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怀化侗苗民族为怀化的“土著”民族,“干栏式”建筑是怀化传统建筑的母体。宋明时期是怀化官式建筑的发展时期,它的重要标志是怀化建制的形成。清代至民国是怀化官式建筑的鼎盛期。怀化传统村落的价值奠定了怀化传统建筑群在我国南方建筑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怀化传统建筑;特征;价值
Characteristics of Huaihu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Chu Xue-wen
(Huaihua Historical Relic Department Huaihua Hunan 418000)
【Abstract】Huaihua minorities are the “indigenous”peoples in Huaihua,“the two-story dwelling”Architecture is the mother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Huaihua.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re the developing period of the official building of Huaihua,its important sympol is the formi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in Huaihua From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herday of the official buiding of Huaihua..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f Huaihua has established the status in our country's southern architecture system.
【Key words】Huaihu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characteristics;value
怀化市位于湖南的西部,云贵高原东麓,下辖13个县(市、区),面积2756272公顷,人口492万,其中有侗、苗、瑶、土家等2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189、2万,约占总人口的40%。从南方的地理板块看怀化,它是西进云贵川,东毗中南、华南的一个重要连接带。怀化市现保存物质文化遗产100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处。上述文物保护单位中传统建筑的比例占90%。怀化传统建筑数量多、体量大、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1. 背景概述
怀化市传统建筑的发展无不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怀北地区发展的比较快,建制早,主要指沅水中游地区,即黔城至辰溪、溆浦、沅陵一带。《黔阳县志》云:“黔城古龙标地,秦时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陵郡,始建镡成。东晋为舞阳县 , 梁置龙檦县,唐贞观八年(634)改为龙标县,宋元丰三年(1080)置黔阳县。”1997年的《沅陵县志》载:“沅陵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 沅陵历史上为黔中郡郡址所在地,以后其建制多次更迭,发展成为了怀化北部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重镇。然而怀南地区的靖州、通道、会同、洪江区的建制则较晚,这是因为宋初以前这一地区朝廷在此尚没设立政权,宋初也只是封建朝廷的羁縻州。《宋史•诚徽州传》记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又据《靖州直隶州志》载:“诚州,羁縻州,宋初杨氏掌管,辖会同、通道、天柱、锦屏、黎平、绥宁、城步、新宁、武冈、三江等广大地区。”这里的诚州是指现在的靖州。实际上最早建立诚州是宋太祖建隆元年(960)。[5]宋初封建统治采取侗人治侗来建立羁縻州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封建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各都督府推荐当地土著首领担任刺史或知州(土官)来管理这一地区,朝廷只要求奉正朔,贡方物,以示归附。[2]而诚州改为靖州则是在北宋崇宁2年(1103)杨晟臻纳贡归附,遂以安靖之意,改诚州为靖州之名始此。说明诚州地区已正式纳入封建朝廷的管理建制[5]。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怀化南北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北早南晚,这是缘于怀化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块多事之地。当时在唐末五代时期怀化境内存四大“蛮酋”,即潘金盛、杨承磊、昌师益、杨再思。他们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义结金兰,互相支援,势力占据了现在的洪江市、洪江区、中方、芷江、会同、靖州、通道、天柱、锦屏、黎平等县。[2]史书上称怀化为“蛮夷”之地,又曰“南蛮羁縻”之地,其主要原因除是少数民族长期“自治”的地方之外,再有就是这里山高险峻,路途艰难,战乱不断。从春秋战国起这一带就是烽火连天的地方,特别是唐宋以后少数民族反封建朝廷的“征蛮” 、“灭蛮” 、“灭侗”的战争更是风起云涌,历经了“两千年历史八百战”[3]。
