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有一幅画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you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我月下清闲独享之时,便不自觉地想起了那个月下夜晚,那也许就是我心中那幅画的开端吧!
  那是我到县城上学的前一天夜晚,那快满的月不知什么时候已跳到了高空,我默默地望着那明晃晃的月,妈妈说:“去吧!放心去吧!八月十五让你爹把月饼给你送去。”想着八月十五,我便想起了以往我们几个伙伴在月下啃着月饼跑着玩的情景,便想起了到外地孤独的心情,我心里多不情愿,为什么要我去那么远上学,我默默地望着那快满的月,想着那外乡的孤独,不免内心感叹:“小姑娘,你什么时候才会长圆不扁呢?”
  妈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说:“让你去那里,我也不咋愿意,你叔说我:整天捆到你那裤腰带上,啥时候才能成才?人家十一岁都出国了,咱涛都十四了,出去还怕啥?现在我也想通了,不出去磨炼磨炼难成才,光吃现成的,考上大学也是无用。”默默地,时间也好像在默默中度过,默默地又过了几分钟,好像妈妈看我神情还不大好,又说:“像你这么大,正是攒劲学习的时候,”她顿了顿又说,“你心里就是一张白纸,看你画啥嘞,画啥将来就显啥!”我听着她这富有哲理的话,似懂非懂的。蓦地,我心中好像真有一幅画,那就是一个小孩站在一张广大无边的白纸上,手里紧握着一支笔,那样子,好像准备描画,但那时是糊涂的。
  我真去县城上学了,离家很远很远。第一个星期日,我就感到了孤独,大家都回家了,只有我一人呆呆地坐在教室中,痴呆地望着那白炽灯棒,就像那晚望着快满的月一样,也是默默地、静静地,不一样的只是没有那劝慰的话语,没有人给我做好吃的,有的只是一个空空的胸腹(星期六灶上没人做饭,都回家了,我只得挨饿),想着那夜的情景,又看看现在我唯一的伙伴——书本,越想越想哭,不自觉地泪珠已滚出了眼眶,落在我的伙伴身上“啪啪啪”,它好像也为我衰哭。
  时间长了,我也不怎么想家了,人也熟了,心也大了;星期日常常有同学跟我做伴,也就不感到怎么孤独了,但挨饿还是常有的事,那时我还没学会花钱,学会的只是跟我的最亲密的伙伴——课本,去一起玩耍,我们玩得很有趣,我怎么也不感到孤独了,我感到的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广阔的天地里,有一张广阔的白纸,那上面一个小孩在描画,他描画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山间小路,小路上有一串深沉的脚印,前边的道路还很渺茫;前边,只有弥漫着的满山荆棘在等待着那深沉的脚印。
  到初三开始报考了,我问妈妈,上中专还是上高中好?而妈妈还是重复着她那一句话:“你心里是一张白纸,画啥将来就显啥!”听着这句话,我便又想起了那幅画;其实,那上边已有一段山路的国画,已有一串坚实的脚印,但那在那广阔的白纸上,还是很小的,很不显眼,那上面的小孩在托腮,思考著,画什么呢?下边画些什么呢?也许有许多的问号,许多许多……
  最后,我还是上了高中,家里都在盼望着我能考上大学。
  在高中,我见到了更多的伙伴,似曾熟悉,又非常陌生,和他们一起玩,我又有了许多亲密的伙伴,他们伴我度过了许多日夜,他们还将伴我走过那崎岖的山路,还将伴我度过无数个日夜。
  今年,又到中秋节了,我又看到了那满满的圆月了。我还是在学校,还是自身一人,不,还有我的最亲密的伙伴——课本,我们一起欣赏了那满满的月,而我却不感到孤独了。我望着那满满的月,又想起了那幅画,那幅画上的山路在延伸着、延伸着,但还没有尽头。前边,依然是弥漫的荆棘在等待着那一串深沉的脚印,这条路,这幅画,我想是不会有尽头的。
  那画上的小孩啊!是谁给你那么多的精力整日在描绘?是你那亲爱的妈妈吗?你没有回答,你还在思索画什么呢?下边画的什么呢?你的亲爱的妈妈在支持着你,你放心地画吧!我的小朋友,有你亲爱的妈妈支持,我想,你一定会画出更美丽的画的,那山路,那脚印会更坚实的,因为有你亲爱的妈妈在支持你,她支持你笔,支持你纸,那无边的纸就是她制造的,她为你放心地画画而制造的;你放心地画吧,我想它会无限延伸的,我心中的路,我心中的画。
  我心中有一幅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画吧!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上世纪70年代时期的乡村很穷,农家的床上基本铺不起棉絮和布毯,更不用说毛毯了。几乎家家户户都铺篾席,好一点的人家用青篾席,穷一点的人家用黄篾席。我们家很穷,从我记事起,我们家每间床都是用的黄篾席,从未睡过青篾席。  在我读初二的那年冬天,我们村终于来了第一个席子匠,是个年轻好看的大嫂,她编织席子时穿着花围腰,衣袖也戴着花布袖笼。她叫李春花,30多岁,眼睛大大的,水灵俊秀,又是好看的女席匠,她一来就
期刊
