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启蒙运动,教学设计,思考,追问
[中图分类号]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7-0035-07
一、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启蒙运动”这一历史主题的学习要求是:(必修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选修二)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学生本来就对西方思想史有些隔膜,再加上《启蒙运动》一课概念多、理论性强,如“理性”“社会契约”等理解起来非常吃力。其实,何止是学生,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启蒙运动内涵的理解也是很不到位的。当老师在课堂上煞有介事地向学生介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时,我们自己也只是道听途说,何尝读过哪怕一部启蒙思想家的经典著作;我们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这种一知半解大多还是临时抱佛脚的结果。我们通常采用的直接硬性灌输概念以及列举启蒙思想家代表作和观点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理论的漩涡无法自拔,容易浮于表面而无法从微观的角度对每一位思想家的观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容易陷入对一个一个启蒙思想家的具体思想、细微生平的了解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上好《启蒙运动》一课,一是要打通脉络。以紧扣“启蒙”“运动”“反思”三个关键词,层层剥笋,理清概念沿革,理清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理清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从而建构本课乃至本单元的整体脉络。因为“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二是要深入浅出。避免阳春白雪以致曲高和寡,哲学史并非哲学本身,一定要浅化、简化、故事化、情境化,但要提防谬误化。一定要上出历史的味道,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三是要以生为本。关注教学起点,注重教学转化,注意突破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基于学生错误的教学才是最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错误的前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暴露出错误的前概念,把它作为产生和孕育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并据此采取相应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概念转变教学,让正确的概念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四是要认识到启蒙本身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启蒙运动》一课的目的更在于自我启蒙。陈乐民先生在《启蒙札记》卷首语中说:“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这是本课教学的灵魂。教学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灵魂。
二、过程实施
导入:猜一猜这幅图片画的是什么?
材料1:1609年,伽利略亲自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30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由此发现了大量以往不为人知的太空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像地球的表面一样坑坑洼洼,远不像以往哲学家所断定的那样平滑无痕……他还发现太阳上有黑子。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多少世纪来,人们就是从祖先那里以及从《圣经》的权威解释那里获得理解世界的智慧。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完美无缺的,但现在不但月亮有了斑点,连太阳也有了缺陷。这就根本动摇了上帝创造世界的基本宗教信条。与哥白尼的不同之处在于,伽利略的发现可以“眼见为实”,他一再邀请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他们不但加以拒绝,反而污蔑伽利略是骗子,望远镜是“魔鬼的发明”,是伽利略用符咒把新星星从天空中“咒”出来的。
材料2: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正如伏尔泰所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是太奇怪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架机械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在伽利略、牛顿等人引发的“科学革命”的启发和推动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由此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启蒙运动”。
设计意图:“研究启蒙运动的最佳方式或许是从讲一个故事开始,这种方式较一种术语式的定义要好。”而伽利略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被视为宗教与科学、保守与进步、权势与自由探索之间冲突的典型范例。本课从一则图片入手,通过讲述伽利略挑战教会权威的故事,创设悬疑,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环节一:启蒙——启蒙思想及内在逻辑是什么?
问题设计:什么是“启蒙”?
中国传统的“启蒙”和西方启蒙运动的“启蒙”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中文的“启蒙”是指开放蒙昧。教育童蒙,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大多数世界通史教材认为,西方的“启蒙”一词来源于法文Les Lum ières,它的单数既可译作“光明”,也可译为“阐明”“认识”,等等,其复数形式则含有“智慧、知识”之意。英文“启蒙运动”一词Enlightenment也可译作启迪、启发、教化、开导。它的词根是light可以译作光、发光体地可译作点燃、照亮、用光指引。 中国传统的“启蒙”侧重于从无知到有知,和西方不太一样,西方启蒙运动的“启蒙”侧重于点燃、照亮,与中世纪的蒙昧相对立,引导人们公开运用自己本已存在但被蒙蔽的理性。
教师过渡:要了解十七八世纪在英格兰、苏格兰、法兰西等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什么后来被称作“启蒙时代”,不能不去问康德。因为只有他把此前这段时期的社会思想现象最概括、最准确、最入木三分,而又最简约地讲透。
1783年,德意志的《柏林月刊》以“什么是启蒙运动”为题进行公开征文讨论,一批思想家踊跃参与,发表各自的见解,其中康德的文章最有影响。1784年,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的文章中对什么是启蒙运动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材料3: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已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悍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
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着这些温驯的畜牲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步;然后就向他们指出他们企图单独行走时会威胁他们的那种危险。
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问题设计:启什么“蒙”?
