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郁达夫《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关于文章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家的争论,见仁见智,此处不再赘述。但笔者以为,从落寞知识分子精神归宿的角度去探析,或可为剖析郁达夫的写作意图与精神世界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郁达夫;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8-009-01
0
文章用极富情感的语言来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语言中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达,也通过语言来勾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故都”——对故国家园的一往情深
文章题目为“故都的秋”,这里的故都就是北平。北平是六朝古都,后燕、辽、金、元、明、清都曾在这里定都。有千年都城的历史,就有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作者以“故都的秋”为题而不是“北平的秋”,潜意识中就有对千年以来形成的辉煌历史文化和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题目中用“故都”而非“古都”也蕴含深意。“故”有“老,旧,过去的,原来的”意思。古诗词中,常用“故都”或“故国”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感叹。唐代诗人韩偓的七言律诗《故都》中就有:“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的句子。唐代张祜也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诗句。南唐李煜身陷囹圄,更是发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奈叹息。在这些人眼中,故国就是伤心之地。《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国破家亡的情感虽然没有上述诗人那么强烈,但他的“故都”却带着浓烈的衰败意味。中华民国定都在南京,北平显然已经衰落,已经不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郁达夫却对衰败的北平一往情深。
“落寞”——失意心态的直接表露
作者说“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如果说“清”、“静”还只是郁达夫对北国的秋的客观概括和描述的话,那么“悲凉”就带着他十分浓厚的情感色彩,是自己失意心态的无意流露。郁达夫为什么会觉得北国的秋景是悲凉的呢?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北平是一派颓败的景象。作者选用的很多景物和意向都带有浓厚的衰败色彩。比如:一椽破屋、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灰沉沉的天、凉风、息列索落的秋雨、都市闲人的微叹等等,都给人一种颓唐破败的感觉。看到这样的景色,人的内心自然而然会涌起一种悲凉的感受。二是北平是郁达夫的伤心之地,在北平埋着郁达夫的长子和几位要好的朋友。《北平的四季》中说“隐隐地对北平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郁达夫深爱着这座千年古都,他真心喜欢北平的秋景,喜欢它的“清”,喜欢它的“静”,却也感受着内心的那份丧子失友的伤痛,独自体会着只有他才能够体会得到的“悲凉”。
文中还说“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前文的“悲凉”只是作者心境的无意流露,那么这一句中的“落寞”就是作者心态的直接表达,落寞有落魄、孤独、寂寞的意思。为什么这些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景物却被作者打上“落寞”的色彩?
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开始跟随兄长留学日本,饱尝人间冷暖,深刻体会到国破家亡的屈辱。回国后,作为有志知识分子,他以民族危亡为己任,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奋笔疾呼,宣传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但1934年的中国国事日下,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一度时期曾经消极避世,寄情山水,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的内心是落寞的。
“一椽破屋”——辉煌历史的隐约背影
文中有几处特别应该引起读者注意的景物或者意象。如:“就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听得见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皇城”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般指帝王家的宫殿。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北平城内到处可见的富丽堂皇的带有皇家色彩的建筑。
文章中还写到了一个重要的形象,那就是“都市闲人”,他们“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语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段对话,在悠闲中透露出一种莫名的感伤和寂寞。在北平这种古老的城市里,一些人借着一块地界、一层关系、一种继承、一种区位……便可不劳而获,活得滋润、萧洒,一辈子无忧无虑,便成了都市闲人。这些人在民国时期有着落魄的当下,但也曾有着风光的过往。郁达夫其实就借住在这样的一群人中间。通过写这些人,他要表达的是对故都北平曾经有过的辉煌的无限向往和留念。但当时来说,辉煌已经不再,郁达夫的“一椽破屋”,就只是那段辉煌历史的隐约背影。
他向往故都的辉煌历史,更希望祖国的强大。“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这是郁达夫在《沉沦》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的呐喊,这也是他的心声。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也借《故都的秋》表达他对祖国强大的深深的期盼,他真真向往的是一个强大的祖国的都城的秋景。所以文章结尾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我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以一个宗教徒般的虔诚,热爱着故都,热爱着这个国家,向往着这个国家曾经的辉煌,期待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强大。满怀壮志雄心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国内的一盘散沙,他的内心满是悲凉和落寞,在颠沛流离中,故都就成为他无限向往的精神归宿。