怀化的侗苗等少数民族就是怀化的“土著”民族,其侗族来源于“越地”,他们敬奉“萨神”应该是在母系社会早期就来到了湘桂黔三省交界地区,而苗族则是在3000~4000年前从“荆楚之地”迁徙到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1]这种民族格局的形成包括历史上的瑶族、土家等民族的融合杂居,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的思想宗教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渗透融合和发展,形成了怀化的本土文化,“干栏式”建筑是怀化传统建筑的母体;二是汉文化在宋明以后逐渐对怀化各民族的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物质形态进行冲击,传统建筑产生了重要变化和影响;三是作为历史载体的传统建筑必然印记着怀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
2. 资源解析
怀化传统建筑资源丰富,有古村落、祀庙、祠堂、会馆、书院等建筑,尤其以少数民族建筑风雨桥、鼓楼、凉亭、寨门、民居居多。本文仅择其国保省保单位加以论述。
2.1 资源分类。怀化市尚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其中8处为传统建筑,它们是向警予故居、龙兴寺、芋头侗寨建筑群、马田鼓楼、洪江古建筑群、高椅村古建筑群、通道坪坦风桥群、芷江洽降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中21处为传统建筑,它们是张学良囚禁地凤凰寺、龙吟塔、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湘西剿匪纪念堂、滕代远故旧、黄溪村古建筑群、荆坪村古建筑群、孝义坊、黔城南正衡、芙蓉楼、粟裕故居、飞山庙、阳烂古楼、白衣观、陈团寨门、恭城书院、横岭鼓楼、兵书阁及文星桥、芷江文庙、天后宫石坊、普济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21处为传统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其中89处为传统建筑。2007年至2008年当地文物部门对怀化的文物资源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核查,新发现具有重大价值的传统村落有辰溪县的五保田村清代建筑群、龚家湾村明清建筑群、船溪驿明清建筑群,洪江市湾溪村明清建筑群、鼓楼坪村明清建筑群、烟上村明清建筑群,中方县江坪村建筑群,麻阳县的豪侠坪明清建筑群、拖冲乡黄坳村明清建筑群,溆浦县阳雀坡清代建筑群,鹤城区尽远村明清建筑群、黄金坳村明清建筑群等。(储学文,2008年《怀化民居调查资料汇编》)怀化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地方特色浓郁,按传统建筑的性质及用途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少数民族公共建筑;二是纪念建筑;三是宗教祭祀建筑;四是民居建筑。
少数民族建筑包括风雨桥、鼓楼、寨门、凉亭等公共建筑。
宗教祭祀建筑主要指庙宇、会馆、家祠等建筑。
纪念建筑为怀化名人故居、名事旧址建筑。
民居建筑分为少数民族民居,汉文化民居,少数民族与汉文化建筑相互交融的民居。
2.2 资源特点。怀化的传统建筑属于南方建筑体系。《庄子•盗跖篇》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篇》亦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巢氏。”这充分说明了南方民居源于“筑木为巢”及“北人穴居,南人巢居”的说法是确凿无疑的。“筑木为巢”是我国高台式建筑的雏形,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干栏式”建筑的最早形式。著名学者林河曾说:“甲骨文的'南字',画的就是一幢'干栏式建筑'的形,表示有'干栏式建筑'的地方就是南方。”战国诗人屈原曾经流放怀化时描写了一首南方建筑的优美诗篇:“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诗中的“槛”就是“干栏式”建筑。
从怀化古文化遗址的考古成果上亦能说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和发展,一是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高庙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有梯绕云缠的高层木建筑图案;二是4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斗篷坡遗址出土的30多栋“干栏式”建筑基址的出土,佐证了怀化先民居住的就是“干栏式”建筑。
