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日报》版面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热血日报》第1~14期的版面和栏目,主要包括报头、社论、专栏、新闻栏和副刊,揭示其版面特征以及版面、栏目在这14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总结了这份报纸的特点。
  关键词:《热血日报》;版面;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67-02
  
  一、《热血日报》版面概述
  
  《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于上海, 6月27日被迫停刊,共出版24期,主编瞿秋白,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卅运动”的机关报,也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份日报,以新闻报道为主,以工人和市民群众为读者对象。该报铅印4开4版,竖排4栏,设有《社论》、《紧要新闻》、《本埠要闻》、《国内要闻》、《国外要闻》、《国内消息》、《紧要消息》、《呼声》等栏目,同时还开设了《外人铁蹄下的上海》、《舆论之批评》、《舆论之裁判》等专栏。栏目名称通常用方框圈起来,以示醒目,专栏名称的字号比较大,有固定的字体,根据内容的不同和编排的需要,有的版面通常发生变栏。鉴于收集到的资料有限,本文仅对现有的14期(6月4日~6月17日)的版面和栏目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版面特征及其变化,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总结这份报纸的特点。
  《热血日报》的版面形式大致是:第1版的右上角为报头,长约两栏,宽约1∕4版面,周围伴有期数、日期、售价、出版地,旁边有《我们的目的》,登有解决“五卅案”的主要条件(目前所找到的14期每一期都有)。该版通常栏目大致有《外人铁蹄下的上海》、《社论》、《紧要新闻》等,栏、字号经常根据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第2版的栏目有《本埠要闻》、《紧要消息》,栏一般采用基本栏四栏,几乎不变,字号也几乎没什么变化。第3版的栏目通常有《国内要闻》、《国外要闻》以及专栏《舆论之裁判》,除专栏《舆论之裁判》外,基本没有变栏,不过不同内容的字号有所变化。第4版是副刊《呼声》,主要刊载有“小言”、“来信”、“诗歌”、“歌曲”等。“呼声”这一名称有固定的字体,字号,且旁边注有发刊词中的一句话——“上海市民的热血已经被外人的枪弹燃烧得沸腾起来了”,以显示此副刊的号召力,栏基本不变。当然,以上所总结的只是一般的情况,有时这种编排方式会随着内容的变化和编辑的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以上只是对这张日报的大致面貌以及各个版面的一般性的描述。在整个14期中,报纸的版面、编排是不断地发生变化,也是不断地走向完善的。本文选择变化比较明显的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报头的变化
  
  第1期,报头左边是售价,右边是日期,下方是期数,且期数的命名是“第一号”;第2期,报头左边新增出版地,日期和售价全部放右边,下方仍然是期数,且继续用“第二号”命名,同时旁边增加了《我们的目的》,且往后每期都有;第3期同第2期;第4期又有了新的变化,期数和日期位于报头的左边,且期数用“第四期”命名,出版地和售价位于右边,且售价加了括号;往后每期完全沿用这样的报头。报头作为报纸的眼睛,其变化一定有特定的原因、意义。“五卅运动”爆发后,为了及时报道运动形式和指导群众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热血日报》,短短三天便出了一份报纸,这种速度在今天恐怕也难以想象,更何况在当时的办报环境下,所以报头的不完善是可能的。随着运动形式的发展,主办者的目的更加明确,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每期报头旁边的《我们的目的》。由于这张报纸最初的出版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五卅运动”,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具有依托中共中央的特殊宣传指导的性质,所以期数就用“第几号”,随着报道的深入,发行量的提高,作为一张独立的完整的报纸形态,《热血日报》开始改用“第几期”,从而确定了自己特殊、合理的报头。这样,标志着《热血日报》作为一份独立的日报开始完善。
  
  三、社论的变化
  
  第1、2期并没有社论,从第3期起才有社论。本文所分析的14期报纸中共有社论15篇。“外交当局的欺人政策”、“五卅交涉中之民众要求”、“全中国都要受外人屠杀了”、“巩固上海学生联合会”、“政府特派员是何居心”、“五卅交涉的危机”、“我们要认清热潮的性质”、“上海市民要注意的事项”等。从第3期起,每期都有社论,其中第9、12、13、14期每期刊有两篇。从编排上看,除有专栏《外人铁蹄下的上海》外,一般是头版头条,如有专栏,社论则置于3、4栏,如果不够则下转第2版,“社论”这一栏目名称用长方形圈起来,标题的字号比正文的大,有时还设有副标题。这些社论一般都短小精悍,浅显易懂,针对性强,都是当前实际涉及到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和鲜明的革命态度,为整个运动指明了方向。第1、2期上虽然没有社论,但是所刊登的文章大部分和宣言书一样,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鼓动作用,和社论的作用差不多。
  
