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品德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把品德教学融入到我们的知识讲解中来,好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加强学生的品德学习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学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3.133
小学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德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继而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那么,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品德意识呢?
一、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协调性,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认识发展都比较协调,内心所想和所展开的行动都是比较一致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从遵从于成人所教导的习俗逐步过渡到原则水平上来。在最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行为比较依附于其他人的管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步能够自己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从需要别人的监督逐步到能够自己监督自己,把良好品德作为自己习惯性的思考原则。从这些意义上来讲,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存在着过渡性的特点,这个时期他们品德的發展趋势比较平稳,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他们没有像幼儿时期那么冲动,品德发展上的动荡性减少。当我们了解了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后,我们就能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有关学生的学习计划。既然学生的品德发展在这个阶段依赖于成人的管束以及影响,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好好利用起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让学生有学习的对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向学生传送一些有关良好品德的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同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去管束自己的行为,学会约束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地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了。
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展开教学
学生形成良好品德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那就是依从、认同与内化,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好学生品德发展的三个阶段,然后根据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以便自身的教学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
(一)依从阶段
依从阶段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指的是在学习生活中学生跟随他人行动而行动的现象。服从指的是学生在外部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想法,而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行动。服从有可能是学生自愿也有可能是被迫接受别人的意见。依从这个阶段学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学生的各种行为也是不稳定性的。此时的学生对道德认识不足,自身内心的体验也不够,所以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外界力量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极不成熟,所以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甚至有时候判别不了事物的正误,所以需要教师来给学生制定规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制定学习的规则以外,还要注意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道德准则。如果学生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就要及时纠正他们的观点,强制他们去接受我们的正确的意见。因为学生这个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所以教师如果指定了相应的准则,就能减少他们行为的盲目和错误。
(二)认同阶段
在认同阶段,是学生主动从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接受别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相接近。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学生乐于去模仿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能够与榜样相一致。与依从阶段做对比,认同阶段是学生更深一层次的表现,这时候学生的行为不再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稳定性。虽然学生对道德行为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但由于对榜样的敬佩,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会让自己的行为接近于榜样。同时,学生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学生的模仿行为就越主动,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学生也能表现出更强的意志力。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搜索自己的榜样,让他们有学习的对象,在头脑中对榜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此来鼓励学生奋勇向前。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讲解相应的有关文学方面的、品德方面的榜样,然后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让他们打心底崇拜自己的榜样,从而影响他们的品德以及学习行为。
(三)内化阶段
在内化阶段,学生自身的思想观点已经和其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这时候学生会把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本身所有的观点融为一体,然后在自己内心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解决了自身的所有矛盾和冲突,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想道德要求来实施自己的行为。当符合自己意愿时,他们会感到高兴,对自己行为感到满意;当行为与自己意愿不符时,学生就会感到不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同时,在内化阶段,学生的行为已经具有了高度的自觉性,他们也能主动地去完成各种道德行为,并且学生的内心是非常坚定的,对于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不会轻易的改变,此时,学生的良好的稳定的品德也就形成了。当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已经形成了,那么这对教师开展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的品德观念以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因为这时候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这样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就会提高。同时,当学生对某一道德方面的行为产生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就要注意继续发展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品德发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习文化成绩固然重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也不能代表教师在教学中光注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注意让学生的品德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发展,观察他们的品德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当确定以后,再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品德发展。另外,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好探索出更多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学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3.133
小学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德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继而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那么,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品德意识呢?
一、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协调性,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认识发展都比较协调,内心所想和所展开的行动都是比较一致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从遵从于成人所教导的习俗逐步过渡到原则水平上来。在最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行为比较依附于其他人的管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步能够自己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从需要别人的监督逐步到能够自己监督自己,把良好品德作为自己习惯性的思考原则。从这些意义上来讲,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存在着过渡性的特点,这个时期他们品德的發展趋势比较平稳,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他们没有像幼儿时期那么冲动,品德发展上的动荡性减少。当我们了解了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后,我们就能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有关学生的学习计划。既然学生的品德发展在这个阶段依赖于成人的管束以及影响,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好好利用起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让学生有学习的对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向学生传送一些有关良好品德的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同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去管束自己的行为,学会约束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地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了。
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展开教学
学生形成良好品德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那就是依从、认同与内化,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好学生品德发展的三个阶段,然后根据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以便自身的教学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
(一)依从阶段
依从阶段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指的是在学习生活中学生跟随他人行动而行动的现象。服从指的是学生在外部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想法,而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行动。服从有可能是学生自愿也有可能是被迫接受别人的意见。依从这个阶段学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学生的各种行为也是不稳定性的。此时的学生对道德认识不足,自身内心的体验也不够,所以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外界力量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极不成熟,所以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甚至有时候判别不了事物的正误,所以需要教师来给学生制定规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制定学习的规则以外,还要注意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道德准则。如果学生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就要及时纠正他们的观点,强制他们去接受我们的正确的意见。因为学生这个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所以教师如果指定了相应的准则,就能减少他们行为的盲目和错误。
(二)认同阶段
在认同阶段,是学生主动从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接受别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相接近。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学生乐于去模仿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能够与榜样相一致。与依从阶段做对比,认同阶段是学生更深一层次的表现,这时候学生的行为不再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稳定性。虽然学生对道德行为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但由于对榜样的敬佩,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会让自己的行为接近于榜样。同时,学生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学生的模仿行为就越主动,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学生也能表现出更强的意志力。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搜索自己的榜样,让他们有学习的对象,在头脑中对榜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此来鼓励学生奋勇向前。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讲解相应的有关文学方面的、品德方面的榜样,然后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让他们打心底崇拜自己的榜样,从而影响他们的品德以及学习行为。
(三)内化阶段
在内化阶段,学生自身的思想观点已经和其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这时候学生会把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本身所有的观点融为一体,然后在自己内心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解决了自身的所有矛盾和冲突,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想道德要求来实施自己的行为。当符合自己意愿时,他们会感到高兴,对自己行为感到满意;当行为与自己意愿不符时,学生就会感到不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同时,在内化阶段,学生的行为已经具有了高度的自觉性,他们也能主动地去完成各种道德行为,并且学生的内心是非常坚定的,对于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不会轻易的改变,此时,学生的良好的稳定的品德也就形成了。当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已经形成了,那么这对教师开展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良好的品德观念以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因为这时候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这样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就会提高。同时,当学生对某一道德方面的行为产生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就要注意继续发展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品德发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习文化成绩固然重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也不能代表教师在教学中光注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注意让学生的品德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发展,观察他们的品德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当确定以后,再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品德发展。另外,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好探索出更多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