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了别人而活着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真是奇怪。我们每个人都是来做一次短暂的访问,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然而有时候却似乎推测出一种目的。
   但是从日常生活的观点来看,有一件事情我们是肯定知道的,那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别人而活着——尤其为了那些因为同情之感而使我们同他们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人们。每天都有很多次,我觉察到自己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如何建立在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之上,以及自己必须如何奋发努力,从而使我从别人那里取得多少东西,我也可以把同等数量的东西给予别人,以此作为报答。我时常怀着一种忧郁的心情,觉得自己从别人的工作中承袭太多,因而心里惴惴不安。
   没完没了地沉思着自己生存的理由或人生的意义,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觉得是近乎愚蠢的行为。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作为他的抱负和判断的指南针。经常在我的眼前闪耀发光,并使我充满了快乐的理想的,就是真、善、美。我从来没有以追求舒适和幸福作为生活的目标,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套伦理观念,不是我所需要的。<<
  
  每期谚语:
  A little neglect may breed great mischief. 小不忍则乱大谋。
  A little spark kindles a great fire.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 little wind kindles, much puts out the fire. 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All good things came to an end.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All is fair in war. 兵不厌诈。
  All one's geese are swans. 自吹自擂。
  All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百川入海。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All shall be well, Jack shall have Jill. 有情人终成眷属。
  All things are obedient to money. 有钱能使鬼推磨。
  A man can do no more than he can. 凡事只能量力而行。
  A man cannot whistle and drink at he same time. 一心不能二用。<<
  
  Man is Here for the Sake of Other Men
  
  Strange is our situation here upon earth. Each of us comes for a short visit, not knowing why, yet sometimes seeming to divine a purpos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daily life, however, there is one thing we do know that man is here for the sake of other men—above all for the countless unknown souls with whose fate we are connected by a bond of sympathy. Many times a day I realize how much my own outer and inner life is built upon the labors of my fellow men, both living and dead, and how earnestly I must exert myself in order to give in return as much as I have received. My peace of mind is often troubled by the depressing sense that I have borrowed too heavily from the work of other men.
   To ponder interminably over the reason for one’s own existence or the meaning of life in general seems to me,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to be sheer folly. And yet everyone holds certain ideals by which he guides his aspiration and his judgement. The ideals which have always shone before me and filled me with the joy of living are goodness, beauty, and truth. To make a goal of comfort and happiness has never appealed to me; a system of ethics built on this basis would be suffucient only for a herd of cattle.<<
其他文献
《新疆青年》(后更名《新晨》)作为青年的一个文化阵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当年的“作家摇篮”栏目摇出了一位又一位影响很大的青年作家,本刊记者专访几位著名作家,让他们谈谈《新疆青年》与他们共同成长的渊源。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让这片苍凉的土地上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文化艺术迎来了大繁荣的时期,随着《新疆青年》的复刊,这里成了新疆青年创作的园地。《新疆青年》文化专栏吸引了许多
期刊
“你们不用再劝我了,我是坚决不会答应进行土地整合的!我的地种了20多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一旦整合,给我换些别人刚开荒的地,我怎么办啊?”博乐市达勒特镇喇嘛敖博北村村民王秀莲说着,狠狠地将自家的大门关上了。     土地分散,效率低    喇嘛敖博北村村支部书记王新忠站在门外,有些尴尬。为了村里能够全面进行土地整合,他几乎挨家挨户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这已经是王秀莲第三次让他吃闭门羹了。王新忠难免
期刊
世界经济危机,国家宏观经济巨变,沿海城市中小企业被称为“尸横遍野”,在这种情况下,新疆企业受到多少影响?企业如何应对此次经济危机,面对未来经济走势?    原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现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兼CEO彭志强应新疆诚和智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之邀来疆,近日分别在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徕远宾馆两地,连续两天对来自新疆地方及兵团两地的企业家,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提醒新疆企
期刊
24岁的小呆是一个同性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在从事着在同性恋群体中预防艾滋病的工作。他收获了自己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享受着被社会逐步接纳认同的过程。    在小呆的办公室,这个冷静的小伙子流露了些许兴奋。他刚参加完乌鲁木齐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制定《乌鲁木齐市艾滋病防治条例》的立法听证会。此前,拿到条例草案的小呆仔细研究了其中的法条,这个法律专业毕业的年轻人,认真准备了自己的发言提纲,时间的关系
期刊
500期,总编理念的变奏曲伴随新疆的改革与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奏响了青春的旋律。    档案:78岁,男,汉族  社龄:30年(1954年~1984年)  职务变迁:新疆青年杂志社副主编,后调往新疆《支部生活》任副总编  总编理念:名编名记办名刊     刘元吉: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新疆青年》杂志刚创办时,只有主编、副主编和编辑3个人,百业待兴,求贤若渴。  上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大潮使
期刊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传承了多少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阿合奇县,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可谓是“奢侈”,全县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学校承载着孩子太多的希望和梦想!    初冬的阳光照耀着路上的行人,这是一群可爱的阳光少年,他们有的三五成群,追逐打闹,有的孤身一人埋头前行。一群少年爽朗的笑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三三两两的学
期刊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一首儿歌在乌鲁木齐SOS儿童村7号家庭的房子里响起,看着孩子快乐地生活着,自治区十佳大学生李超凡的眼里噙着泪花,这是他走进SOS儿童村的一幕。   1985年,李超凡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没有像其他孩子在父母的襁褓中度过,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在生活的压力下,母亲随后改嫁他人,小超凡从此开始了流浪生活,经常是这个月在姑姑家,下一个
期刊
重温大学时光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真的飞到了大学里,才发现并不像我们想得那么美。  大学不是天堂,不是温室,也不是游乐场,当然更不是地狱。十几年寒窗苦读考就的是继续深造的机会,你的身份还是学生,你的任务还是学习,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了解《大学时期要做的50件事》这本书之前,我们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大学。  我们是曾经经历过大学生活并且已经走出象牙塔的过来人,我们曾经在大学里笑过、
期刊
哈萨克族因生活需要形成了带刀的习惯,因而对小刀的喜爱和讲究也非同一般,手工小刀工艺,曾经是牧民托了汗家庭引人自豪的手艺,目前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托了汗是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牧民,今年56岁,是一个精神矍铄的哈萨克族老人,言谈温和。手工小刀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我曾祖父名字就叫皮恰克(哈萨克语刀子之意),我们家族注定是打刀子的。”    老人的汉语不是很流利,在与其连比带划的
期刊
《新晨》(原《新疆青年》)作为一本青年刊物,是新疆青年运动的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目睹了新疆的青年运动建设史,见证了几代新疆青年的成长过程,并将这些优秀的青年形象推向了公众的视野。     五十年代:青年投身建设    青年是社会群体中最活跃的分子,也是最能创造奇迹的一个群体,因为年轻,注定要承受更多的东西。  上世纪50年代,面对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家财政状况十分紧张。“克服困难,勤俭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