苗侗建筑的主要特点。它以构木为楼,人居其上,畜养其下为主要特征,结体为穿斗式。建筑形式有两厢式、高脚式、天井式、三角式、篱筋式、夯土式、连排式等,多选址建在平坝、山麓、山脊、山谷中。[1]风雨桥、鼓楼等公共建筑多为抬梁穿斗混合式,这类建筑多建在村口和主要路街中心。特别是横岭鼓楼与坪坦回龙桥的建筑形式,打破了侗族建筑的一般形式,采用了流线形造型,使整个建筑显得静中有动,神采飞扬,这在湘桂黔少数民族建筑中是罕见的。这类建筑通常装饰动植物、卷草等图案,壁画配以民间故事。怀化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的典型代表为芋头侗寨古建筑群。芋头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历经明清多次维修扩建,形成7个自然聚落群。现存吊脚楼民居78栋,鼓楼4座,风雨桥3座,寨门1座,古井2口,萨岁祭坛2个,古驿道1.6公里。(储学文,2006年《怀化市文物志》)汉族与民族建筑相互交融的建筑特点。它以高椅民居群、官舟民居群、黄溪民居群、豪侠坪等民居群为代表。这类传统村落的建造大都遵循“背有依托,面临水脉”的法则。村落中的建筑大都采取“太极八卦”布局。院落与院落之间用马头砖墙围护形成村落巷道,院内的木建筑多为三开间两进深穿斗结构的两层楼房,石质院门内建一石板地面的天井。木建筑的形式来源于“干栏式”建筑,其封火墙的外形特点来源于“徽派建筑”。高椅明清村落是一个侗民族居住的村落,现保存从明洪武13年(1380)至清光绪7年(1881)的建筑104栋。村落按梅花状布局,均为两斗或三斗马头墙围护的窨子屋。院内的木建筑的基本形式与上述一致。高椅人是侗民族,说侗话,穿侗族服饰,但不住干栏式建筑,而是大气磅礴的窨子屋,它广泛地吸取了我国汉文化传统建筑的构建形式。同时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反映在鼓楼、寨门等建筑中。比如通道侗寨鼓楼的抬梁式结构,横岭鼓楼中采用的传统斗拱,其营造形式的标本就来源于本地区的汉族建筑[4]。
汉文化建筑特点。这类建筑主要分布在洪江、沅陵、黔城、芷江、靖州等古城。一是城镇宗教祭祀建筑。如玉皇阁、城皇庙、文庙、武庙以及会馆、家祠等建筑。这类建筑具有官式建筑特色,大都中轴线布局,规模宏大,建筑形式采用重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斗式构架,木柱粗大并垫以圆或方形石楚,梁柱和门窗雕花,地面夯筑三合土或青砖、石板漫铺。其代表建筑为沅陵的龙兴寺,它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依山傍水,从虎溪山脚往山上依次建有山门、过殿、天王殿、韦驮殿、东西厢房、大雄宝殿、观音阁、旃檀阁、弥陀阁。它殿阁轩榭,布局工整,壮观雄浑。大雄宝殿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重檐歇山,砖木结构,楠木构筑,梭柱撑架。在保护范围内还有虎溪书院、黔王宫、火神庙等明清建筑。使整个龙兴寺形成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建筑景观。二是城镇传统民居建筑。这类建筑的典型代表首推洪江明清建筑群,至今保留传统建筑380余栋,它以窨子屋的形式存世,建筑高大,阴凉聚气,由护墙、门枋、天井、楼层、楼梯、晒楼组成,其民居院内木构架房屋按“井”字排列,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木结构。一般为两进三层,屋顶建有风格独特的晒楼。四周修砌高大的封火砖墙。一般屋内一楼置商铺和住人,二楼作货房。它屋连屋,巷连巷,依山傍水而立,并向老鸦坡山麓层层扩展延伸,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建筑格局。洪江古建筑群窨子屋的建筑形式不仅仅反映在民居、青楼、商行、烟馆、货栈中,也体现在会馆、家祠、庙宇、宫殿等建筑中。其次是街面民居,其代表建筑是黔城南正街,街道狭长,街面青石板铺地,两边为穿斗式结构小青瓦屋面的两层木板房,临街开门并置商铺,其后为住房、橱房等。这类建筑在靖州、芷江等县城还保存一部分[4]。
2.3 建筑分期。怀化传统建筑的主要遗存以明清建筑为主,占据了整个传统建筑资源的90%以上,唐宋以前的建筑保留的不多,主要在沅陵、黔城、芷江保存了一些。怀化传统建筑的分期大致由两个时序构成:一是4000年前至民国干栏式民居建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由简单至多层楼阁式的发展,然后由山地扩展到城镇。二是宋明至民国官式建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就是怀化建制的形成在和发展。实际上怀化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时期就是明代,这一时期大部分的县区的传统建筑的规模和格局已经形成并走向成熟,比如城墙、城池、衙门、文庙、武庙、街道、钟鼓楼、民居等建筑[4]。
3. 资源价值
怀化传统建筑资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道路,尽管从宋明以后,随着怀化传统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官式建筑的孕运而生。增强了怀化传统建筑的类别和内涵。但是,怀化的传统建筑脱离不了“干栏式”建筑的这个大体系。“干栏式”建筑已经成为怀化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建筑或称为乡土建筑。这是因为怀化的侗、苗、土家、瑶族等少数民族就是怀化的土著民族。怀化保存的侗寨苗村在我国少数民族建筑中具有标本式的作用。完整的村落都有缜密的社会体系结构;有自耕自足的能力;有加工生产工具和制造生活用具的能力;有它的语言、文化功能和婚丧、宗教体系。无疑一座侗苗村落就是一座传统建筑的实物博物馆,或一座生态博物馆。
