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依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的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面临的课题。泉州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中国民营经济重镇,民营经济占GDP的80%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近年来,泉州及下辖的市县直面要素成本上升、人口外流、电商冲击等挑战,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赴泉州市调研,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以形象设计、时尚文化提升纺织鞋服产业
2015年,泉州纺织鞋服产业的产值达到4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光靠制造环节赚取代工费用的时代早已过去,泉州的纺织鞋服企业开始专注于打造品牌、做大做强,最终走向上市。金融危机过后,泉州品牌逆势增长,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显眼板块。近年来,形象设计、时尚文化等要素开始与传统制造产业融合,极大提升后者的附加价值。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
石狮市本地的服装企业近万家,除了极少数品牌企业之外,绝大多数是知名度不高的中小服装加工厂,为应对互联网兴起带来的价格压力,本地中小服装企业开始抱团成长。2013年,石狮市以纺织服装基地为依托设立电商园区,占地131亩,目前入驻企业400多家,入住率85%。2015年底,电商园区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淘工厂联盟,为中小企业提供6000多平方米的展示、销售空间,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加入联盟的企业给联盟支付5%佣金,后者在统一的平台上帮助加盟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和市场销售。为提升产品质量,联盟成立专门的品控小组,由本地知名企业的技术人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技术人员以及12名专职人员组成,为加盟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进行把关。
(三)以现代家居产业理念整合各市县产业
近年来,南安市的水暖和建材行业快速兴起,在全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泉州市政府顺势而为,提出以现代家居产业为核心理念,引导下辖的南安市的建材水暖产业、惠安县的石雕产业、德化县的陶瓷产业以及永春县的制香产业向现代家居产业转型。截至目前,除了电器以外,所有的家居产品泉州的企业都能提供,家居产业成为纺织鞋服之外泉州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原本分散的产业得以有效整合,并且赋予这些产品文化艺术内涵和便利化要素。
(四)以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泉州是“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其核心是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官方应用,将泉州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制造业研发和生产基地。泉州市政府出台了智能制造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力促各大支柱产业实现从设计到制造过程、生产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二、取得的成效
(一)有力支撑本地经济持续增长
2015年泉州市GDP达到6138亿元,连续17年位居福建省第一,三次产业比例为2.9:61.0:36.1,中高端制造业占比不断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1.15,比上年上升22.56个百分点,五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0%。由于前期注重品牌建设和资本运作,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全行业萎缩的情况下,增加值仍取得6.5%的增长。传统的板材、瓷砖、水暖洁具等产品加工蜕变为石材精装、石工艺品、陶瓷精工、水暖厨卫一体化等高端精品制造,形成多样化、系列化的产品结构,泛家居联盟成长迅速,千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二)互联网电商带动中小企业逆势增长
在阿里研究院公布的“2015年网商创业最活跃的25个县”榜单中,泉州下辖的石狮、德化、安溪和晋江4县榜上有名,分别居第3位、第9位、第16位、第20位。在天猫商城2015年的销售额中,休闲男装类60%来自泉州地区。2014年石狮市电商交易总额180亿元,2015年则突破300亿元。石狮电商园区2013—2015年销售额由30亿元增长到68亿元。淘工厂联盟的操作模式引来了许多地区的关注,下一步将会在青岛、杭州和广州等地布局,为本地中小企业与全国市场的对接提供更为便利的平台。
(三)生产效率与市场接受度大为提高
以“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智能化、数控化改造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大幅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在智能制造的带动下,产品质量大大提升。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生产的理念已经贯穿泉州大部分企业,并且通过缩短市场需求对产品生产的反馈过程提高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外流与人才吸引力减弱带来的隐忧
与沿海大多中小城市类似,泉州下辖的市县近年来人口外流较为普遍,一线产业工人的持续减少使得本地企业招工难成为常态。以石狮市为例,移动用户数据显示,扣除重复计算因素,2015年比2014年少了4.86万人,2014年比2013年少了4.67万,常住人口在两年间下降了将近10万人,占全市高峰时期常住人口的八分之一。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创意设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及其他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却很难落地泉州,这对本地的企业发展构成极大的挑战。
(二)质量监管体系不利于激励企业投入创新
走访的许多企业家提出,当前的质量监管体系行政化色彩浓厚、监测成本过高、不适应小规模定制化生产等问题严重挫伤了本地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这类问题不容小视。首先,质量监管机构只对产品结果进行检测,企业交钱之后这些机构就撒手不管,对企业的生产改进帮助不大。其次,几个监管机构之间标准不一,而且相互不承认,导致企业在拓展市场时往往需要重复缴费进行多次监测。第三,每个款式都需要纳入监测,这种做法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个性化、小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经过监测之后,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提升,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压力。
