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实践教学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以期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就业。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英语教学 双师型队伍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人需要进行较长实践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由此可见,对高职教育来说,高职英语课程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加强学生的英语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育模式方面
高职英语教育发展至今一直沿用以往本科教育的常规模式,目前仍然是知识的课堂传授:单词、句型、语法、翻译等,这种模式与高职英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是不相匹配的,基本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观。
(二)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英语成绩一般般,学生本来就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对职业院校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对职业发展没什么价值,一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对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有些院校很强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成绩,学生们只是为了英语过级考试而努力,然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远没有达到高职英语教学对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求。
(三)教师方面
目前很多学院为了满足高等院校人才水平评估指标的需要,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过级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标准;在教学目标定位上,没有把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定位在“为专业服务”,“为生活服务”这一根本上,或者只是当口号喊喊,实际行动上仍然把英语作为一门普通的基础学科对待。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跟上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清,更不可能把英语教育与就业导向相联系;其次,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只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匮乏,双师型教师人数偏少;最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都不强,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材方面
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缺乏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英语教材。教材突出不了高职教育的“职业”、“专业技术”的特点,也满足不了不同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他们的职业需要关联不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持久动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英语课程策略与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就业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高职英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教师首先应该消除学生学英语的恐惧,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集中的讲解语言知识,要将书本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传授一些学生关心的就业方面的信息,将就业和英语教育结合,学生肯定能体会到其重要性。学生也要有意识的将这些知识和信息通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有选择性的学习,做到时时更新人是观念,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让英语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职业性。这样造就出的高职生上手快,顶岗快,应用能力很强,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二)明确英语教学内容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重要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还是教授语言基础,而用英语处理涉外业务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所以我们应将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协调,每章节或单元浓缩一典型工作环节,从而突出高职英语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在突出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课程的人文性,尤其是职业人文性。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应根据培养目标,以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课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各高职院校应给教师提供继续教学、深造的机会,培养提高英语教学人才,鼓励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产生较好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尽量在网络环境下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和趣味性。才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三、结语
高职英语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从学生主体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习者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更希望学习者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培养出就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文素质,提升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唐红.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公共英语课程[J].社会科学教学.2011.
[2]陈慧丽.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作者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天水)
[关键词]顶岗实习 高职英语教学 双师型队伍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人需要进行较长实践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由此可见,对高职教育来说,高职英语课程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加强学生的英语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育模式方面
高职英语教育发展至今一直沿用以往本科教育的常规模式,目前仍然是知识的课堂传授:单词、句型、语法、翻译等,这种模式与高职英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是不相匹配的,基本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观。
(二)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英语成绩一般般,学生本来就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对职业院校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对职业发展没什么价值,一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对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有些院校很强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成绩,学生们只是为了英语过级考试而努力,然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远没有达到高职英语教学对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求。
(三)教师方面
目前很多学院为了满足高等院校人才水平评估指标的需要,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过级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标准;在教学目标定位上,没有把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定位在“为专业服务”,“为生活服务”这一根本上,或者只是当口号喊喊,实际行动上仍然把英语作为一门普通的基础学科对待。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跟上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清,更不可能把英语教育与就业导向相联系;其次,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只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匮乏,双师型教师人数偏少;最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都不强,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材方面
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缺乏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英语教材。教材突出不了高职教育的“职业”、“专业技术”的特点,也满足不了不同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他们的职业需要关联不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持久动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英语课程策略与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就业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高职英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教师首先应该消除学生学英语的恐惧,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集中的讲解语言知识,要将书本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传授一些学生关心的就业方面的信息,将就业和英语教育结合,学生肯定能体会到其重要性。学生也要有意识的将这些知识和信息通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有选择性的学习,做到时时更新人是观念,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让英语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职业性。这样造就出的高职生上手快,顶岗快,应用能力很强,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二)明确英语教学内容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重要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还是教授语言基础,而用英语处理涉外业务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所以我们应将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协调,每章节或单元浓缩一典型工作环节,从而突出高职英语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在突出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课程的人文性,尤其是职业人文性。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应根据培养目标,以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课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各高职院校应给教师提供继续教学、深造的机会,培养提高英语教学人才,鼓励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产生较好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尽量在网络环境下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和趣味性。才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三、结语
高职英语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从学生主体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习者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更希望学习者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培养出就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文素质,提升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唐红.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公共英语课程[J].社会科学教学.2011.
[2]陈慧丽.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作者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