“干栏式”建筑根植于怀化乡村,从宋明以后随着封建州县的建立,也走进了封建城市。怀化的传统城市中都建有“干栏式”民居群,基本上都是沿河而立的“吊脚楼” 。这充分说明怀化本土建筑与封建官式建筑的互存关系。这种建筑景观的定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怀化传统建筑发展的必然走向。
官式建筑有它自己的建筑规范和营造手法,怀化的官式建筑龙兴寺建筑的时间早,体量大,其正殿楠木构筑、梭柱撑架,在我国南方地区是罕见的。其整个建筑群的形式及营造手法来源于皇家建筑,为我国南方地区传统建筑的典范。官式建筑对怀化民族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干栏式”建筑的结体为穿斗式,从怀化明清时期的一些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中就采用了官式建筑中抬梁式结构的营造手法。同时,这种营造手法在这一时期对城市民居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民居中也开始运用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抬梁雕花并饰以斗拱,如现存的黔城王家大屋,靖州城南的土桥民居群等。抬梁穿斗式结构使建筑显得高大质朴并增加了建筑美感。
明代是怀化官式建筑的发展时期,也是新的民居建筑的形成期。怀化民居多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碰撞,碰撞的结果是怀化民居封火墙窨子屋的出现。这种建筑形式主要是受到了临近地区的影响,表现出的建筑风格却来源于“徽派”建筑。
窨子屋是外来建筑与民族建筑的结晶,它冬暖夏凉,藏风纳气,居住舒适,适用于怀化的潮湿气候,以致成为怀化明清时期城乡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和建筑文化现象,并延续到了民国。这种建筑文化现象的延续不是偶然的,它是受湖湘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风格与形式的影响下产在的;也是沅水流域出洞庭下长江的结果。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和各地客商对怀化建筑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实应该指出的是怀化的传统建筑对西南云贵等地的建筑形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存在建筑形式与工艺西移的问题。
清代为怀化传统建筑发展的鼎盛期。它集中反映了怀化传统建筑走向了成熟。其标志是怀化的会馆、祠堂、庙宇建筑增多,如芷江的天后宫、靖州的林氏先祠、洪江的太平宫等等。这一时期的建筑手法更加细腻,不仅讲究建筑的整体布局,而且注重建筑的审美功能,讲究窗、门、梁枋雕花,讲究门枋的塑造,并高度重视民间建筑艺人的手艺。
怀化传统建筑资源在湖湘大地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在周边省(区)也有一定的位置,主要原因是它的建筑形式代表了明清时期南方的建筑模式,并融合了怀化建筑的地方特色。有幸的是其建筑通过二十世纪中叶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活动,部分建筑还能完好保存下来更显弥足珍贵。特别是怀化保存下来的一批完整的明清传统村落,提升了怀化传统建筑资源的价值量。这种价值量表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二是历史环境和建筑本体具有完整性;三是百姓生活具有历史连续性;四是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性。由此奠定了怀化传统建筑群在我国南方建筑体系中的优势。
综上所述,文物建筑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要充分挖掘和保护怀化传统建筑资源,就是要充分发挥文物的品牌价值。这种品牌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锻造传统村落的品牌,展示怀化明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二是锻造名人故居名事旧址品牌,展示怀化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三是锻造民族文物建筑品牌,展示怀化的本土文化。保护与展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才能充分凸显怀化传统建筑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 陆中午、吴炳升. 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
[2] 杨非然. 五代乱世诚州为何不乱. 怀化社会科学. 2007.(5)
[3] 阳国盛. 怀化两千年刀光剑影. 怀化社会科学. 2007.(1)
[4] 储学文. 怀化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内部资料. 2006.