人类并不缺乏理智,为什么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为什么人类要自己加于自己不成熟状态?为什么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启蒙思想家看来,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社会毒瘤,是封建制度罪恶的集中体现,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绳索”,因而把批判的矛头对准这两个方面。启蒙运动的一位推动者如此归纳该运动的诉求:“我希望看到最后一个国王被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给绞死。”因此,启蒙运动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启宗教迷信之蒙,以通向宗教宽容、信仰自由之路;启封建专制之蒙,以通向理性王国、自由平等之路。
问题设计:用什么来“启蒙”?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两个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理性”出现了11次,“自由”出现了25次。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自由是未来理性社会的核心。理性和自由是启蒙运动的两面旗帜。终其一生,康德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昭示世人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和争取这种自由权利。这正是启蒙运动的主旨。
问题:那什么是“理性”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笔下,理性与中世纪的神性观念相对立,它和自然同义,自然的就是理性的。
小结: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从英、法开始,然后扩展到德国和荷兰等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以理性和自由为武器反对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设计意图:正如秦晖教授所说:“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什么是启蒙运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难以给出唯一定义的问题。当启蒙运动实际发生时,法国人并没有将此称为启蒙运动和给出一个定义,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时受到启蒙运动影响的德意志人也就发问,什么是启蒙运动?康德的贡献,正在于点出了那种“精神”,加以提炼,告诉世人“启蒙”与理性、“启蒙”与自由、“启蒙”与良知、“启蒙”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过渡《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说:“启蒙运动不是一场统一的运动,而是各种前无古人和与众不同的现象重叠交错而形成的。例如,虽然伏尔泰和卢梭都被视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对启蒙运动的看法大相径庭。”
问题:启蒙思想家,群星闪耀。他们的思想既有共性,又各有侧重,显得十分散乱。你能梳理出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吗?
(1)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什么?
材料4: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
——洛克《政府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自然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
问题:人有哪些自然权利呢?
材料5: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人享有自然权利,包括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人的这些天赋权利,加上正义、理性等构成自然法。人类社会后天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均不能和自然法相抵触,即不能侵犯人的自然权利。
教师过渡:“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力,但现实社会却给每个人套上了枷锁。
(2)谁破坏了自然权利?
材料6:人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一定会发生争斗,其结果必然是出现一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社会,从而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危害。于是,人们必须建立一种足以慑服所有人、使每个人都服从其命令的共同权力。 ——赵利剑:《“启蒙运动”的教学研究》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人们原本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但在自然状态下这些权利的享有很不稳定,也很不安全,存在着违反自然法,侵犯别人的自然权利的现象。由于谁遭到侵犯,谁就有报复和惩罚的权利,自然状态便陷入了战争状态。
(3)怎样重建自然权利?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谈到“社会契约”,他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同?
材料7:霍布斯第一个全面阐述了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说,只是他的结论是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起保障人们的安全与幸福的国家,而且契约一旦确立就不可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8:洛克同意霍布斯关于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的论点,但他不同意霍氏关于人们在订约建国时放弃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的看法,他认为人们这里放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们在成立国家的时候,把立法权、司法和执法的权力授予了政府,自己仍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而政府的职责就是保卫这些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责,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9: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似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参政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
——卢梭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霍布斯认为人民应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统治者的权力一经建立就不可转让,人民不能违约而收回权力。洛克认为人们只出让一部分权利,还保留着生命、财产和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统治者受契约限制,如果他们不履行契约,不能保障大家的利益,人民就有权反抗。卢梭在社会契约思想基础上,发展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国家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在由契约结成的国家里,人民当然拥有国家的主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
设计意图:纵向解读“社会契约”,理清“社会契约”这一概念的历史沿革。从霍布斯到卢梭,“社会契约”的概念在不断演变,证明启蒙思想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4)怎样保障自然权利?
