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 有味 有效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J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新课程以全新的姿态逐渐步入大家的视野,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和研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利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课堂上,纷呈的图片、煽情的文字、悠扬的音乐、生动的影片等各类层出不穷的资源正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军我们的课堂。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四处搜罗课外资源,而弃教材于不顾,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些老师是“乱花渐欲迷人醉”,看看这个材料挺顺眼,瞅瞅那条信息也不赖,于是就全都搬上阵,结果这些信息如蜻蜓点水般在学生心头掠过,并没有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浪;有些老师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动不动就来点煽情的音乐,搞点闹腾的活动,结果是“老师讲讲激动,学生一动不动”。因此,我们要思索如何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局面,优化课程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把握教材尺度,善用课程资源
  
  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往往集中地表现在对待教材的态度和处理教材的方式上。新课标中鼓励教师要不拘一格地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轻率地对待教材。我们不能视教材内容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应合理地筛选教材内容;也不能当教材内容为“猛兽”,不屑看教材一眼,而应灵活地利用教材内容;我们应当清楚地明白,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凝聚了编者的设计智慧,是老师教、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领悟编写意图,善用课程资源。
  1.利用教材资源
  我们都知道,儿童接受和感知事物,主要是形象思维,真实的生活和经验比抽象的理论和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教材中活泼的图片、丰富的故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提示,为儿童的理解、感悟、体验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门,教学时,要善于活用这些课程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力。
  2.筛选教材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材中往往有着许多闪烁着编者智慧的课程资源,但是在教材编写中,有些信息可能不是特别精确,有些内容可能比较纷繁复杂,有些材料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作为教者就要用审视的目光、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教材资源,要进行再度重组,合理选择,绝不能囫囵吞枣般地一股脑儿全采用。
  3.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与其他普通读物的不同在于,它必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可以说,是教学赋予了教材资源第二次生命。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仅仅满足于停留在教材资源原有的基础和层次上,而是要在此之上进行拓展、辐射。
  总之,对待教材资源我们要把握尺度,既不能“来者不拒”,也不能“全盘否定”,要深入浅出,既不能“原地踏步”,也不能“漫游四方”。
  
  二、调和生活原味,捕捉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进行理解、感悟。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将空乏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的说教和训诫融化为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中,从原先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出发,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
  1.挖掘生活资源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像是个包罗万象的万花筒,上到天文地理,下至人情世故。有些内容,学生有着亲身的体验,伸手就能触摸到,闭眼就能呼吸到,学生相对比较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价值观上的碰撞。有些内容,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对其非常陌生,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别出心裁地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源,让原本冰冷的内容鲜活起来,让原本生疏的内容明朗起来,让原来尘封的情感温润起来。
  2.关注生成资源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习是不能被完全预设的。许多课程资源就是在师生互动、对话中不断涌现、生成的。这种“无心插柳”的课程资源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无法全部预料和估计的,往往就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细节、生活课堂,它具有不可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特性,更显得弥足珍贵。这种资源就如同写作的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你缺少敏锐的课程意识,缺少灵活的驾驭能力,它就悄无声息地从你心头逃之夭夭。如果你抓紧了不松手,并加以恰如其分地利用引导,那么它将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妙用学科资源
  语文学科的教学重在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课堂上往往以听、说、读、写等语文味十足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重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让他们在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但各学科间是相通的,教师也要善于整合其他课程的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探究、思考和内化。
  
