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校扩招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n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意识的清晰流露,它集中体现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达到的目的之中。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朦胧的。
  高校扩招后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不仅只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发展,而应考虑他们今后健康工作40年、快乐生活一生。因此,研究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探讨体育教学一些规律性东西,从而对促进我们体育教学有一定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重庆交通大学04、05、06级三个年级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学校专业限制,男、女生比例为4:1。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采用不记名发放问卷共300份,每个年级100份。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回收率100%。2.数理统计法,所有原始数据均经过逻辑归类统计处理。3.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分析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现状分析。1.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充分认识。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充分认识,尤其是对健康的身体与肩负的重任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未来的使命,对自身的体格、体能等方面的要求有了较高的认识,认同率达到88.6%。这和我国多年以来推行“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改革密不可分,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健康工作40年、快乐生活一生这一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2.塑造健美身材和培养社交能力已融入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之中。从表1第4、5类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较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与健美、体育锻炼与键心等紧密结合并联系起来,塑造健美的身材、健康的心理,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爱美心理。同时追求体育活动中身心的紧张、刺激和同学间交往的平等、自由、无拘无束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3.社会的发展和激烈的竞争需要心理压力的释放。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校园已经融入整个社会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深造、评优评先等诸多方面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从表1第6、7、8类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把体育活动用来缓解心理压力、抒发情感,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己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4.体育价值观理解的偏差。一部分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将短期目的确定为终端目标,如果一但实现,他们锻炼的热情和欲望也将随之消失,这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具有消极性和盲目性的一面。
  (二)对学校现有体育条件能否满足学生成材需要的分析。1.对体育实践课教学普遍认同。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实践课教学普遍表示满意,一年级的基础教学课能对学生身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是对中学阶段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二年级所开设的专项选修课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体质、发展能力,更主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更深入的学到一己之长,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2.体育理论教学是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形成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表2第3类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非常迫切,对我们现阶段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不满意度达到65.3%,这是对现阶段体育教育的一个冲击。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能完成几个动作,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论上对所学技术有一个延伸和提升,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应引起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的注意和重视;3.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竞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仅能增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精神,而且能满足课余文化和社交等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能满足学生对个人情感的最大抒发。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习压力无法参加体育活动,到了大学校园被这种气氛所激发,从而产生了兴趣和热情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中;4.提高和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高等教育改革已在各高校深入展开,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直未能受到足够重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课程设置的原因,高年级未开设体育课,在场地、器材的使用上和活动组织的开展,都无法满足高年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这也是造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想不牢固的一个原因。所以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适应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结论与建议
  (一)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体育价值观是大学生实施体育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生能否形成和贯彻“终身体育”的关键。但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在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终身体育,促进体育社会化、终身化,特别是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上尚存在不足和滞后,需要给予正确指导和大力宣传,通过体育课程、讲座、群体竞赛、大众传媒、家庭等综合因数,在校园乃至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使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终身体育理念为大学生所认识、理解和接受。
  (二)积极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学校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的摇篮,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方面,应根据现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提到应有的位置上来,积极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培养手段,最大限度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业务能力,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激发自我锻炼的意识。同时体育教师也应加强体育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对体育需求,不断改进体育理论、技术、技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我国作为全球面积第三大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气候的差异性相当显著,一年中的光照、风力、湿度、云量、大气环流等都具有及其复杂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我国的气候中光照和热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热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还有光照随着纬度的增加和水分的减少而增加,最为明显的是,我国的气候中热量与光照在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也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丰富性。  对于气候的不同因素来说,呈现出热量与光照的反比
期刊
当今社会,幼儿在家庭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爷爷、奶奶心目中的小太阳。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对长辈存在着很强的依恋心里和依赖心里。具体表现为幼儿愿意和依恋对象父母或爷爷奶奶亲近,和他们在一起时,幼儿有愉快情绪,有安全感,有自信心,能和别人正常交往,离开他们时则表现出悲伤情绪,有受挫感、焦虑感、不安全感,人际交往异常。他们见到母亲会手舞足蹈、快乐无比,离开母亲则会大哭大闹,情绪低落。  
期刊
大学生的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易趋固执,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坚持性。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一种宽松与自由的环境。在具体交往中则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交往技巧。  一、交往和大学生交往的特点  交往是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人际联系和接触,交往的目的在于传达思想、交流感情。交往对大学生充满了诱惑,他们渴望了解他人,了解社会,同时也希望被
期刊
一、隐性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作用的潜隐性。隐性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它与显性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过程的隐蔽性。这种潜隐性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其一,教育者传递信息方式上的隐蔽性。教育者并非滔滔不绝地灌输大道理,也并非引经据典地直率劝导、而是有意识地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活动行动过程中, 以含而不露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自然融于教育者创设的
期刊
精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满足大学生创新人才发展的需求,还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可凝聚成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非正式教育活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传达非预期的某种经验,根据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校在实施文化建设时有单一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显得盲目,缺乏针对性,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
期刊
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显得尤为重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 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人类逐渐由”敬畏自然”的态度变为”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这样做虽
期刊
一、马克思主义 的“社会批判理论”  哲学既应有超然于尘世的冷静,又要有立足于生活的真实。持批判的目光,指出现实的弊端。会刺痛时下一些日渐麻木、沉溺于物质追求与感官享乐的神经,使人们不致在吵吵嚷嚷的日常生活中迷失方向,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安顿,为促进社会发展,帮助人们去实现公正、合理、人道的社会,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出贡献。而社会批判理论就是这样的哲学。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
期刊
一、社会背景  在艺术史上,把古希腊罗马之后到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称为中世纪。在时间跨度上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15世纪的欧洲历史,对于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不同,时间划分也不相同。一般认为,欧洲中世纪在社会制度上属于封建社会,而在中国,封建社会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了。欧洲中世纪存在着世俗和教会两种等级制度,国王把大部分土地封给大封建主,如公爵、伯爵、侯爵,后者把部分
期刊
近年来,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校企合作在凸显优势的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因此,我们须辩证看待校企合作,对由此产生的不利于学生管理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  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形式   校企合作教育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目的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
期刊
有不少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