  四、专栏的变化
  
  首先是《外人铁蹄下的上海》,从第2期开始开辟了这个专栏,一直到第10期,一共有9期,主要登载一些短消息,少则十几字,多则四五十字,内容主要是上海当地的工人、学生的受害情况,目的是揭露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血腥暴行。从形式上看,这个专栏位于第1版,占两栏,出现了两栏合并,这是编辑的一种特殊处理,栏目名称也是占两栏,字号比较大,字体体粗,而且有固定的字体,正文的字体也比其它栏目正文的字体大。之所以设这样一个专栏,是因为这份报纸创办的特殊背景和特殊目的。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卅运动”的机关报,上海又是这场运动中伤亡最严重,也是组织活动的中心,开辟这样一个针对上海当地的栏目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清楚地让群众看清帝国主义血淋淋的暴行,鼓舞人民的斗志。
  其次是《舆论之裁判》,从2期起开辟了这个专栏,本文所收集的14期内都有,一般位于第3版,占两栏,出现了两栏合并,栏目名称也是占两栏,字号比较大,字体体粗,而且有固定的字体。在这其中栏目名称出现了变化,第2、3期用的是“舆论之批评”,字号不是很大,字体也不是很粗,往后改用“舆论之裁判”字号变大,字体变粗。《舆论之裁判》的内容主要是以大量事实戳穿帝国主义新闻工具对“五卅”运动和中国人民的诬蔑,抨击北洋政府的丧权辱国,如《请看外国报纸破坏我们的言论》、《外报造谣的技穷》等,每期都会刊载两到三篇文章。“五卅惨案”发生后,帝国主义胆战心惊,在使用暴力镇压的同时,英、日、美等国封锁消息,掩盖事实真相,还利用新闻宣传,进行造谣和诬蔑。上海租界的工部局压迫各报刊不许刊载惨案真相的报道,设在租界的《申报》、《商报》、《民国日报》等9家中国人的报纸,在政治和经济的压力下,采取了消极妥协甚至媚外的态度,不能如实地报道事实真相。新闻界的胆怯懦弱态度,遭到各方的严词斥责。鉴于这种传播现状,《热血日报》及时开了这样一个专栏,是很具有针对性的,揭示了各种错误的言论,使舆论向着有利于运动的方向发展。
  
  五、副刊《呼声》的变化
  
  从第3期起开辟副刊《呼声》,一般位于第4版,内容主要包括:小言、来件、诗歌、歌曲、杂感、小通讯及文艺等。第3期的《呼声》还是位于第3版,栏目名称“呼声”字体也不是很大,到第4期,就独立位于第4版了,栏目名称“呼声”做了处理,位于第4版的右上角,占两栏,也有了特殊的字体,字号也比较大。从第6期起,名称旁边加了本报发刊词“上海市民的热血已经被帝国主义的枪弹烧得沸腾起来了”,以后就基本这样固定了。之所以会加这样一句发刊词是为了突出这一副刊是面向广大上海市民的,具有群众化和通俗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号召上海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从整个副刊的内容来看,许多尖锐泼辣的文艺作品,是对前面新闻和评论的补充,表现了无产阶级报纸高度的党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如短论《狠骨的列强与失措的外交家》、小言《征服乎自强乎》、《论经济绝交》等等。从版面来看,基本都是4栏,没做分栏处理,各部分内容都有名称,且用花线圈起来,标题的字体大于正文的字体,同时有的标题做加粗处理,明显、醒目。
  