(三)土地制度改革滞后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速,晋江等地的开发强度逼近50%,石狮甚至超过了54%。然而,存量建设用地由于缺乏合理规划而出现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与珠三角地区大规模推动“三旧”改造及浙江的“空间换地”不同,泉州在土地制度改革、盘活低效存量用地方面明显落后,这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
四、启示与建议
(一)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立足本地产业基础
許多地方政府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抛弃传统产业,通过大手笔招商引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甚至导致很有希望的新兴产业出现过剩和浪费。产业发展本身有特定规律和过程,为了短期内的GDP和财税增长而忽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最终将会得不偿失。一些企业家提出,泉州纺织鞋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高质量的加工环节,以前接单的对象是港台日韩,现在应该进一步对接意大利、法国等时尚大国,通过“干中学”再次提升自身。泉州的经验表明,通过扎实地塑造品牌、灵活的资本运作以及立足实际的产业链延伸,产业转型升级就有了可靠的基础条件,不仅不会在经济下行中翻船,而且还能保持持续的增长后劲。
(二)视质量为生命的精神应该得到鼓励和发扬
从代工起步,一步步将企业做大做强,从工厂到品牌企业再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这是泉州过去三十余年的发展缩影。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是灵魂。走访的企业家表示,一个追求卓越的企业给自己设定的品质标准会远高于行业标准,自己也会有动力建立质量检测平台。建议不同质量监测平台机构之间需要开展竞争,降低监测成本,为探索转型升级的企业减轻负担并提供优质服务。
(三)加强中心城区的吸引力
2015年泉州全市城镇化水平为63.6%,常住人口851万人,中心城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人口仅110万,占比仅13%。目前作为行政、文化、教育、科技中心的主城区,在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等方面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晋江、石狮、南安与市区实现同城化,在人口聚集的基础上扩大市场分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四)充分发挥商会组织的作用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泉州市政府意识到本地企业应该加强合作、抱团取暖,每年组织召开千人企业家大会,为本地企业排忧解难,也为在外泉商回归家乡提供支持。目前拥有海内外商会200余家,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商会具有极强的资源动员和组织能力,利用商会这一组织形式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实现资源互通整合是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可选方式。另外,泉州的海外侨胞数量巨大,企业走出去也可以借助这一现成的渠道资源,打好“侨牌”。
(执笔人:张惠强、徐勤贤)
一、主要做法
(一)以形象设计、时尚文化提升纺织鞋服产业
2015年,泉州纺织鞋服产业的产值达到4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光靠制造环节赚取代工费用的时代早已过去,泉州的纺织鞋服企业开始专注于打造品牌、做大做强,最终走向上市。金融危机过后,泉州品牌逆势增长,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显眼板块。近年来,形象设计、时尚文化等要素开始与传统制造产业融合,极大提升后者的附加价值。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
石狮市本地的服装企业近万家,除了极少数品牌企业之外,绝大多数是知名度不高的中小服装加工厂,为应对互联网兴起带来的价格压力,本地中小服装企业开始抱团成长。2013年,石狮市以纺织服装基地为依托设立电商园区,占地131亩,目前入驻企业400多家,入住率85%。2015年底,电商园区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淘工厂联盟,为中小企业提供6000多平方米的展示、销售空间,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加入联盟的企业给联盟支付5%佣金,后者在统一的平台上帮助加盟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和市场销售。为提升产品质量,联盟成立专门的品控小组,由本地知名企业的技术人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技术人员以及12名专职人员组成,为加盟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进行把关。
(三)以现代家居产业理念整合各市县产业
近年来,南安市的水暖和建材行业快速兴起,在全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泉州市政府顺势而为,提出以现代家居产业为核心理念,引导下辖的南安市的建材水暖产业、惠安县的石雕产业、德化县的陶瓷产业以及永春县的制香产业向现代家居产业转型。截至目前,除了电器以外,所有的家居产品泉州的企业都能提供,家居产业成为纺织鞋服之外泉州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原本分散的产业得以有效整合,并且赋予这些产品文化艺术内涵和便利化要素。
(四)以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泉州是“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其核心是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官方应用,将泉州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制造业研发和生产基地。泉州市政府出台了智能制造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力促各大支柱产业实现从设计到制造过程、生产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二、取得的成效
(一)有力支撑本地经济持续增长
