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21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话重提,不得不提。
  北京青年报说,“最该读的书,没人读;最该读的人,不去读;最该读的时候,没在读”,这种现象虽是社会一痛,也是语文教学之痛。
  反思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对社会公众的厌读,是不是也该负些责任,甚至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看我们的语文课,教师独占课堂,学生呆若木鸡百无聊赖,语文学习无滋无味。每课每节,长年累月,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做着繁琐甚至是无聊的拆解分析,有几人顾及到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几个学生享受到了母语阅读的快乐?学生跟着教师学了十多年语文,到头来,最不喜欢的反倒是语文。
  我坚持认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讲”字当头,多年来积重难返。
  读书如吃饭,原本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甚至是纯个人的事。但长期以来,我们越俎代庖,由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学生在学校里几乎丧失了阅读的快乐,长此以往,当然是败了兴致,坏了胃口。
  吃饭必然要自己吃。现在书却不能自己读,语文课变得学生厌,学生怨。
  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但几乎不被语文教师重视:每学期一开学,新的语文教材一发下来,学生三两天基本上就粗读完了,了解了基本内容,而在剩下的一个学期的漫长时间内,教师仍在做着无味的分析,我们把学生的阅读动力和阅读感受放到哪里去了?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顾及他们的阅读感受。
  还是老话,第一要义仍是要“目中有人”,就是要摆正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努力让他们回到语文学习的独特规律上来,即多感多品,多悟多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在于习得和积累。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读者并不需要消极被动地接受文本意义,恰恰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课标上说得很清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要强行充当“讲师”,不要在潜意识里认为教师就是“讲课”的。读书归根到底是个人的事,谁的分析都无法替代自己主动的体悟。实在地说,许多的课文根本不需要教师讲什么,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空间,适当的任务驱动,让学生自读自悟,体验交流,学生完全可以自行去接受文本信息,理语文本价值。
  从教学操作上讲,要确保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活动在后。现在叫做“多读少讲,先读后讲,不读不讲”。学生不读文本,我不讲课;学生不熟悉文本,我不组织课堂交流,要保证让学生获得初始感受并产生疑问后再进行讨论交流。一定要少讲精讲,尽量让学生表现。教师的讲务必是对问题的点拨和回应,应是启发、诱导、纠偏或裁决,而不是单纯强权式灌输。
  教学组织中还要注意尊重多元,少些一律化。
  课标首次提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常常是多元的,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体悟角度等不同,面对相同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见仁见智应属正常,问题是学生一定要走进文本中去。我们的教学在不违背作品主旨的前提下,应当尽量爱护学生的间读个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少些一律,少些规定性结论。
  读书如吃饭,不可缺少,别人也代替不了。“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这样说过。当这种现象在语文课堂和语文学习中成为普遍现象时,当是我们教育之幸。
  何时今天这个老话题不再重提,更是语文教学之大幸。
其他文献
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一直记得高尔基对他的儿子说的那句话一一“‘给’总比‘拿’愉快。”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是想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想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自己主动的“拿”,的确要比教师“好心”的“给”愉快得多,有效得多。  “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欲望、发现欲望都处于极其旺盛时期。”(兰本达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习惯于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而应
期刊
当我们的语文教育把实利主义落实到生命上,把不可以“物化”的加以“物化”,把机械和投机的目光既投射给自己,也投射给学生时,我们就忽略甚至抛弃了一个更为深度的任务:唤醒学生美好的善根。    语文天生是养心的妙药    “心养”何为?养育“爱”和“善良”的灵魂,养育挺立的人格,养育浩然之气,养育诗意的敏感和健康的情趣。  在人性迷失的时代,人们心中有没有爱和善意,能不能及时地、公开地表诉心中的爱和善意
期刊
近些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到各地中学听了不少语文课。令人遗憾的是,除了事先有准备的公开课外,凡是未作通知的随机听课,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或轻或重地跳不出逐句讲解的窠臼。大量事实已经反复证明,逐句讲解导致的后果是语文教学效率的少、慢、差、费。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对逐句讲解进行过极其深刻的剖析和抨击,呼吁尽快改变这种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逐句讲解对学生是一种刑罚    何谓
期刊
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唐宋派古文家归有光,有人归纳其文特色为“事琐语浅情深”,称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为归氏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自然,作为归氏久负盛名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也不例外。该文要在抒写亲人离合之情,人生聚散之悲,而以结尾段尤为深婉惨恻,臻于为文化境。对其“事琐语浅”,一般读者理解应无大碍,那么,对其“情深”,他所寄何情?有何等深?如何悟深?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归氏是如何
期刊
他使我想起庭前一棵不知名的灌木,它矮小、瘦弱、与世无争。冬天,它可怜的几片叶子和所有的大木同时飘零,在寒气凛冽的树丛中,依旧那样的孤单和寂寞。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似乎有些兴奋,把蓄积了一冬的力量,在枝头绽出了几片碧翠嫩绿的叶子。然而不久强大的树们夺去了它的阳光和空气,它在阴影中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怨而不诽,人们不大会发现它的悲哀。  他使我想起塘边一只折翅的孤雁,它本来也可以凭虚驭风,在长空一展
期刊
我生于1930年的上海,等我进小学和上中学的时候,新文学运动已经波澜壮阔,至少在大城市里,在实施现代教育制度的学校里,古文基本上退出了文字的流通领域。以白话文写作的作家,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冰心、丁玲,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我记不得小学的语文课本里,有唐诗、宋词,也记不得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韩、柳、欧、苏的文章,在白话文逐渐全方位进入文化领域的那时,即使选录一些古典文
期刊
1952年的这一天,我和平常一样早起,给麻风病人服药,嘱咐他们先准备一下,马上就要作弥撒。  这里是圣帕布罗麻风病院,与其他医院不同之处在于一条亚马逊河,把南岸的患者和北岸的医生、护士等医院的职工及修女隔绝开了,一边是垂死挣扎的灵魂,一边是充满希望、怀揣理想的生命。  在这雨林环绕的小岛上,阳光能遍及每一个角落,驱散每一丝阴湿的空气。  弥撒之后,已近中午,总管把两个医学志愿者带来南岸,并由我领他
期刊
“还可以吧,我有进步吧。”走下评课讲台的长华歪着头问我。听着这二十多年不变的怯怯问话,看着那二十多年不变的率真眼神,你会感到,他,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还是“他”——武汉六中语文组的小帅哥,我的小同行。  “进行教学科研的目的就是带出一支队伍,因为我们是实践第一线的科研,研究的过程就是课题组成员提升专业化水平的过程。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十二五’期间,能踊跃申报课题,并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在一
期刊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今天,举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座谈会”,我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以书面发言代替口头发言。敬请原谅,敬请指正!  “五四”运动(1919)以来,中国语文进入一个新时期,称为“语文现代化”。主要工作有:普及普通话、推广白话文、简化汉字、制订拼音字母、发展信息技术,提高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科学水平。这些成果都要记录在辞书里面,于是辞书事业一步一步更新和发展起来。  19
期刊
我从来没有见过比那个黄昏更美丽的。黄昏了。  那时我正在一所乡镇中学读初二,那时候的乡镇,自然是比不了现在的乡镇,似乎所有的小摊、店铺都要与那所中学联系上,不喧嚣、不热闹,甚至有些沉寂和破败。  那时候,下课铃的声音也是由入控制,敲钟人是校长的女婿。只要他的身影在我们对面教室的屋檐下闪现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要下课了,后来,我们就私下叫他“敲钟人”或者叫“鼓丧钟的”,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突然翻到海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