材料10:当司法权和行政权为同一个人或同一机构独揽时,就没有自由的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残暴的法律并残酷地实施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自由同样将没法存在。
如果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无论这个机构是由显要人物还是贵族还是平民组成)同时掌握以上三种权力,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11: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用分权制衡和法治来保障自然权利。孟德斯鸠认为政治民主与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政府是为了保护人权而设立的,为了防止政府侵犯人权,就需要限制政府的权利,实行分权。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规律和法,在包括法文在内的主要西方语言中本来就是同一个词。
小结: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
(1)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什么?自然权利;
(2)谁破坏了自然权利?人性本恶;
(3)怎样重建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4)怎样保障自然权利?分权制衡、法治。
设计意图:“启蒙运动从未产生一种为其所有成员都接受的前后连贯的哲学,启蒙思想家彼此之间对许多问题都进行着积极的争论,完全可以与一个经常争斗的封建家族相比”。本课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对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缺乏整体把握。因此,打通脉络,理清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本课的整体脉络,便成为本课的第一重点。
教师过渡:人们通常习惯于把18世纪看做是西方启蒙运动的时代,但是启蒙思想并非突如其来地从18世纪那些激进哲学家如伏尔泰等人的头脑中迸发出来,早在18世纪之前,一些具有启蒙意味的涓涓细流就已经开始在欧洲文化土壤中涌动。准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包括对某个事件的评价,不是一件可以简单化的工作。……首要的是必须把他放回到他所处的时代。
“启蒙”本身并不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运动,但是,它的产生受到一些“运动”的影响,“启蒙思想”产生后又对世界各国的“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环节二:运动——“启蒙”是怎样
“运动”起来的?
问题:“运动”影响“启蒙”——17世纪末至18世纪的欧洲,除了“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推动力”还有哪些?
材料12:(启蒙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不满封建专制主义势力统治的历史条件下,在英国“光荣革命”和科学革命影响下产生的。
——徐新《西方文化史》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得不对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出取舍。通过“尝试补充完善学者的论断”这个小活动,在梳理出学者已经阐明的启蒙运动的原因之外,补充完善学者未提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节省了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对权威的迷信,同时巧妙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较为完整地梳理出启蒙运动的原因。
问题:启蒙运动的影响力有哪些?
(1)自由启蒙美国 材料13: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系得自被治理者的同意。
——《独立宣言》
(2)自由引导法国
材料14:1789年,巴黎民众攻陷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1793年宪法庄严地宣布:“主权属于人民。它是统一而不可分的,不可动摇的和不可让予的。”
——史彤彪《卢梭的法律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自由照耀世界
材料15:在十九世纪,似乎一切领域都有迹象表明在理性主导下的世界里,个人才能的无限发挥能够在知识、技术、财富、福利和文明等方面创造出空前的增长。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虽然启蒙运动没有摧毁教会制度,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lOOO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建构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启蒙运动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波及世界,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问题和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启蒙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近代欧洲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的理性为本,人文主义精神达到最深刻的境界。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的是血肉情欲的人,有个性的人”,那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倡的人性则“是理性化的和受自然规律严格决定的”。
环节三:反思——“启蒙”后建立的理性
王国和启蒙思想家的设想一致吗?
问题:“启蒙”后建立的理性王国和启蒙思想家的设想一致吗?
(1)对自由的反思
材料16:自由即自律。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问题:康德提出“自由即自律”和时代背景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康德生活于启蒙运动的晚期,在感受到启蒙运动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启蒙运动的某些弊端。正如1793年11月8日,罗兰夫人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临刑前留下的那句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康德继承了启蒙思想,亦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己思维、自我批判和自己立法的原则,把启蒙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对理性的反思
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样可悲。
——卢梭《忏悔录》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尽管对理性抱持高度期望,法国大革命在国王和教会双双被扫除之后,并没有带来一个明智洞开的新纪元,反而带来流血、暴政和独裁。没有最基本的人权,没有法律,有的不过是一种道德理想国而已。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利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康德那篇著名的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康德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正在启蒙的时代,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启蒙”怎样看待“启蒙”的核心“理性”呢?陈乐民先生说:“任何社会,欲求得真正的文明与进步,恐非有全民之持续不断的启蒙教育不可。”是的,中国近现代的启蒙因长期的战乱而中断了,救亡图存压倒了一切,但启蒙的事业需要继续下去。为重续这一进程,我们既要汲取法国启蒙运动的经验,又要吸取它的失败教训我们需要合理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合理地对待信仰,合理地对待科学技术,合理地对待自然,同时,我们也需要合理地对待理性自身。最后,把康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责任编辑:吴丹]