[5] 向宏深.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族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文章编号]1006-7619(2008)06-29-357
[作者简介]储学文(1960- ),男,苗族,湖南靖州人,怀化市文物处,博物馆馆员,业务科科长。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地下文物考古发掘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在国家省级专业刊物发表近二十篇论文。
【关键词】怀化传统建筑;特征;价值
Characteristics of Huaihu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Chu Xue-wen
(Huaihua Historical Relic Department Huaihua Hunan 418000)
【Abstract】Huaihua minorities are the “indigenous”peoples in Huaihua,“the two-story dwelling”Architecture is the mother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Huaihua.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re the developing period of the official building of Huaihua,its important sympol is the formi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in Huaihua From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herday of the official buiding of Huaihua..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f Huaihua has established the status in our country's southern architecture system.
【Key words】Huaihu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characteristics;value
怀化市位于湖南的西部,云贵高原东麓,下辖13个县(市、区),面积2756272公顷,人口492万,其中有侗、苗、瑶、土家等2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189、2万,约占总人口的40%。从南方的地理板块看怀化,它是西进云贵川,东毗中南、华南的一个重要连接带。怀化市现保存物质文化遗产100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处。上述文物保护单位中传统建筑的比例占90%。怀化传统建筑数量多、体量大、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1. 背景概述
怀化市传统建筑的发展无不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怀北地区发展的比较快,建制早,主要指沅水中游地区,即黔城至辰溪、溆浦、沅陵一带。《黔阳县志》云:“黔城古龙标地,秦时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陵郡,始建镡成。东晋为舞阳县 , 梁置龙檦县,唐贞观八年(634)改为龙标县,宋元丰三年(1080)置黔阳县。”1997年的《沅陵县志》载:“沅陵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 沅陵历史上为黔中郡郡址所在地,以后其建制多次更迭,发展成为了怀化北部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重镇。然而怀南地区的靖州、通道、会同、洪江区的建制则较晚,这是因为宋初以前这一地区朝廷在此尚没设立政权,宋初也只是封建朝廷的羁縻州。《宋史•诚徽州传》记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又据《靖州直隶州志》载:“诚州,羁縻州,宋初杨氏掌管,辖会同、通道、天柱、锦屏、黎平、绥宁、城步、新宁、武冈、三江等广大地区。”这里的诚州是指现在的靖州。实际上最早建立诚州是宋太祖建隆元年(960)。[5]宋初封建统治采取侗人治侗来建立羁縻州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封建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各都督府推荐当地土著首领担任刺史或知州(土官)来管理这一地区,朝廷只要求奉正朔,贡方物,以示归附。[2]而诚州改为靖州则是在北宋崇宁2年(1103)杨晟臻纳贡归附,遂以安靖之意,改诚州为靖州之名始此。说明诚州地区已正式纳入封建朝廷的管理建制[5]。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怀化南北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北早南晚,这是缘于怀化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块多事之地。当时在唐末五代时期怀化境内存四大“蛮酋”,即潘金盛、杨承磊、昌师益、杨再思。他们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义结金兰,互相支援,势力占据了现在的洪江市、洪江区、中方、芷江、会同、靖州、通道、天柱、锦屏、黎平等县。[2]史书上称怀化为“蛮夷”之地,又曰“南蛮羁縻”之地,其主要原因除是少数民族长期“自治”的地方之外,再有就是这里山高险峻,路途艰难,战乱不断。从春秋战国起这一带就是烽火连天的地方,特别是唐宋以后少数民族反封建朝廷的“征蛮” 、“灭蛮” 、“灭侗”的战争更是风起云涌,历经了“两千年历史八百战”[3]。
