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课堂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能力,在此之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尤为重要,实践活动能为教学课堂增添活力,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优化新知构建。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如今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压力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时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究其原因有自身学习能力与课堂吸收知识能力等方面,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大大削弱,所以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实践活动来为课堂增添活力,涂抹鲜艳的色彩。实践活动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实践活动能在一定时间内迅速提高课堂积极性,使得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提升孩子们对数学课堂的专注力,为以后更复杂的数学任务打下坚固的基础,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共同成长。
一、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美感是每一个人对存在的事物和对象对于美的特征的感触和体验,每一位同学都需要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创造美,培养美的情操。把实践活动与数学课堂合理结合起来,把握同学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进度,利用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对事物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在实践活动中结伴探索,并肩前行,不仅能发现数学学习时数学知识的美,体会自然界每一处事物构成的几何美学,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奋进的美,与老师相互交流,心意相通的美。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实践活动,能够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每一位同学在参与活动时,思维活动不同,动手能力不同,这样反而打破了往常在学习数学时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为学习生活增添了许多新的乐趣和更多可能,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多层次的美,培养了学生们美的情操。
例如:在教师对同学进行几何图形教学活动时,在黑板上画图形,讲定理的方式可能对于小学生来说略微枯燥,而结合实践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比如“找一找你身边的几何图形”然后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物品由几何图形构成,比如黑板是由长方形构成,钟表由圆形构成,粉笔盒是由正方形构成等等,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并发现几何图形的美感,体会万事万物由几何图形构成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二、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重理解的学科,它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数学的学习需要理解记忆,融会贯通。发散型思维能够使得同学们拓宽视野范围,打破原来相对狭隘的知识视野。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热爱课堂互动,并在互动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调动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对事物有各种新奇的看法,在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中形成更有趣教学模式,培养了同学们善于求异,敢于求异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得同学们在课前主动探索知识,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实践中吸收新知识,必须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把观察变成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养成了观察学习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常规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数学题型变化多样,掌握一个知识点通常需要用做大量题来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而掌握简单的例题往往不能满足题型的变化,这时就需要实践活动来培养孩子们做题举一反三的能力,利用有效的动手能力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实践活动就是回归本源,在生活中体会知识。
例如:在探寻简单数字之间的变化规律时,可以给班级的同学们发一些小火柴,让他们根据提供的数字自行摆出喜欢的图案,例如数字3可以用火柴摆出三角形的形状,数字5可以在三角形的基础上在添加两条相等的边形成共用一条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以此类推,在动手的同时,体会数字的变化而带来的图形的变化,不仅探索了数字变化的规律,更掌握了几何图形的构成规律,这种不拘于往常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更形成了自我探索,举一反三的新型学习。
三、让实践活动优化新知构建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带领同学们学习,更重要的是把课堂还给同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开放,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优化新知构建,能够自由的,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实践,才能更好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把知识点运用到多变的题型当中,在实践活动中把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拓宽视野,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解决数学问题。在同学之间相互研究探讨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索新知识。组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数学的原理与定律,更是在动手实践的过程当中吃透定律,深层次的理解知识点,更好地把握每一处细节,让新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具象化,层次化。把较难的知识点在实践学习中分层次一步一步学习掌握。
例如:在进行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从家里拿一些毛线,在课堂上用量尺量出一厘米的长度并标记,量出10厘米并标记,并告诉同学们10厘米等于一分米,再引导他们用绳子量出教科书,桌子等长度,继而引出米的概念,再让同学们用绳子相互量身高并把对方的身高写下来,这样能够使得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长度单位,也在探索中优化对新知识的把握,并且能够加深记忆。
结语: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时最有效的动力,它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求知欲,而数学学习更是需要学习兴趣的支撑,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出现疲倦期,甚至出现抵抗情绪。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学习,一方面能提升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活动,另一方面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习的逻辑推理能力,更快速高效的把握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增添课堂乐趣,提升课堂活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回顾与前瞻[J].基础教育课程,2018(5):11-12.
[2]唐国生,淺谈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情境的创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7(1):8-9.
