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bh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改在于课堂,课堂的展开关键在于对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地位、形式、评价方面的改革。虽然大家已经对“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了不争的共识,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改革运行与展开方面,由于对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行为操控上缺乏公认的典范、模式,课改的实践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有失偏颇现象,致使许多热衷并大胆尝试课改的教师,常常因这样那样的缺憾而陷入迷惘的境地。
  笔者以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建立在教学实际基础上的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课改应是本着让学生长远发展思想、理念革新下的循序渐进的有的放矢的实践,而不应是昙花一现的微观操作技巧
  课改不是像搞文学艺术创作一样在冲动中爆发,也不是把自己实践中一时的灵感作简单的延伸或升华,它是一种从思想到行为的宏观变革和创新,是在理念下展开的目标明确的具体变革。当属让学生学会成长、学会发展的科学范畴,应是师生成体系、有核心、讲规律的课堂互动。
  我以为,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意识,才堪称改革,教师本身的探索才会不断地在“为什么”、“能不能”、“是不是”的道路上循序渐进,教师指导课堂的行为也才能逐步受到学生的接受和欢迎,从而激发起学生和教师自身推动课改的内动力。
  解决好这个问题是课改得以顺利进行和最终取得成功的保障。靠一时的兴趣、激情或在指令下的被动地、茫无头绪地去“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可能会事倍而功半,甚至会带来躁动下的混乱和迷茫,对课改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语文本身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和灵性的因素,教学中充斥着无数庞杂而繁琐的内容——它接载着太为久远的传统,承担着太多历史与现实的使命。目前,由于许多教师为进行的“任重”的课堂改革所累,想求“近道”,尽管自己在迷惘中,也不愿意探究课改讲理论,反倒很愿意模仿或套用“做法”,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
  如果我们能避开断章取义地效仿“花拳绣腿”这个误区,在思想、理念的更新下换个角度深层次地去看待它,我们才会在开展、落实、变革语文课堂的艰难困苦下循序渐进地找到出路和办法。
  在我看来,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问题,“怎么教”虽然是一种呕心沥血的创造、探究,但它毕竟是取决于教师教学思想下的第二位的问题。
  课改是思想和理念下的“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行为
  我以为,语文课改要想尽如人意,就必须围绕“大纲”这一核心,走面对鲜活的学生用教材教鲜活的知识和技能之路。教师须在思想与理念变革的前提下,用自己富有灵性的探索、创新去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教学活动之前的充分准备是首当其冲的。
  在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一节课的教学进行上,我们应不光只在课时安排、重难点分析、训练形式等方面构思和设计便于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手段,尽管这很重要,我以为这只是“芝麻”。而设计让学生学会推敲与考究的方法,设计让他们学会探讨、延伸、运用知识的过程,预测、构想实现目标时切合学生实际的细节、办法与手段,这应是“西瓜”!因为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落实任务时达到左右逢源、形散而神不散的高超境地。
  其次,在组织开展教学时必须强化自己的目标意识。
  因为,目标是成就一切的起点和归宿,师生所有的行为都是在目标的导向、调控、凝聚、启动、激励、制约下展开的,它也是衡量一切“教”与“学”长短期行为与活动是否有效的杠杆。所以,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太过浅显。既要切合学生实际,又要给自己留下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的空间,使学生能通过群体或个体的努力实现我们的召唤——要让学生跳起来刚好摘到桃子、时时产生不摘到桃子不罢休的欲望。这样,自己才会觉得“教得了”、能“教得好”;学生也才会“愿意学”、“乐于学”。
  最后才是合理而周密地计划课堂活动的展开与推进。
  明确了目标与归属后,再去具细地设计与安排本单元、本篇课文、本节课做什么、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办法(手段、材料)做,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应对。这样设计好后,就便于师生共同奔向一个目标,共同迅速进入角色,少走弯路。
  做一节好课不容易,达到经典更不容易,因为它能多角度地折射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课改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但我们必须清醒:只有立足长远,在正确的思想与理念下呕心沥血地探索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其他文献