外婆家住在湘赣边界的南江山脚下一座山崗上,家门口一条小河,四周是青山绿水,屋子四周有翠绿的山竹,走进外婆的农家小院,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美的享受。  外婆家的房子很大,很老。儿时我撒欢地满屋子里奔跑时,就认为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她家的屋子就有多大。据说外婆家的房子是方圆二百里内最老的房子,是民国初期建造的。我想,那时能盖起这样一座大宅子,外婆家一定是一个殷实、富裕的大家庭。  老屋占地面积大约有六百多
期刊
我大学毕业那年,被分配到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一个山區中学教学,成家是我面临的问题,学校没有和我年龄相当的女教师,加之父母不愿意我在山区安家,要求我调到镇子里。听学校的老教师说,从乡下往镇子里调动,比登天都难,有的教师努力多年都不能成功,如果是两地分居,还可以借助这个理由调到镇子里。基于这种原因,母亲就托亲戚在镇子里给我介绍对象。  亲戚给我介绍的姑娘比我小两岁,姓石,她的父亲是镇子里的商业局局长,
期刊
我过去曾跟许多不同级别的首长同桌吃过饭,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的印象已经不深了,但跟开国少将李曼村在同一桌子吃饭的往事,却终生难忘。  那是1963年冬天,我们连队正在北京南苑机场参加建设一项国防工程。当时全军上下正在进行“反修”教育,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李曼村少将带着牛荫西中校到我连队搞试点教育。当时47岁的李曼村将军穿着一件黄呢子大衣,他中等个头儿,圆脸庞,前额头有点儿谢顶,表情和蔼,讲起话来声音
期刊
高一那年,中秋节一大早,村里人正忙着准备过节的东西,我和同学方林和他哥哥方树,一人骑一辆自行车,从村里往罗田三里畈进发,准备贩柿子。方树大哥年龄比我们大,他已经结婚,刚刚做了父亲。  从我们村到团陂镇这一段,我们轻车熟路。过团陂镇往北,是华桂山,这是浠水北部最高的山,据说山名是唐明皇所赐。尤其是我们骑车沿土公路,上到某座山峰顶处的时候,再回头一望,更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山脚下整齐的稻田,是平铺的黄
期刊
静波和我是双城周家中学的初中同学、师范同学,让我一想起她就脸红的女同学。  1962年上半年,我因父亲的工作变动,初三上半学期转到本县兰棱中学就读。在周家中学读书时,我和静波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记得她和其他两名男同学曾表演过小评戏《人老心红》,以她的文艺天赋,优美甜润、韵味十足的大口落子唱腔和几近专业演员的形象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国爱家的农村老大娘,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巧不成
期刊
退休之后,淡定闲坐,我喜欢听字正腔圆、宛转悠扬的豫剧、越调,也喜欢听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越剧、黄梅;还喜欢听蒋大为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更喜欢听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多》。  家乡人最喜欢看豫剧,那时不叫豫剧叫河南梆子。当时在睢(县)、杞(县)、民(权)一带,曾流传着“拆了屋子卖了梁,也要看看陈素真的《卖苗郎》”“不吃饭来不睡觉,也要看看陈素真的《三上轿》”“不讲吃来不讲穿,也要看看大猫的
期刊
“你从哪里来的?”  “我……大概是别的地方。”  “你从哪里来的?”  他的面目模糊,长着白瘢点的黑眼珠突然空翻,走到我身边时这么问道。他第二次陡然在“来”字上加重语气,我像是来历不明的人,无端地心惊肉跳起来。  我醒来时,才发现天色还在黑暗之中。我长久失眠,偶然撞入的梦乡,是一片荒野,一条灰头土脸的公路,一间灰头土脸的土屋,我孤独地站在土屋的前方,瞻望公路上的空阒。他不再问我的话,而是转身钻进
期刊
大雨滂沱之际,我立在堂屋的门口静静地看向院子。分不清哪是天,哪是雨,眼前茫茫一片,任何人、鸟、兽及机车的声音尽皆掩去,花、草、树木在洪流中仅存着淡淡的影像,只凭雷声滚滚。闪电如一柄利刃,在天与地之间随意切割。风的身影却分外诡异,从不显现真身,或许藏在雨中,或许藏在雷中,抑或利刃本是它的杰作。  这一切散去,我便一眼寻向厢房。  厢房是家中神圣所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刚出生不久,
期刊
周六早晨,母亲电话里说:“你要的蟹爪兰压活了,赶紧回家捧走吧!”  我愣了一下,才记起那天我陪母亲聊天,见窗台上那盆蟹爪兰长势很旺,便夸母亲会养花,又说学校食堂的窗台上也有这样一盆花,开得正盛,拥拥挤挤,一串接一串,色泽明亮,粉嘟嘟的,煞是好看。  母亲见我描述得绘声绘色,笑着说:“你稀罕这花啊!等咱家这盆花开了,一定更好看。不信我给你压几棵小苗,养几年试试。”  我点头答应:“蟹爪兰开花真好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