关键词:郁达夫;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8-009-01
0
文章用极富情感的语言来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语言中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达,也通过语言来勾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故都”——对故国家园的一往情深
文章题目为“故都的秋”,这里的故都就是北平。北平是六朝古都,后燕、辽、金、元、明、清都曾在这里定都。有千年都城的历史,就有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作者以“故都的秋”为题而不是“北平的秋”,潜意识中就有对千年以来形成的辉煌历史文化和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题目中用“故都”而非“古都”也蕴含深意。“故”有“老,旧,过去的,原来的”意思。古诗词中,常用“故都”或“故国”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感叹。唐代诗人韩偓的七言律诗《故都》中就有:“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的句子。唐代张祜也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诗句。南唐李煜身陷囹圄,更是发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奈叹息。在这些人眼中,故国就是伤心之地。《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国破家亡的情感虽然没有上述诗人那么强烈,但他的“故都”却带着浓烈的衰败意味。中华民国定都在南京,北平显然已经衰落,已经不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郁达夫却对衰败的北平一往情深。
“落寞”——失意心态的直接表露
作者说“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如果说“清”、“静”还只是郁达夫对北国的秋的客观概括和描述的话,那么“悲凉”就带着他十分浓厚的情感色彩,是自己失意心态的无意流露。郁达夫为什么会觉得北国的秋景是悲凉的呢?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北平是一派颓败的景象。作者选用的很多景物和意向都带有浓厚的衰败色彩。比如:一椽破屋、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灰沉沉的天、凉风、息列索落的秋雨、都市闲人的微叹等等,都给人一种颓唐破败的感觉。看到这样的景色,人的内心自然而然会涌起一种悲凉的感受。二是北平是郁达夫的伤心之地,在北平埋着郁达夫的长子和几位要好的朋友。《北平的四季》中说“隐隐地对北平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郁达夫深爱着这座千年古都,他真心喜欢北平的秋景,喜欢它的“清”,喜欢它的“静”,却也感受着内心的那份丧子失友的伤痛,独自体会着只有他才能够体会得到的“悲凉”。
文中还说“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前文的“悲凉”只是作者心境的无意流露,那么这一句中的“落寞”就是作者心态的直接表达,落寞有落魄、孤独、寂寞的意思。为什么这些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景物却被作者打上“落寞”的色彩?
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开始跟随兄长留学日本,饱尝人间冷暖,深刻体会到国破家亡的屈辱。回国后,作为有志知识分子,他以民族危亡为己任,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奋笔疾呼,宣传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但1934年的中国国事日下,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一度时期曾经消极避世,寄情山水,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的内心是落寞的。
“一椽破屋”——辉煌历史的隐约背影
文中有几处特别应该引起读者注意的景物或者意象。如:“就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听得见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皇城”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般指帝王家的宫殿。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北平城内到处可见的富丽堂皇的带有皇家色彩的建筑。
文章中还写到了一个重要的形象,那就是“都市闲人”,他们“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语调,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段对话,在悠闲中透露出一种莫名的感伤和寂寞。在北平这种古老的城市里,一些人借着一块地界、一层关系、一种继承、一种区位……便可不劳而获,活得滋润、萧洒,一辈子无忧无虑,便成了都市闲人。这些人在民国时期有着落魄的当下,但也曾有着风光的过往。郁达夫其实就借住在这样的一群人中间。通过写这些人,他要表达的是对故都北平曾经有过的辉煌的无限向往和留念。但当时来说,辉煌已经不再,郁达夫的“一椽破屋”,就只是那段辉煌历史的隐约背影。
他向往故都的辉煌历史,更希望祖国的强大。“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这是郁达夫在《沉沦》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的呐喊,这也是他的心声。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也借《故都的秋》表达他对祖国强大的深深的期盼,他真真向往的是一个强大的祖国的都城的秋景。所以文章结尾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我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以一个宗教徒般的虔诚,热爱着故都,热爱着这个国家,向往着这个国家曾经的辉煌,期待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强大。满怀壮志雄心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国内的一盘散沙,他的内心满是悲凉和落寞,在颠沛流离中,故都就成为他无限向往的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