怀化的侗苗等少数民族就是怀化的“土著”民族,其侗族来源于“越地”,他们敬奉“萨神”应该是在母系社会早期就来到了湘桂黔三省交界地区,而苗族则是在3000~4000年前从“荆楚之地”迁徙到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1]这种民族格局的形成包括历史上的瑶族、土家等民族的融合杂居,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的思想宗教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渗透融合和发展,形成了怀化的本土文化,“干栏式”建筑是怀化传统建筑的母体;二是汉文化在宋明以后逐渐对怀化各民族的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物质形态进行冲击,传统建筑产生了重要变化和影响;三是作为历史载体的传统建筑必然印记着怀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
2. 资源解析
怀化传统建筑资源丰富,有古村落、祀庙、祠堂、会馆、书院等建筑,尤其以少数民族建筑风雨桥、鼓楼、凉亭、寨门、民居居多。本文仅择其国保省保单位加以论述。
2.1 资源分类。怀化市尚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其中8处为传统建筑,它们是向警予故居、龙兴寺、芋头侗寨建筑群、马田鼓楼、洪江古建筑群、高椅村古建筑群、通道坪坦风桥群、芷江洽降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中21处为传统建筑,它们是张学良囚禁地凤凰寺、龙吟塔、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湘西剿匪纪念堂、滕代远故旧、黄溪村古建筑群、荆坪村古建筑群、孝义坊、黔城南正衡、芙蓉楼、粟裕故居、飞山庙、阳烂古楼、白衣观、陈团寨门、恭城书院、横岭鼓楼、兵书阁及文星桥、芷江文庙、天后宫石坊、普济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21处为传统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其中89处为传统建筑。2007年至2008年当地文物部门对怀化的文物资源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核查,新发现具有重大价值的传统村落有辰溪县的五保田村清代建筑群、龚家湾村明清建筑群、船溪驿明清建筑群,洪江市湾溪村明清建筑群、鼓楼坪村明清建筑群、烟上村明清建筑群,中方县江坪村建筑群,麻阳县的豪侠坪明清建筑群、拖冲乡黄坳村明清建筑群,溆浦县阳雀坡清代建筑群,鹤城区尽远村明清建筑群、黄金坳村明清建筑群等。(储学文,2008年《怀化民居调查资料汇编》)怀化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地方特色浓郁,按传统建筑的性质及用途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少数民族公共建筑;二是纪念建筑;三是宗教祭祀建筑;四是民居建筑。
少数民族建筑包括风雨桥、鼓楼、寨门、凉亭等公共建筑。
宗教祭祀建筑主要指庙宇、会馆、家祠等建筑。
纪念建筑为怀化名人故居、名事旧址建筑。
民居建筑分为少数民族民居,汉文化民居,少数民族与汉文化建筑相互交融的民居。
2.2 资源特点。怀化的传统建筑属于南方建筑体系。《庄子•盗跖篇》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篇》亦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巢氏。”这充分说明了南方民居源于“筑木为巢”及“北人穴居,南人巢居”的说法是确凿无疑的。“筑木为巢”是我国高台式建筑的雏形,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干栏式”建筑的最早形式。著名学者林河曾说:“甲骨文的'南字',画的就是一幢'干栏式建筑'的形,表示有'干栏式建筑'的地方就是南方。”战国诗人屈原曾经流放怀化时描写了一首南方建筑的优美诗篇:“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诗中的“槛”就是“干栏式”建筑。
从怀化古文化遗址的考古成果上亦能说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和发展,一是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高庙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有梯绕云缠的高层木建筑图案;二是4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斗篷坡遗址出土的30多栋“干栏式”建筑基址的出土,佐证了怀化先民居住的就是“干栏式”建筑。