在八年级的新课程培训中,一位年近50岁、在武汉市颇有影响的陈老师,为我们示范了一节文言文《选段》。一上课她就娓娓道来,师生互动十分和谐,体现了其深厚的文言文教学功底。要不是遇到一个特殊问题,这堂课在我看来近乎完美。  那是带领学生疏通文意后进行角色体验时,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陈老师问大家:“是什么原因使李将军在受伤的情况下能一跃跳上胡儿的骏马逃离?”学生纷纷举手作答。  “因为李将军力大无比。” 
期刊
视频案例的设计与制作,类似于设计制作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首先,编写剧本,构建基本框架;然后,根据剧本选择课堂教学或活动过程拍摄视频;最后,剪辑加工视频,声像图文编辑合成。因此,脚本设计是视频案例设计与制作的前期工作,拍摄视频、收集整理图文资料是视频案例设计与制作的主要任务,编辑合成是后期制作。需要视频案例设计人员遵循视频案例设计原则,明确视频案例基本内容、基本框架,掌握视频案例制作基本要
期刊
■ 主题确定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是由一次偶然事件引起的。一个星期五,我们班的方萌同学去武汉医院看病,没来上学。我叫吴凡把周末作业带给方萌,可与她同学六年、同住一个社区的吴凡竟不知道她家在哪儿,我觉得非常奇怪。后来,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连住在对门的人都不认识,在所居住的社区里没有多少熟人,更没有多少朋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相互有个照应,确实胜过远亲,可是“钢筋水泥森林
期刊
金秋十月,一年级学生进入识字阶段。孩子们拼读不熟练、认识的汉字太少,尚未形成阅读技能。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读完的课文对他们来说原都是浅显易懂的。一个拼读很慢的学生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了二十多遍才把《北风与小鱼》读顺。向他提问题:“鸟儿为什么躲进了窝?小鱼为什么不怕北风?”他会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再重复学习,全班没有一个人会坐得住,因为了解了内容之后,这篇课文只有识字的价值,而没有认知的价值了
期刊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课时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却相应地减少了,这使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受到打击。有学生问:“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去做习题,做了那么多习题,进步还是不明显呢?”又有学生问:“老师,我上课听懂了,课后作业也基本上能完成,可为什么一遇到一些课外题目,知识点相同,题型稍作变化,就一筹莫展
期刊
今天,教育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了城市和乡村,在新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课程标准中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鼓励想象和幻想,鼓  励自主写作,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从多年中考的作文出题走向来看,已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的表达。所以,
期刊
一座山隔出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天壤之别。君不见山东和山西,不就是一座太行所隔?君不见中国与印度,不就是一座喜马拉雅所为?  自然界有山,人文界也有山;经济界有山,教育界同样有山。不同的是,这人文界的山啊,平常人看不见。  同行间彼此观摩教学,是司空见惯的。传统的观摩是参观式,新课程推进,却催生了参与式。这“参观”与“参与”,虽说只有一字之差,可是观念之间的距离却是相隔万里。“观”和“与”之间有座山,
期刊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三风”,不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才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基础内涵和本质要求。创建遵纪守法、诚信公正、尊师重教、关爱互助、安定有序、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是建设现代学校的具体内容和细化目标。构成事件的诸因素中,人是其中最活泼的成分,关注人就是关注成功,让每一位师
期刊
课外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然而正是这个至关重要的“分战场”却让孩子们节节退败,甚至缴械投降!简单的重复抄写、机械的死记硬背、枯燥的题海苦练、呆板的知识仿效等,过多的作业量、缺少新意的题型、繁琐无味的训练,语文脱离了“人”,没有了温情,失去了力量,成为本质意义
期刊
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就像一台戏的序幕,也像优美乐章的序曲。好的导入,既能引发学生兴趣,也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所以,在美术课堂上如何结合美术的独特学科特点来设计导入是值得每一位美术  教师思索的。在我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了以下几点创设了丰富多样的课堂导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