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人生观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化学教学很有必要,意义重大。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化学教学
《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可见,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中融入德育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紧扣教材、有的放矢的对学
生进行德育渗透,寓教于“德”。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紧扣教材、合理渗透德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激励国人奋发图强的思想之源,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教材中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1、通过介绍中外化学家的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在化学教学中,贯穿讲述一些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2、通过介绍我国历史和现实的缺憾,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屈辱的历史和落后科技的现实,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今辉煌的科技发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古今辉煌的科技发明,不仅是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化学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列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认识活动的方法论。中学化学知识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应结合学科特点,教会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规律。
1、物质的观点。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跟学生讲述:人类肉眼虽然看不见独立的分子、原子、离子的存在,但它们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使学生增强了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2、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但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化学教材中,也蕴涵着许多矛盾。如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氧化与还原、酯化与皂化、中和与水解、可逆反应、动态平衡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处处充满矛盾的运动,但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对立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3、运动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条件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也可把运动的观点渗透进去。
4、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恩格斯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质由于量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
三、人生观教育
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效素材,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1、树立环保意识。环境问题大多与化学科学有关,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自觉把环境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当讲到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是怎样形成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时,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生存,就一定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
2、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伟大的化学家往往具有顽强的意志,爱迪生在经历了2万多次失败,前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找到了钨丝,发明了电灯,改变了历史;居里夫人身患血癌,终不言弃,她用“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献身科学,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通过跟学生讲述这些感人的事例,让学生在感动中养成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尤其是通过化学实验课堂,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很有促进作用。在进行化实验时,要告诫每一位同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如实地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即使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现象有出入,测得的数据出了偏差,也不能随意制造事实和修改实验数据。必要时可以通过反复重做实验,以求得真实结果,以此培养树立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态度,
智力培养和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化学教学中,要敢于探索,善于实践,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德育教育不仅不会削弱教学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报效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教育 德育 化学教学
《中学德育大纲》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可见,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中融入德育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紧扣教材、有的放矢的对学
生进行德育渗透,寓教于“德”。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紧扣教材、合理渗透德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激励国人奋发图强的思想之源,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教材中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1、通过介绍中外化学家的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在化学教学中,贯穿讲述一些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2、通过介绍我国历史和现实的缺憾,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屈辱的历史和落后科技的现实,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今辉煌的科技发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古今辉煌的科技发明,不仅是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化学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列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认识活动的方法论。中学化学知识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应结合学科特点,教会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规律。
1、物质的观点。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跟学生讲述:人类肉眼虽然看不见独立的分子、原子、离子的存在,但它们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使学生增强了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2、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但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化学教材中,也蕴涵着许多矛盾。如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氧化与还原、酯化与皂化、中和与水解、可逆反应、动态平衡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处处充满矛盾的运动,但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对立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3、运动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条件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也可把运动的观点渗透进去。
4、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恩格斯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质由于量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
三、人生观教育
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效素材,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1、树立环保意识。环境问题大多与化学科学有关,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自觉把环境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当讲到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是怎样形成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时,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生存,就一定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
2、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伟大的化学家往往具有顽强的意志,爱迪生在经历了2万多次失败,前后花了2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找到了钨丝,发明了电灯,改变了历史;居里夫人身患血癌,终不言弃,她用“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献身科学,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通过跟学生讲述这些感人的事例,让学生在感动中养成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尤其是通过化学实验课堂,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很有促进作用。在进行化实验时,要告诫每一位同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如实地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即使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现象有出入,测得的数据出了偏差,也不能随意制造事实和修改实验数据。必要时可以通过反复重做实验,以求得真实结果,以此培养树立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态度,
智力培养和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化学教学中,要敢于探索,善于实践,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德育教育不仅不会削弱教学效果,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报效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