[中图分类号]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7-0035-07
一、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启蒙运动”这一历史主题的学习要求是:(必修三)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选修二)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学生本来就对西方思想史有些隔膜,再加上《启蒙运动》一课概念多、理论性强,如“理性”“社会契约”等理解起来非常吃力。其实,何止是学生,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启蒙运动内涵的理解也是很不到位的。当老师在课堂上煞有介事地向学生介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时,我们自己也只是道听途说,何尝读过哪怕一部启蒙思想家的经典著作;我们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这种一知半解大多还是临时抱佛脚的结果。我们通常采用的直接硬性灌输概念以及列举启蒙思想家代表作和观点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理论的漩涡无法自拔,容易浮于表面而无法从微观的角度对每一位思想家的观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容易陷入对一个一个启蒙思想家的具体思想、细微生平的了解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上好《启蒙运动》一课,一是要打通脉络。以紧扣“启蒙”“运动”“反思”三个关键词,层层剥笋,理清概念沿革,理清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理清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从而建构本课乃至本单元的整体脉络。因为“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二是要深入浅出。避免阳春白雪以致曲高和寡,哲学史并非哲学本身,一定要浅化、简化、故事化、情境化,但要提防谬误化。一定要上出历史的味道,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三是要以生为本。关注教学起点,注重教学转化,注意突破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基于学生错误的教学才是最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错误的前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暴露出错误的前概念,把它作为产生和孕育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并据此采取相应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概念转变教学,让正确的概念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四是要认识到启蒙本身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启蒙运动》一课的目的更在于自我启蒙。陈乐民先生在《启蒙札记》卷首语中说:“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这是本课教学的灵魂。教学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灵魂。
二、过程实施
导入:猜一猜这幅图片画的是什么?
材料1:1609年,伽利略亲自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30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由此发现了大量以往不为人知的太空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像地球的表面一样坑坑洼洼,远不像以往哲学家所断定的那样平滑无痕……他还发现太阳上有黑子。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多少世纪来,人们就是从祖先那里以及从《圣经》的权威解释那里获得理解世界的智慧。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完美无缺的,但现在不但月亮有了斑点,连太阳也有了缺陷。这就根本动摇了上帝创造世界的基本宗教信条。与哥白尼的不同之处在于,伽利略的发现可以“眼见为实”,他一再邀请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他们不但加以拒绝,反而污蔑伽利略是骗子,望远镜是“魔鬼的发明”,是伽利略用符咒把新星星从天空中“咒”出来的。
材料2: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正如伏尔泰所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是太奇怪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架机械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在伽利略、牛顿等人引发的“科学革命”的启发和推动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由此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启蒙运动”。
设计意图:“研究启蒙运动的最佳方式或许是从讲一个故事开始,这种方式较一种术语式的定义要好。”而伽利略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被视为宗教与科学、保守与进步、权势与自由探索之间冲突的典型范例。本课从一则图片入手,通过讲述伽利略挑战教会权威的故事,创设悬疑,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环节一:启蒙——启蒙思想及内在逻辑是什么?
问题设计:什么是“启蒙”?
中国传统的“启蒙”和西方启蒙运动的“启蒙”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中文的“启蒙”是指开放蒙昧。教育童蒙,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大多数世界通史教材认为,西方的“启蒙”一词来源于法文Les Lum ières,它的单数既可译作“光明”,也可译为“阐明”“认识”,等等,其复数形式则含有“智慧、知识”之意。英文“启蒙运动”一词Enlightenment也可译作启迪、启发、教化、开导。它的词根是light可以译作光、发光体地可译作点燃、照亮、用光指引。 中国传统的“启蒙”侧重于从无知到有知,和西方不太一样,西方启蒙运动的“启蒙”侧重于点燃、照亮,与中世纪的蒙昧相对立,引导人们公开运用自己本已存在但被蒙蔽的理性。
教师过渡:要了解十七八世纪在英格兰、苏格兰、法兰西等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什么后来被称作“启蒙时代”,不能不去问康德。因为只有他把此前这段时期的社会思想现象最概括、最准确、最入木三分,而又最简约地讲透。
1783年,德意志的《柏林月刊》以“什么是启蒙运动”为题进行公开征文讨论,一批思想家踊跃参与,发表各自的见解,其中康德的文章最有影响。1784年,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的文章中对什么是启蒙运动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材料3: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已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悍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
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着这些温驯的畜牲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步;然后就向他们指出他们企图单独行走时会威胁他们的那种危险。
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问题设计:启什么“蒙”?