2015年泉州市GDP达到6138亿元,连续17年位居福建省第一,三次产业比例为2.9:61.0:36.1,中高端制造业占比不断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1.15,比上年上升22.56个百分点,五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0%。由于前期注重品牌建设和资本运作,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全行业萎缩的情况下,增加值仍取得6.5%的增长。传统的板材、瓷砖、水暖洁具等产品加工蜕变为石材精装、石工艺品、陶瓷精工、水暖厨卫一体化等高端精品制造,形成多样化、系列化的产品结构,泛家居联盟成长迅速,千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二)互联网电商带动中小企业逆势增长
在阿里研究院公布的“2015年网商创业最活跃的25个县”榜单中,泉州下辖的石狮、德化、安溪和晋江4县榜上有名,分别居第3位、第9位、第16位、第20位。在天猫商城2015年的销售额中,休闲男装类60%来自泉州地区。2014年石狮市电商交易总额180亿元,2015年则突破300亿元。石狮电商园区2013—2015年销售额由30亿元增长到68亿元。淘工厂联盟的操作模式引来了许多地区的关注,下一步将会在青岛、杭州和广州等地布局,为本地中小企业与全国市场的对接提供更为便利的平台。
(三)生产效率与市场接受度大为提高
以“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智能化、数控化改造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大幅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在智能制造的带动下,产品质量大大提升。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生产的理念已经贯穿泉州大部分企业,并且通过缩短市场需求对产品生产的反馈过程提高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外流与人才吸引力减弱带来的隐忧
与沿海大多中小城市类似,泉州下辖的市县近年来人口外流较为普遍,一线产业工人的持续减少使得本地企业招工难成为常态。以石狮市为例,移动用户数据显示,扣除重复计算因素,2015年比2014年少了4.86万人,2014年比2013年少了4.67万,常住人口在两年间下降了将近10万人,占全市高峰时期常住人口的八分之一。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创意设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及其他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却很难落地泉州,这对本地的企业发展构成极大的挑战。
(二)质量监管体系不利于激励企业投入创新
走访的许多企业家提出,当前的质量监管体系行政化色彩浓厚、监测成本过高、不适应小规模定制化生产等问题严重挫伤了本地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这类问题不容小视。首先,质量监管机构只对产品结果进行检测,企业交钱之后这些机构就撒手不管,对企业的生产改进帮助不大。其次,几个监管机构之间标准不一,而且相互不承认,导致企业在拓展市场时往往需要重复缴费进行多次监测。第三,每个款式都需要纳入监测,这种做法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个性化、小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经过监测之后,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提升,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压力。
(三)土地制度改革滞后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速,晋江等地的开发强度逼近50%,石狮甚至超过了54%。然而,存量建设用地由于缺乏合理规划而出现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与珠三角地区大规模推动“三旧”改造及浙江的“空间换地”不同,泉州在土地制度改革、盘活低效存量用地方面明显落后,这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
四、启示与建议
(一)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立足本地产业基础
許多地方政府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抛弃传统产业,通过大手笔招商引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甚至导致很有希望的新兴产业出现过剩和浪费。产业发展本身有特定规律和过程,为了短期内的GDP和财税增长而忽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最终将会得不偿失。一些企业家提出,泉州纺织鞋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高质量的加工环节,以前接单的对象是港台日韩,现在应该进一步对接意大利、法国等时尚大国,通过“干中学”再次提升自身。泉州的经验表明,通过扎实地塑造品牌、灵活的资本运作以及立足实际的产业链延伸,产业转型升级就有了可靠的基础条件,不仅不会在经济下行中翻船,而且还能保持持续的增长后劲。
(二)视质量为生命的精神应该得到鼓励和发扬
从代工起步,一步步将企业做大做强,从工厂到品牌企业再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这是泉州过去三十余年的发展缩影。在这个过程中,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是灵魂。走访的企业家表示,一个追求卓越的企业给自己设定的品质标准会远高于行业标准,自己也会有动力建立质量检测平台。建议不同质量监测平台机构之间需要开展竞争,降低监测成本,为探索转型升级的企业减轻负担并提供优质服务。
(三)加强中心城区的吸引力
2015年泉州全市城镇化水平为63.6%,常住人口851万人,中心城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人口仅110万,占比仅13%。目前作为行政、文化、教育、科技中心的主城区,在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等方面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晋江、石狮、南安与市区实现同城化,在人口聚集的基础上扩大市场分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四)充分发挥商会组织的作用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泉州市政府意识到本地企业应该加强合作、抱团取暖,每年组织召开千人企业家大会,为本地企业排忧解难,也为在外泉商回归家乡提供支持。目前拥有海内外商会200余家,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商会具有极强的资源动员和组织能力,利用商会这一组织形式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实现资源互通整合是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可选方式。另外,泉州的海外侨胞数量巨大,企业走出去也可以借助这一现成的渠道资源,打好“侨牌”。
(执笔人:张惠强、徐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