苗侗建筑的主要特点。它以构木为楼,人居其上,畜养其下为主要特征,结体为穿斗式。建筑形式有两厢式、高脚式、天井式、三角式、篱筋式、夯土式、连排式等,多选址建在平坝、山麓、山脊、山谷中。[1]风雨桥、鼓楼等公共建筑多为抬梁穿斗混合式,这类建筑多建在村口和主要路街中心。特别是横岭鼓楼与坪坦回龙桥的建筑形式,打破了侗族建筑的一般形式,采用了流线形造型,使整个建筑显得静中有动,神采飞扬,这在湘桂黔少数民族建筑中是罕见的。这类建筑通常装饰动植物、卷草等图案,壁画配以民间故事。怀化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的典型代表为芋头侗寨古建筑群。芋头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历经明清多次维修扩建,形成7个自然聚落群。现存吊脚楼民居78栋,鼓楼4座,风雨桥3座,寨门1座,古井2口,萨岁祭坛2个,古驿道1.6公里。(储学文,2006年《怀化市文物志》)汉族与民族建筑相互交融的建筑特点。它以高椅民居群、官舟民居群、黄溪民居群、豪侠坪等民居群为代表。这类传统村落的建造大都遵循“背有依托,面临水脉”的法则。村落中的建筑大都采取“太极八卦”布局。院落与院落之间用马头砖墙围护形成村落巷道,院内的木建筑多为三开间两进深穿斗结构的两层楼房,石质院门内建一石板地面的天井。木建筑的形式来源于“干栏式”建筑,其封火墙的外形特点来源于“徽派建筑”。高椅明清村落是一个侗民族居住的村落,现保存从明洪武13年(1380)至清光绪7年(1881)的建筑104栋。村落按梅花状布局,均为两斗或三斗马头墙围护的窨子屋。院内的木建筑的基本形式与上述一致。高椅人是侗民族,说侗话,穿侗族服饰,但不住干栏式建筑,而是大气磅礴的窨子屋,它广泛地吸取了我国汉文化传统建筑的构建形式。同时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反映在鼓楼、寨门等建筑中。比如通道侗寨鼓楼的抬梁式结构,横岭鼓楼中采用的传统斗拱,其营造形式的标本就来源于本地区的汉族建筑[4]。
汉文化建筑特点。这类建筑主要分布在洪江、沅陵、黔城、芷江、靖州等古城。一是城镇宗教祭祀建筑。如玉皇阁、城皇庙、文庙、武庙以及会馆、家祠等建筑。这类建筑具有官式建筑特色,大都中轴线布局,规模宏大,建筑形式采用重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斗式构架,木柱粗大并垫以圆或方形石楚,梁柱和门窗雕花,地面夯筑三合土或青砖、石板漫铺。其代表建筑为沅陵的龙兴寺,它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依山傍水,从虎溪山脚往山上依次建有山门、过殿、天王殿、韦驮殿、东西厢房、大雄宝殿、观音阁、旃檀阁、弥陀阁。它殿阁轩榭,布局工整,壮观雄浑。大雄宝殿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重檐歇山,砖木结构,楠木构筑,梭柱撑架。在保护范围内还有虎溪书院、黔王宫、火神庙等明清建筑。使整个龙兴寺形成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建筑景观。二是城镇传统民居建筑。这类建筑的典型代表首推洪江明清建筑群,至今保留传统建筑380余栋,它以窨子屋的形式存世,建筑高大,阴凉聚气,由护墙、门枋、天井、楼层、楼梯、晒楼组成,其民居院内木构架房屋按“井”字排列,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木结构。一般为两进三层,屋顶建有风格独特的晒楼。四周修砌高大的封火砖墙。一般屋内一楼置商铺和住人,二楼作货房。它屋连屋,巷连巷,依山傍水而立,并向老鸦坡山麓层层扩展延伸,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建筑格局。洪江古建筑群窨子屋的建筑形式不仅仅反映在民居、青楼、商行、烟馆、货栈中,也体现在会馆、家祠、庙宇、宫殿等建筑中。其次是街面民居,其代表建筑是黔城南正街,街道狭长,街面青石板铺地,两边为穿斗式结构小青瓦屋面的两层木板房,临街开门并置商铺,其后为住房、橱房等。这类建筑在靖州、芷江等县城还保存一部分[4]。
2.3 建筑分期。怀化传统建筑的主要遗存以明清建筑为主,占据了整个传统建筑资源的90%以上,唐宋以前的建筑保留的不多,主要在沅陵、黔城、芷江保存了一些。怀化传统建筑的分期大致由两个时序构成:一是4000年前至民国干栏式民居建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由简单至多层楼阁式的发展,然后由山地扩展到城镇。二是宋明至民国官式建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就是怀化建制的形成在和发展。实际上怀化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时期就是明代,这一时期大部分的县区的传统建筑的规模和格局已经形成并走向成熟,比如城墙、城池、衙门、文庙、武庙、街道、钟鼓楼、民居等建筑[4]。
3. 资源价值
怀化传统建筑资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道路,尽管从宋明以后,随着怀化传统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官式建筑的孕运而生。增强了怀化传统建筑的类别和内涵。但是,怀化的传统建筑脱离不了“干栏式”建筑的这个大体系。“干栏式”建筑已经成为怀化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建筑或称为乡土建筑。这是因为怀化的侗、苗、土家、瑶族等少数民族就是怀化的土著民族。怀化保存的侗寨苗村在我国少数民族建筑中具有标本式的作用。完整的村落都有缜密的社会体系结构;有自耕自足的能力;有加工生产工具和制造生活用具的能力;有它的语言、文化功能和婚丧、宗教体系。无疑一座侗苗村落就是一座传统建筑的实物博物馆,或一座生态博物馆。
“干栏式”建筑根植于怀化乡村,从宋明以后随着封建州县的建立,也走进了封建城市。怀化的传统城市中都建有“干栏式”民居群,基本上都是沿河而立的“吊脚楼” 。这充分说明怀化本土建筑与封建官式建筑的互存关系。这种建筑景观的定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怀化传统建筑发展的必然走向。