人类并不缺乏理智,为什么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为什么人类要自己加于自己不成熟状态?为什么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启蒙思想家看来,宗教迷信和专制统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社会毒瘤,是封建制度罪恶的集中体现,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绳索”,因而把批判的矛头对准这两个方面。启蒙运动的一位推动者如此归纳该运动的诉求:“我希望看到最后一个国王被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给绞死。”因此,启蒙运动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启宗教迷信之蒙,以通向宗教宽容、信仰自由之路;启封建专制之蒙,以通向理性王国、自由平等之路。
问题设计:用什么来“启蒙”?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两个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理性”出现了11次,“自由”出现了25次。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自由是未来理性社会的核心。理性和自由是启蒙运动的两面旗帜。终其一生,康德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昭示世人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和争取这种自由权利。这正是启蒙运动的主旨。
问题:那什么是“理性”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笔下,理性与中世纪的神性观念相对立,它和自然同义,自然的就是理性的。
小结: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从英、法开始,然后扩展到德国和荷兰等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以理性和自由为武器反对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设计意图:正如秦晖教授所说:“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什么是启蒙运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难以给出唯一定义的问题。当启蒙运动实际发生时,法国人并没有将此称为启蒙运动和给出一个定义,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时受到启蒙运动影响的德意志人也就发问,什么是启蒙运动?康德的贡献,正在于点出了那种“精神”,加以提炼,告诉世人“启蒙”与理性、“启蒙”与自由、“启蒙”与良知、“启蒙”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过渡《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说:“启蒙运动不是一场统一的运动,而是各种前无古人和与众不同的现象重叠交错而形成的。例如,虽然伏尔泰和卢梭都被视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对启蒙运动的看法大相径庭。”
问题:启蒙思想家,群星闪耀。他们的思想既有共性,又各有侧重,显得十分散乱。你能梳理出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吗?
(1)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什么?
材料4: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
——洛克《政府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自然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
问题:人有哪些自然权利呢?
材料5: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人享有自然权利,包括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人的这些天赋权利,加上正义、理性等构成自然法。人类社会后天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均不能和自然法相抵触,即不能侵犯人的自然权利。
教师过渡:“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力,但现实社会却给每个人套上了枷锁。
(2)谁破坏了自然权利?
材料6:人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一定会发生争斗,其结果必然是出现一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社会,从而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危害。于是,人们必须建立一种足以慑服所有人、使每个人都服从其命令的共同权力。 ——赵利剑:《“启蒙运动”的教学研究》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人们原本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但在自然状态下这些权利的享有很不稳定,也很不安全,存在着违反自然法,侵犯别人的自然权利的现象。由于谁遭到侵犯,谁就有报复和惩罚的权利,自然状态便陷入了战争状态。
(3)怎样重建自然权利?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谈到“社会契约”,他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同?
材料7:霍布斯第一个全面阐述了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说,只是他的结论是所有社会成员应相互约定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以建立起保障人们的安全与幸福的国家,而且契约一旦确立就不可推翻,人民应无条件服从君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8:洛克同意霍布斯关于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的论点,但他不同意霍氏关于人们在订约建国时放弃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的看法,他认为人们这里放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们在成立国家的时候,把立法权、司法和执法的权力授予了政府,自己仍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而政府的职责就是保卫这些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履行这些职责,人们就有权推翻它,重新订立契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9: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似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参政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
——卢梭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霍布斯认为人民应把自己的全部权利交给一个人亦即君主。统治者的权力一经建立就不可转让,人民不能违约而收回权力。洛克认为人们只出让一部分权利,还保留着生命、财产和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统治者受契约限制,如果他们不履行契约,不能保障大家的利益,人民就有权反抗。卢梭在社会契约思想基础上,发展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国家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在由契约结成的国家里,人民当然拥有国家的主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
设计意图:纵向解读“社会契约”,理清“社会契约”这一概念的历史沿革。从霍布斯到卢梭,“社会契约”的概念在不断演变,证明启蒙思想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4)怎样保障自然权利?
