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的特征之一,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教学; 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91-0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让学生懂得“提问”, 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研究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完成或“创造”出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相反,没有问题意识,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是培养不出主动学习习惯的。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创设问题情境应有较强的指向性,问题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事例或教学材料。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有达到确实产生,并使学生觉得需要问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才算是成功的。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准备一些铅笔,让学生亲自动手分,问每个人分2根,2个人需要几根?学生很快地算出2 2=4。那么分给5个人呢?2 2 2 2 2=10。那么再分给全班需要几根呢?学生难住了,头脑中许多问题应运而生:那么多的2相加怎么写算式?太麻烦了!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找出了问题的关键,学习兴致高昂。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要营造愉快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被愉悦的氛围陶冶、感染、激励,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教师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平时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不怕老师。教学时语言要亲切自然,生动而丰富,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尽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提出问题时会胆怯,声音小,老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和语言给予肯定。如在教学时,常与学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引导提出问题,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激励的言语“真棒”、“真了不起”、“真聪明”、“你真行”等语言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也不厌烦、指责,而是耐心地指导他,鼓励:“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如此便能大大增强学困生的信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圆锥体积”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圆木柱和漏斗的形状特征。上课时,教师用温和的语言和学生交谈、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地说出圆木柱和漏斗的形状特征。这时,有位同学提问:圆柱体与圆锥体有什么联系呢?教师积极肯定了他的问法,“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把期盼、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只要经常这样做,就能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良好习惯。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一片沉默,表示没问题可提。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一切活动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
1.观察提问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时,出示100以内数的顺序表,让学生观察后,师提问:(1)你从表里看到哪些有趣的排列?(2)第3行第9个数是多少?第8行第5个数呢?你们能提一个相似的问题吗?学生便很快模仿提出类似的问题:(3)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后面一个数呢?(4)与99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5)64与66中间的数是多少?每一个同学都提一个问题吧。很快地,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指导看书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叙述分数的意义时为什么单位“1”要加双引号?
2.比较提问
比较是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或同一个对象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同与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斯基认为,比较是人的最珍贵的智力宝藏。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在探究新课27 5的算理后,就复习时的27 2进行比较,学会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联想提问
联想可以使学生由已知悟出新知。例如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又如,初步学习笔算加法后,在学习笔算减法时,减法竖式是否也像加法竖式那样书写呢?
4.分析与综合
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算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老师或其他学生一时想不到的问题,有些学生提出问题多而杂,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从“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提出思维含量高的问题。
四、增强信心,让学生乐于提问
认知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上自己是失察甚至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旦他们积极争取提问题时,则要尽可能优先让他们发言,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也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表扬。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提问中,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或举行辩论会,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提问乐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如果注意从小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有问题、敢问、善问、乐问,就会为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创造条件。
关键词:数学教学; 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91-0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让学生懂得“提问”, 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研究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完成或“创造”出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相反,没有问题意识,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是培养不出主动学习习惯的。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创设问题情境应有较强的指向性,问题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事例或教学材料。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有达到确实产生,并使学生觉得需要问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才算是成功的。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准备一些铅笔,让学生亲自动手分,问每个人分2根,2个人需要几根?学生很快地算出2 2=4。那么分给5个人呢?2 2 2 2 2=10。那么再分给全班需要几根呢?学生难住了,头脑中许多问题应运而生:那么多的2相加怎么写算式?太麻烦了!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找出了问题的关键,学习兴致高昂。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要营造愉快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被愉悦的氛围陶冶、感染、激励,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教师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平时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不怕老师。教学时语言要亲切自然,生动而丰富,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尽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提出问题时会胆怯,声音小,老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和语言给予肯定。如在教学时,常与学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引导提出问题,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激励的言语“真棒”、“真了不起”、“真聪明”、“你真行”等语言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也不厌烦、指责,而是耐心地指导他,鼓励:“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如此便能大大增强学困生的信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圆锥体积”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圆木柱和漏斗的形状特征。上课时,教师用温和的语言和学生交谈、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地说出圆木柱和漏斗的形状特征。这时,有位同学提问:圆柱体与圆锥体有什么联系呢?教师积极肯定了他的问法,“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把期盼、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只要经常这样做,就能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良好习惯。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一片沉默,表示没问题可提。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一切活动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
1.观察提问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时,出示100以内数的顺序表,让学生观察后,师提问:(1)你从表里看到哪些有趣的排列?(2)第3行第9个数是多少?第8行第5个数呢?你们能提一个相似的问题吗?学生便很快模仿提出类似的问题:(3)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后面一个数呢?(4)与99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5)64与66中间的数是多少?每一个同学都提一个问题吧。很快地,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又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指导看书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叙述分数的意义时为什么单位“1”要加双引号?
2.比较提问
比较是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或同一个对象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同与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斯基认为,比较是人的最珍贵的智力宝藏。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在探究新课27 5的算理后,就复习时的27 2进行比较,学会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联想提问
联想可以使学生由已知悟出新知。例如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又如,初步学习笔算加法后,在学习笔算减法时,减法竖式是否也像加法竖式那样书写呢?
4.分析与综合
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算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老师或其他学生一时想不到的问题,有些学生提出问题多而杂,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从“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提出思维含量高的问题。
四、增强信心,让学生乐于提问
认知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上自己是失察甚至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旦他们积极争取提问题时,则要尽可能优先让他们发言,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也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表扬。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提问中,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或举行辩论会,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提问乐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如果注意从小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有问题、敢问、善问、乐问,就会为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基础,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