官式建筑有它自己的建筑规范和营造手法,怀化的官式建筑龙兴寺建筑的时间早,体量大,其正殿楠木构筑、梭柱撑架,在我国南方地区是罕见的。其整个建筑群的形式及营造手法来源于皇家建筑,为我国南方地区传统建筑的典范。官式建筑对怀化民族建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干栏式”建筑的结体为穿斗式,从怀化明清时期的一些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中就采用了官式建筑中抬梁式结构的营造手法。同时,这种营造手法在这一时期对城市民居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民居中也开始运用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抬梁雕花并饰以斗拱,如现存的黔城王家大屋,靖州城南的土桥民居群等。抬梁穿斗式结构使建筑显得高大质朴并增加了建筑美感。
明代是怀化官式建筑的发展时期,也是新的民居建筑的形成期。怀化民居多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碰撞,碰撞的结果是怀化民居封火墙窨子屋的出现。这种建筑形式主要是受到了临近地区的影响,表现出的建筑风格却来源于“徽派”建筑。
窨子屋是外来建筑与民族建筑的结晶,它冬暖夏凉,藏风纳气,居住舒适,适用于怀化的潮湿气候,以致成为怀化明清时期城乡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和建筑文化现象,并延续到了民国。这种建筑文化现象的延续不是偶然的,它是受湖湘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风格与形式的影响下产在的;也是沅水流域出洞庭下长江的结果。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和各地客商对怀化建筑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实应该指出的是怀化的传统建筑对西南云贵等地的建筑形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存在建筑形式与工艺西移的问题。
清代为怀化传统建筑发展的鼎盛期。它集中反映了怀化传统建筑走向了成熟。其标志是怀化的会馆、祠堂、庙宇建筑增多,如芷江的天后宫、靖州的林氏先祠、洪江的太平宫等等。这一时期的建筑手法更加细腻,不仅讲究建筑的整体布局,而且注重建筑的审美功能,讲究窗、门、梁枋雕花,讲究门枋的塑造,并高度重视民间建筑艺人的手艺。
怀化传统建筑资源在湖湘大地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在周边省(区)也有一定的位置,主要原因是它的建筑形式代表了明清时期南方的建筑模式,并融合了怀化建筑的地方特色。有幸的是其建筑通过二十世纪中叶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活动,部分建筑还能完好保存下来更显弥足珍贵。特别是怀化保存下来的一批完整的明清传统村落,提升了怀化传统建筑资源的价值量。这种价值量表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二是历史环境和建筑本体具有完整性;三是百姓生活具有历史连续性;四是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性。由此奠定了怀化传统建筑群在我国南方建筑体系中的优势。
综上所述,文物建筑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要充分挖掘和保护怀化传统建筑资源,就是要充分发挥文物的品牌价值。这种品牌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锻造传统村落的品牌,展示怀化明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二是锻造名人故居名事旧址品牌,展示怀化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三是锻造民族文物建筑品牌,展示怀化的本土文化。保护与展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才能充分凸显怀化传统建筑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 陆中午、吴炳升. 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
[2] 杨非然. 五代乱世诚州为何不乱. 怀化社会科学. 2007.(5)
[3] 阳国盛. 怀化两千年刀光剑影. 怀化社会科学. 2007.(1)
[4] 储学文. 怀化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内部资料. 2006.
[5] 向宏深.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族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文章编号]1006-7619(2008)06-29-357
[作者简介]储学文(1960- ),男,苗族,湖南靖州人,怀化市文物处,博物馆馆员,业务科科长。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地下文物考古发掘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在国家省级专业刊物发表近二十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