材料10:当司法权和行政权为同一个人或同一机构独揽时,就没有自由的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残暴的法律并残酷地实施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自由同样将没法存在。
如果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无论这个机构是由显要人物还是贵族还是平民组成)同时掌握以上三种权力,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11: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用分权制衡和法治来保障自然权利。孟德斯鸠认为政治民主与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政府是为了保护人权而设立的,为了防止政府侵犯人权,就需要限制政府的权利,实行分权。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规律和法,在包括法文在内的主要西方语言中本来就是同一个词。
小结: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
(1)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什么?自然权利;
(2)谁破坏了自然权利?人性本恶;
(3)怎样重建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4)怎样保障自然权利?分权制衡、法治。
设计意图:“启蒙运动从未产生一种为其所有成员都接受的前后连贯的哲学,启蒙思想家彼此之间对许多问题都进行着积极的争论,完全可以与一个经常争斗的封建家族相比”。本课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对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缺乏整体把握。因此,打通脉络,理清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本课的整体脉络,便成为本课的第一重点。
教师过渡:人们通常习惯于把18世纪看做是西方启蒙运动的时代,但是启蒙思想并非突如其来地从18世纪那些激进哲学家如伏尔泰等人的头脑中迸发出来,早在18世纪之前,一些具有启蒙意味的涓涓细流就已经开始在欧洲文化土壤中涌动。准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包括对某个事件的评价,不是一件可以简单化的工作。……首要的是必须把他放回到他所处的时代。
“启蒙”本身并不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运动,但是,它的产生受到一些“运动”的影响,“启蒙思想”产生后又对世界各国的“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环节二:运动——“启蒙”是怎样
“运动”起来的?
问题:“运动”影响“启蒙”——17世纪末至18世纪的欧洲,除了“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推动力”还有哪些?
材料12:(启蒙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不满封建专制主义势力统治的历史条件下,在英国“光荣革命”和科学革命影响下产生的。
——徐新《西方文化史》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得不对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出取舍。通过“尝试补充完善学者的论断”这个小活动,在梳理出学者已经阐明的启蒙运动的原因之外,补充完善学者未提到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节省了教学时间,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对权威的迷信,同时巧妙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较为完整地梳理出启蒙运动的原因。
问题:启蒙运动的影响力有哪些?
(1)自由启蒙美国 材料13: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系得自被治理者的同意。
——《独立宣言》
(2)自由引导法国
材料14:1789年,巴黎民众攻陷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1793年宪法庄严地宣布:“主权属于人民。它是统一而不可分的,不可动摇的和不可让予的。”
——史彤彪《卢梭的法律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自由照耀世界
材料15:在十九世纪,似乎一切领域都有迹象表明在理性主导下的世界里,个人才能的无限发挥能够在知识、技术、财富、福利和文明等方面创造出空前的增长。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虽然启蒙运动没有摧毁教会制度,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lOOO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建构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启蒙运动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波及世界,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问题和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启蒙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近代欧洲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的理性为本,人文主义精神达到最深刻的境界。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的是血肉情欲的人,有个性的人”,那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倡的人性则“是理性化的和受自然规律严格决定的”。
环节三:反思——“启蒙”后建立的理性
王国和启蒙思想家的设想一致吗?
问题:“启蒙”后建立的理性王国和启蒙思想家的设想一致吗?
(1)对自由的反思
材料16:自由即自律。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问题:康德提出“自由即自律”和时代背景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康德生活于启蒙运动的晚期,在感受到启蒙运动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启蒙运动的某些弊端。正如1793年11月8日,罗兰夫人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临刑前留下的那句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康德继承了启蒙思想,亦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己思维、自我批判和自己立法的原则,把启蒙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对理性的反思
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样可悲。
——卢梭《忏悔录》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尽管对理性抱持高度期望,法国大革命在国王和教会双双被扫除之后,并没有带来一个明智洞开的新纪元,反而带来流血、暴政和独裁。没有最基本的人权,没有法律,有的不过是一种道德理想国而已。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利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康德那篇著名的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康德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正在启蒙的时代,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启蒙”怎样看待“启蒙”的核心“理性”呢?陈乐民先生说:“任何社会,欲求得真正的文明与进步,恐非有全民之持续不断的启蒙教育不可。”是的,中国近现代的启蒙因长期的战乱而中断了,救亡图存压倒了一切,但启蒙的事业需要继续下去。为重续这一进程,我们既要汲取法国启蒙运动的经验,又要吸取它的失败教训我们需要合理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合理地对待信仰,合理地对待科学技术,合理地对待自然,同时,我们也需要合理地对待理性自身。最后,把康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