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饼,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如今的博饼活动,博中状元的人,一年当中运气肯定非常好,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美好的感情寄托。
博饼是中秋节时的一种大众娱乐活动,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特有的由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在以前,闽南中秋博饼,一般都是传统的博饼玩法,比如,奖品一般都是用会饼。博饼纯粹就是为了图个开心。而且在时间上本地居民农历八月初一之前,是不玩的,博饼的时间正常是在农历的八月初一到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
博饼开始时是文人雅士的游戏,后来工商界行会、店铺也流行起来。为避免掷骰子有“赌”的嫌疑,有的商家先把中秋饼敬财神土地,然后“卜信杯”博饼,最大的中秋饼叫“龟头”(即“鳌头”),还是“博”第一的意思。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还有这种活动。
闽南博饼的规则源于“状元筹”(又称“状元签”)游戏。状元筹大概在明代出现,清代盛行。清人顾禄《清嘉录》卷1《状元筹》对此有记载。博饼一套会饼63个,与状元筹游戏规则基本相同,即两者科名相同、数量相同、骰子相同、博法相同,区别是,状元筹玩的是筹不是饼,中秋博状元玩的是饼不是筹。至于用骰子做工具,可以追溯到宋代的一种牌戏宣和牌,玩的就是骰子六面的点数,而博饼用的中秋会饼,可以追溯到清代宫廷的中秋礼俗,也是由大到小叠放,按等级高低对应大小月饼赏赐。台湾史书记载的掷状元饼玩法与闽南博饼吻合。
状元筹、宣和牌、进士饼和博状元游戏结合,就有了闽南博饼。闽南博饼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文化、科举文化和民俗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从一个方面印证闽台同俗的区域特征。
中秋博饼活动在很多地方成为一种节日习俗,但是也出现一些与博饼的历史文化内涵不相协调的现象。有的杜撰历史,有的不断提高博饼奖品价值,几乎成为一种不用投注的博彩。要保护博饼,保护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1985年出版的《福建风物志》记载:在泉州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以及台湾离岛金门县(隶属泉州),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在金门,金城镇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庆祝中秋社区联欢晚会,都有博状元饼大赛。
关于中国福建博饼历史的来源历来有几种说法。流传最多的一则与郑成功有关:1660年前后,郑成功据厦抗清,其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的部将洪旭与兵部衙堂的属员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1个,“对堂(榜眼)”2个,“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全会有大小63块饼,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字。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数,八九七十二是亲王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郡王,所以用郡王六十三之数。
还有一说是:据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许多多从大陆去台湾的官兵,思念家乡,每逢中秋佳节,思乡之情更是不可阻挡。郑成功为了冲淡官兵的乡愁,特请一位部将,设计出一套玩饼的游戏,让全体官兵在凉爽的中秋之夜欢快一博。
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当然,沿袭至今,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闽南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闽南博饼风俗,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就是博一个好彩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很多外乡人来闽南,都会被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风俗所打动。月饼在闽南的博饼风俗中,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美曰:会饼。这是中秋博饼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博饼是中秋节时的一种大众娱乐活动,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特有的由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在以前,闽南中秋博饼,一般都是传统的博饼玩法,比如,奖品一般都是用会饼。博饼纯粹就是为了图个开心。而且在时间上本地居民农历八月初一之前,是不玩的,博饼的时间正常是在农历的八月初一到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
博饼开始时是文人雅士的游戏,后来工商界行会、店铺也流行起来。为避免掷骰子有“赌”的嫌疑,有的商家先把中秋饼敬财神土地,然后“卜信杯”博饼,最大的中秋饼叫“龟头”(即“鳌头”),还是“博”第一的意思。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还有这种活动。
闽南博饼的规则源于“状元筹”(又称“状元签”)游戏。状元筹大概在明代出现,清代盛行。清人顾禄《清嘉录》卷1《状元筹》对此有记载。博饼一套会饼63个,与状元筹游戏规则基本相同,即两者科名相同、数量相同、骰子相同、博法相同,区别是,状元筹玩的是筹不是饼,中秋博状元玩的是饼不是筹。至于用骰子做工具,可以追溯到宋代的一种牌戏宣和牌,玩的就是骰子六面的点数,而博饼用的中秋会饼,可以追溯到清代宫廷的中秋礼俗,也是由大到小叠放,按等级高低对应大小月饼赏赐。台湾史书记载的掷状元饼玩法与闽南博饼吻合。
状元筹、宣和牌、进士饼和博状元游戏结合,就有了闽南博饼。闽南博饼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文化、科举文化和民俗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从一个方面印证闽台同俗的区域特征。
中秋博饼活动在很多地方成为一种节日习俗,但是也出现一些与博饼的历史文化内涵不相协调的现象。有的杜撰历史,有的不断提高博饼奖品价值,几乎成为一种不用投注的博彩。要保护博饼,保护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1985年出版的《福建风物志》记载:在泉州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以及台湾离岛金门县(隶属泉州),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在金门,金城镇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庆祝中秋社区联欢晚会,都有博状元饼大赛。
关于中国福建博饼历史的来源历来有几种说法。流传最多的一则与郑成功有关:1660年前后,郑成功据厦抗清,其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的部将洪旭与兵部衙堂的属员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1个,“对堂(榜眼)”2个,“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全会有大小63块饼,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字。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数,八九七十二是亲王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郡王,所以用郡王六十三之数。
还有一说是:据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许多多从大陆去台湾的官兵,思念家乡,每逢中秋佳节,思乡之情更是不可阻挡。郑成功为了冲淡官兵的乡愁,特请一位部将,设计出一套玩饼的游戏,让全体官兵在凉爽的中秋之夜欢快一博。
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当然,沿袭至今,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闽南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底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闽南博饼风俗,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就是博一个好彩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很多外乡人来闽南,都会被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风俗所打动。月饼在闽南的博饼风俗中,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美曰:会饼。这是中秋博饼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