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教育的使命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预习习惯,是不仅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最核心理念,而且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预习习惯 促进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学生查了工具书,但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学生是借助《课课通》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显得预习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请文章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1.2 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1.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从属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课标目标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调动起来。
2.怎样培养学生语文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如学生对古诗的预习的基本步骤是:查——品——悟——赏——创。
2.1 查——查询古诗题意美。课前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学生根据自己从网络上搜集来的信息,解说本诗诗题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既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欣赏了古诗的题意美,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2 品——品读语言美。杜甫的《绝句》古诗言简意赅,犹如美妙动人的乐曲,很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令人百读不厌。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在朗读中破译重点词句,通过联想,唤醒学生记忆,激活多种感官,让学生感悟、体验,学生就能在大脑中形成各中审美表象。把“黄鹂”、“白鹭”的色彩分别与“黄鹂”、“白鹭”的形态“鸣”、“上”联系起来。在品读中把“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与赏心悦目的远景结合起来感悟和体验,学生自然会感觉到这首诗的语言是多么的精美!
2.3 悟——领悟节奏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因此,学习古诗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读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美感,即节奏感,体现韵律美、音乐美。如杜牧的《山行》,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时,让学生点击“范读”一栏,这时深沉凝重的古筝曲由远及近悠悠传来,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以深秋山林图为背景的古诗全文,并随着范读的开始,诗中相应出现停顿符号,“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在范读的熏陶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起来,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意趣。
2.4 赏——欣赏艺术美。杜甫的《绝句》古诗韵律和谐,平仄交错,起伏跌宕,节奏鲜明,犹如美妙动人的乐曲,很有节奏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人分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教学中,让学生细细地品一品,慢慢地嚼一嚼,美美地赏一赏;品出点味道来,嚼出点水平来,赏出点花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这首诗作画,谱曲,将诗情画意内化为“我情我景”。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还从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美的体验。
2.5 创——自主创造美。学生利用电脑画图工具,描绘诗句的画面。如学生学习杜甫的作品《绝句》,欣赏了诗句中的迷人景象后,利用电脑画图工具把这些景物描绘出来,在显示器上出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戏,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飞翔,好像正在迎接春天的到来,远处,千年不化的雪山,门口停泊着向东吴远行的小船。又如《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学生了解诗意后,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展开想象,并利用电脑画图工具,描绘诗中的景象,那“满园春色”:桃花怒放,柳枝吐翠,蜜蜂嘤嗡;假山喷泉,水花四溅,百花齐放,群蝶飞舞;池面荷叶挤挤挨挨,围着一樽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女塑像,四周花红映绿……一个小小的院子,学生的想像绮丽多变、画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成功地实现了学生想象中的画面。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加强预习的指导,要让预习形式多样化,要将预习检查要落到实处。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宋莉.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六步预习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07期.
[2] 史琳.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艺术[J].时代教育,2007年Z2期.
[3] 薛杨虹 ,苏文军.谈语文教学对学生预习的指导[J].山西教育,2002年09期.
【关键词】预习习惯 促进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学生查了工具书,但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学生是借助《课课通》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显得预习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请文章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1.2 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1.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从属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课标目标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调动起来。
2.怎样培养学生语文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如学生对古诗的预习的基本步骤是:查——品——悟——赏——创。
2.1 查——查询古诗题意美。课前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学生根据自己从网络上搜集来的信息,解说本诗诗题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既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欣赏了古诗的题意美,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2 品——品读语言美。杜甫的《绝句》古诗言简意赅,犹如美妙动人的乐曲,很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令人百读不厌。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在朗读中破译重点词句,通过联想,唤醒学生记忆,激活多种感官,让学生感悟、体验,学生就能在大脑中形成各中审美表象。把“黄鹂”、“白鹭”的色彩分别与“黄鹂”、“白鹭”的形态“鸣”、“上”联系起来。在品读中把“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与赏心悦目的远景结合起来感悟和体验,学生自然会感觉到这首诗的语言是多么的精美!
2.3 悟——领悟节奏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因此,学习古诗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读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美感,即节奏感,体现韵律美、音乐美。如杜牧的《山行》,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时,让学生点击“范读”一栏,这时深沉凝重的古筝曲由远及近悠悠传来,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以深秋山林图为背景的古诗全文,并随着范读的开始,诗中相应出现停顿符号,“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在范读的熏陶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起来,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意趣。
2.4 赏——欣赏艺术美。杜甫的《绝句》古诗韵律和谐,平仄交错,起伏跌宕,节奏鲜明,犹如美妙动人的乐曲,很有节奏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人分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教学中,让学生细细地品一品,慢慢地嚼一嚼,美美地赏一赏;品出点味道来,嚼出点水平来,赏出点花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这首诗作画,谱曲,将诗情画意内化为“我情我景”。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还从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美的体验。
2.5 创——自主创造美。学生利用电脑画图工具,描绘诗句的画面。如学生学习杜甫的作品《绝句》,欣赏了诗句中的迷人景象后,利用电脑画图工具把这些景物描绘出来,在显示器上出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戏,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飞翔,好像正在迎接春天的到来,远处,千年不化的雪山,门口停泊着向东吴远行的小船。又如《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学生了解诗意后,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展开想象,并利用电脑画图工具,描绘诗中的景象,那“满园春色”:桃花怒放,柳枝吐翠,蜜蜂嘤嗡;假山喷泉,水花四溅,百花齐放,群蝶飞舞;池面荷叶挤挤挨挨,围着一樽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女塑像,四周花红映绿……一个小小的院子,学生的想像绮丽多变、画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成功地实现了学生想象中的画面。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加强预习的指导,要让预习形式多样化,要将预习检查要落到实处。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宋莉.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六步预习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07期.
[2] 史琳.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艺术[J].时代教育,2007年Z2期.
[3] 薛杨虹 ,苏文军.谈语文教学对学生预习的指导[J].山西教育,200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