯罪呈现高发趋势,严重影响社会金融管理秩序,常常成为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诱因。该类案件主要呈现出恶意透支、年轻无业人员涉案多、涉案数额较大等特点。此类案件激增,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原因分析  造成此类群体信用卡诈骗犯罪多发的原因表现为多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犯罪分子贪图非法利益,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大量的公私财物,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
期刊
一、国际人权公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建立的联合国根据大多数会员国的意愿,设立了专门的人权委员会,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产生了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ICESCR)、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为核心的“国际人权宪章”。《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于1966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除了由宣言、公约和任择议定书
期刊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破坏农村环境的环境污染事件。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存在的缺失与不足,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我国逐步推进农村城镇化以及在城市环境规划的过程中,大批污染严重、落后的工业项目和工业生产设施转移到农村,垃圾和废弃物也以农村为堆放地,让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
期刊
摘 要: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为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刑事诉讼法引入了逮捕必要性审查机制,新刑事诉讼法结合司法实践对此制度进行了必要的完善。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然而,结合司法实践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缺陷:一是证明责任缺失;二是标准规定模糊;三是程序性缺陷。为此,有必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完善:首先是完善相关证明制度;其次是明确“可能”标准;再次是建立“三角诉讼”模式。  关键词
期刊
2013年3月22日,家住A县的犯罪嫌疑人许某被害人在其自留地旁种了几株树苗便用锄头将被害人打伤致死。后经法医鉴定,许某为精神分裂症,实施危害行为时无刑事责任能力。后经A县检察院申请,该县法院依法对许某作出予以强制医疗的决定。虽然许某最终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接受强制治疗,但是因系A县首例强制医疗案,送医过程一波三折。作为一名基层监所检察人员,笔者通过对许某强制医疗案的全程审视,以及对相邻县区强制医疗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