  六、《热血日报》的特点
  
  (一)强烈的战斗风格
  《热血日报》对五卅运动的宣传,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战斗性,对帝国主义的揭露,从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人民那血淋淋的现场报道、评论、匕首式的短论。《热血日报》的社论个个都雄壮有力,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当时的形式以及战斗方向,同时还专门设立《舆论之裁判》专栏稿,发表《请看外国报纸破坏我们的言论》、《外报造谣的技穷》、《日本报纸自五卅以来之态度》等。对于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言行,以及工人阶级内部出现的“工贼”的揭露,乃至在革命阵营内部的一些糊涂思想的批评,无不显示其战斗性。
  (二)用事实说话,针对性强
  瞿秋白曾认为,报刊报道事实要具有针对性。他主编的《向导》报偏重理论分析,几乎都是说理性的文字。而《热血日报》是针对当时“五卅运动”的实际情况注重事实的报道。从版面上的新闻报道便可看出来,一共有4个版,新闻几乎占到了两个半版,同时还分为本埠新闻、国内要闻、国外要闻,而且本埠新闻居多。第1版开辟的《外人铁蹄下的上海》更具有针对性,全部是揭示帝国主义对上海暴行的事实。
  (三)文体多样,文风朴实
  《热血日报》用了社论、专论、小言、诗歌、汇志等十几种文体,内容生动,引人入胜。同时文字通俗易懂、采用口语,甚至有的时候还有方言。这得益于瞿秋白主编深入群众,倾听来自群众的呼声,密切联系群众。有一次,瞿秋白看见一个工人在看《商报》,就和他聊起来。工人向他诉苦说:“没有合适工人看的报纸,现在报纸都看不懂。”瞿秋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因此在编写《热血日报》时,特别注意文字的通俗易懂,文章的观点开门见山。
  
  参考文献:
  [1] 热血日报[N].第1~14期.
  [2]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面对电视这个浩淼如烟的海洋,我只是一粒小小的贝壳,如果没有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永远不可能看到这么美好的阳光。感谢偶然的海浪,感谢注定的阳光。    编者按:一个从三千年前的古城墙里走出来的女孩,带着秦砖汉瓦的潮湿气味,穿过黄土高坡的嘹亮民歌,嗅着热腾腾的甑糕的香气,在兰花素布门帘后面听着婆姨们羞涩的笑声长大,长成一个沉默、害羞、爱幻想却又执着、勇敢、不服输的女子。她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
期刊
编者按:《唐都学刊》自1985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回顾艰难历程,编辑部同仁不胜感慨,其中有不少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它伴随着文理学院的成长,由西安师专到西安联合大学到西安文理学院,始终把学术质量视为第一生命,因而在学术界赢得一席之地。近年来,学术质量不断攀升,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料中心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唐都学刊》在全国综合大学学报中分别排名为79名﹑70名﹑57名﹑5
期刊
主持人:王延河  (今传媒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主持人语:不断追求理论的创新、普及和实践,以理论的创新指导实践,用实践创新理论的发展,是理论工作者的终极目的。在新时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是泥泞和崎岖的,成绩更是来之不易。这其中不乏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一次次的华丽转身后,这些优秀传媒人摸索出的珍贵经验,给学界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研究样
期刊
编者按: 当前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不仅维系着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而且文化产品的输出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潮流。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必须顺应大势,择机而上。作为传统报业来说,在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中正引发着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如何在做强报业主业基础之上抓住传媒变革的新机遇,如何积极发挥文化产业在创新发展中迅速提高自身竞争力打造新报业,实施报业转型发展战略
期刊
主持人语:网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经济社会的全面革新。网络所引爆的企业革新,更是带来商业行为的新变化,腾讯与奇虎360争夺用户桌面的战争正是这一变革带来的一大事件,他们的网战还在弥漫着滚滚硝烟,是非论战还在充斥整个互联网,各大互联网公司亦纷纷站队,形成两个庞大的阵营互相对抗。本期“传媒大讲坛”我们邀请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以锦教授与其硕士研究生袁端端,北京大学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23-03     今年11月3日腾讯公司《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下称《QQ公开信》)中说:“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这就意味着腾讯给数亿QQ用户下达的最后通牒:必须立即在QQ和360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腾讯QQ负责人称“这是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围绕房地产的相关报道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上层出不穷。通过对这些报道研究发现,正面报道居多,负面少之又少。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以《大河报》8月份房地产报道为蓝本进行分析,发现媒体守望功能严重缺失,呼吁大众传播媒体发挥大众传媒守望功能,建构公共话语平台。  关键词:《大河报》;房地产报道;守望功能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12-03    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化”,即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居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适应城市特点和要求的人工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是在更高社会层面上展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城市生活,是城市社会成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期刊
摘要:本文从手机媒体入手,结合其传播的迅捷性、直达性、个体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媒体特质和传播优势,探讨其在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目前我国舆论引导现状,提出手机时代舆论引导的对策。  关键词:手机媒体;手机报;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51-02    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必须寻求对外合作开发。对外合作开发能源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即对间接征收的界定。本文在对相关国际判例逐案分析的基础上,以对政府措施的特殊性质进行判断为基础,综合考虑对投资价值的干预程度和投资合理预期的干预,对我国能源投资条约中间接征收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中国能源;投资条约;间接征收;国际判例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