  三、开展有效活动,拓展课程资源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重要特点,课堂中最有效的感悟方式之一就是学生亲身的实际活动。教学中作为教者不仅要把教学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玩,从而在亲身活动和体验的基础上拨动情感心弦,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有时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往往是场面热热闹闹,感悟漫无边际,花样推陈出新,体验却苍白无力,以致于课堂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的尴尬之地。因此,如何开展行之有效但又生动活泼的活动,成了当务之急。
  1.组织课堂活动
  在执教《网络连接你我他》时,为了引导学生在原有的上网实践基础上,充分地体验到网络的神通广大,我充分拓展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开展课堂游戏活动,在每一处作用上都做了相关的网络链接。
  当学生提到遇到困惑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时,我鼓励学生说说此刻最想了解什么,并邀请一位学生上来搜索资料。在搜索到相关文字资料后,我又请他帮忙查找奥运福娃的图片,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网络真是位渊博的老师;当学生聊到在网上可以尽情地打游戏时,我让学生现场体验了一把“大家来找茬”的游戏魅力。台上的孩子玩得兴致勃勃,台下的孩子看得两眼发光。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真切地体会到了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欢乐;当孩子们说到劳累时可以上网听歌,放松一下心情时,我与学生一道欣赏网络歌曲《猪之歌》。结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最后竟汇成了全班大合唱,那幽默夸张的Flash动画更是引得笑声阵阵。在美妙的音乐、生动的动画中他们对网络传播的功劳之大感慨万分;当学生讲到在网上可以与人QQ聊天时,我趁机向他们简单地介绍了MSN、电子邮件等其他网上通讯工具,并事先预设让一位友人发送QQ消息给我,进行现场聊天,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网络能沟通情感的功能;当学生提到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购物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对这种网上购物方式情有独钟?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网络给人带来的便捷……
  此时学生们畅所欲言,妙语连珠,这是因为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说、唱、动、玩等多种活动形式来感受网络的神通广大,真正让学生“玩”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玩”中建立体验,在“玩”中获得真知。
  2.依托校外活动
  课程资源不要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可见,校外的活动资源对于课程实施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对于课堂的小空间,社区是一个更有效的实践基地、更广阔的资源中心。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学校就有学军基地——市消防大队,学农基地——肖泉村,学法基地——市少管所,爱心基地——市福利院……通过不定期的军训和定期的现场灭火观摩,让学生对消防官兵这支特殊的队伍产生深深的敬意,从而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和崇高;通过亲身去肖泉村花卉基地的种花体验,培养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快乐的;通过亲耳聆听同龄少年犯一个个声泪俱下的故事后,从而知法懂法,受到心灵上的洗礼和警示;通过假期、过年时的送温暖活动,让学生给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关怀,激发对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由此可见,活动的组织形式一定要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以遵循趣味性、针对性为原则,设计合理有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真正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悟、有所得。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落实,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有度而不泛滥,有味而不呆板,有效而不苍白!■
其他文献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三风”,不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才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基础内涵和本质要求。创建遵纪守法、诚信公正、尊师重教、关爱互助、安定有序、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具体内容和细化目标。构成事件的诸因素中,人是其中最活泼的成分,关注人就是关注成功,让每一位师
期刊
课外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然而正是这个至关重要的“分战场”却让孩子们节节退败,甚至缴械投降!简单的重复抄写、机械的死记硬背、枯燥的题海苦练、呆板的知识仿效等,过多的作业量、缺少新意的题型、繁琐无味的训练,语文脱离了“人”,没有了温情,失去了力量,成为本质意义
期刊
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就像一台戏的序幕,也像优美乐章的序曲。好的导入,既能引发学生兴趣,也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所以,在美术课堂上如何结合美术的独特学科特点来设计导入是值得每一位美术  教师思索的。在我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了以下几点创设了丰富多样的课堂导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
期刊
语文课改在于课堂,课堂的展开关键在于对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地位、形式、评价方面的改革。虽然大家已经对“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了不争的共识,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改革运行与展开方面,由于对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行为操控上缺乏公认的典范、模式,课改的实践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有失偏颇现象,致使许多热衷并大胆尝试课改的教师,常常因这样那样的缺憾而陷入迷惘的境地。  笔者以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建立在教学实际基础上的科学
期刊
【摘 要】精致管理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走向,时代的发展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践行精致管理,以此打造精品职校,求得中等职业教育的精良发展。本文结合精致管理实践,从中等职业学校精致管理的前提、基础、关键等三个层面谈了相关认识,对中等职业学校深入持久地开展精致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精致管理    “精致管理是指交融、整合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思想,以真善美为目标,注
期刊
【摘 要】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关系要重构。教师要善于营造真情对话的心理场,敏于捕捉真情对话的个性流,勇于铸就真情对话的生命态。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真情对话;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期刊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内涵发展的阶段,而中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关键则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Visual Basic(简称VB)是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入门语言。传统的VB教学,基本上是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的。一般地,一开始就介绍诸如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算法、流程图的画法等等一系列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然后介绍VB语言基础
期刊
众多的虚拟实验课件已是教师身边一大教学资源,但在目前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初级阶段,虚拟实验课件对许多教师而言恰如“鸡肋”。怎样正确认识虚拟实验?怎样正确认识“整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虚拟”和“真实”的优势互补?“整合”正成为广大物理教师普遍困惑的话题。    一、虚拟实验的“鸡肋说”    虚拟实验是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环境进行的实验,即我们通常说的“课件实验”。目前,来自网络的众多虚拟实验课
期刊
“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语文是生活的产物。语文描述的、记叙的、阐述的……哪一样可以离开生活!学语文,必须联系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真正懂得语文的运用,对学习语文才  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践感,才能产生浓厚兴趣。笔者就小学语文生活化谈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语文即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语文    1.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  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分析研究了新目标英语单元间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如何从相关话题、语言功能、词汇范围、语法项目等不同角度出发,对整册,甚至整套教材单元间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求更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单元间内容;重组    一、为何进行单元间内容重组    1.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