[3]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17(12):15-16.
[4]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的课程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6):4-6.
关键词:实践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如今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压力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时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究其原因有自身学习能力与课堂吸收知识能力等方面,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大大削弱,所以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实践活动来为课堂增添活力,涂抹鲜艳的色彩。实践活动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实践活动能在一定时间内迅速提高课堂积极性,使得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提升孩子们对数学课堂的专注力,为以后更复杂的数学任务打下坚固的基础,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共同成长。
一、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美感是每一个人对存在的事物和对象对于美的特征的感触和体验,每一位同学都需要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创造美,培养美的情操。把实践活动与数学课堂合理结合起来,把握同学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进度,利用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对事物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在实践活动中结伴探索,并肩前行,不仅能发现数学学习时数学知识的美,体会自然界每一处事物构成的几何美学,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奋进的美,与老师相互交流,心意相通的美。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实践活动,能够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每一位同学在参与活动时,思维活动不同,动手能力不同,这样反而打破了往常在学习数学时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为学习生活增添了许多新的乐趣和更多可能,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多层次的美,培养了学生们美的情操。
例如:在教师对同学进行几何图形教学活动时,在黑板上画图形,讲定理的方式可能对于小学生来说略微枯燥,而结合实践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比如“找一找你身边的几何图形”然后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物品由几何图形构成,比如黑板是由长方形构成,钟表由圆形构成,粉笔盒是由正方形构成等等,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并发现几何图形的美感,体会万事万物由几何图形构成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二、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重理解的学科,它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数学的学习需要理解记忆,融会贯通。发散型思维能够使得同学们拓宽视野范围,打破原来相对狭隘的知识视野。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热爱课堂互动,并在互动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调动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对事物有各种新奇的看法,在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中形成更有趣教学模式,培养了同学们善于求异,敢于求异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得同学们在课前主动探索知识,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实践中吸收新知识,必须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把观察变成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养成了观察学习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常规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数学题型变化多样,掌握一个知识点通常需要用做大量题来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而掌握简单的例题往往不能满足题型的变化,这时就需要实践活动来培养孩子们做题举一反三的能力,利用有效的动手能力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实践活动就是回归本源,在生活中体会知识。
例如:在探寻简单数字之间的变化规律时,可以给班级的同学们发一些小火柴,让他们根据提供的数字自行摆出喜欢的图案,例如数字3可以用火柴摆出三角形的形状,数字5可以在三角形的基础上在添加两条相等的边形成共用一条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以此类推,在动手的同时,体会数字的变化而带来的图形的变化,不仅探索了数字变化的规律,更掌握了几何图形的构成规律,这种不拘于往常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更形成了自我探索,举一反三的新型学习。
三、让实践活动优化新知构建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带领同学们学习,更重要的是把课堂还给同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开放,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优化新知构建,能够自由的,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实践,才能更好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把知识点运用到多变的题型当中,在实践活动中把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拓宽视野,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解决数学问题。在同学之间相互研究探讨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索新知识。组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数学的原理与定律,更是在动手实践的过程当中吃透定律,深层次的理解知识点,更好地把握每一处细节,让新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具象化,层次化。把较难的知识点在实践学习中分层次一步一步学习掌握。
例如:在进行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从家里拿一些毛线,在课堂上用量尺量出一厘米的长度并标记,量出10厘米并标记,并告诉同学们10厘米等于一分米,再引导他们用绳子量出教科书,桌子等长度,继而引出米的概念,再让同学们用绳子相互量身高并把对方的身高写下来,这样能够使得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长度单位,也在探索中优化对新知识的把握,并且能够加深记忆。
结语: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时最有效的动力,它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求知欲,而数学学习更是需要学习兴趣的支撑,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出现疲倦期,甚至出现抵抗情绪。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学习,一方面能提升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活动,另一方面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习的逻辑推理能力,更快速高效的把握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增添课堂乐趣,提升课堂活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回顾与前瞻[J].基础教育课程,2018(5):11-12.
[2]唐国生,淺谈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情境的创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7(1):8-9.
[3]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17(12):15-16.
[4]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的课程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