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融合

来源 :现代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重大修正,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意义上,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则主要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前提下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既具有体系之别,又能够相互支撑,并在当今社会呈现出融合之势,共同提升了人的价值,促进了社会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理论;管理实践
  当前社会上,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普通大众,对“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称谓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这两个称谓所指代主体的内涵和边界是什么?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笔者希望能够从两 者形成和发展、演变与交融的角度对此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些许价值。
  一、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人力资本”一词首先是作为一个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许多经济事实的解释已无能为力,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经济事实主要有:“现代经济增长之谜”、“库兹涅茨之谜”、“里昂惕夫之谜”、“工人收入增长之谜”、以及“个人收入分配平均化趋势之谜”(李建民,1998)。这些不能够解释的现象涉及到传统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增长理论以及收入分配理论,而这些领域都是当时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或基础理论。为了应对这些经济事实对经济理论的挑战,只有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修订,放弃劳动力同质的假设(Schultz,1962)。因为较高质量的劳动力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劳动效率,如果将劳动力的质量因素纳入到经济学模型中,以上经济事实就可能会得到合理的解释。而较高质量的劳动力需要教育、培训、健康、迁移等投入,这种投入可以看做是在劳动力身上的投资,顺理成章的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本”。
  以上分析仅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认识人力资本的视角,但是要将其纳入到严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去,还需要大量额外的工作,并且需要一定外部条件的支持。首先,人力资本理论是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的产物,自1870年以来,美国的经济统计资料和人口普查资料日趋完善,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分析素材,不仅给予了经济学家们发现以上所提到的“经济之谜”的机会,还给予了他们解释这些“经济之谜”的支持。其次,理论的形成还需要经历“具体到抽象”的飞跃,贝克尔对此做出了主要的贡献,在其1964年出版的《人力资本:特别关于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分析》中,贝克尔从家庭生产和个人资源分配角度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为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使人力资本理论最终得以成型。
  随后,人力资本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在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与途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微观模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显著的理论发展。同时,人力资本理论也被引入到诸多研究领域,使其成为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如在可持续发展、贫困问题、就业与职业流动问题、国际贸易、储蓄与消费、科学与技术开发、人口增长与生育率变动、人口迁移与流动、婚姻和家庭、以及社会性别研究等各个领域。
  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是作为一个基础经济理论的面貌出现的,其实质内涵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它的价值在于更好的解释了经济现象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强调这一点,笔者在本文标题中称其为“人力资本理论”
  二、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探索和发展
  现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是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下的管理策略和实践而产生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和实践如何对员工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激励以满足雇主的长远利益。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劳资对立,资本主义工厂在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内耗是比较严重的,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尽可能的缓解阶级对立以减少这种内耗。其解决途径基本有三:一是工人解决,具体的方式有温和的工会主义、集体谈判、工业民主;二是政府解决,具体方式有劳动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三是由雇主自行解决,具体的方式有管理变革、企业福利资本主义、以及人事管理等(闻效仪,2010)。雇主和经理人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劳工潜能以使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下,并受制于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会与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政府劳动立法不断完善的外在约束下,经过长期的尝试和探索逐渐发展为现阶段“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的主体,代表企业所有者的雇主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有动力、也最为合适的去担当起协调和包括工人和政府解决方式的、具有综合性的员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体系。该体系在理念上将企业员工看做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为了有效开发这种资源,必须尊重员工的需求,企业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机制来帮助员工实现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样做就首先将员工解决方式的初衷纳入进来。同时,现代企业亦将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视为企业的基本行为准则,甚至有很多企业的行为远超出政府的基本要求,所以政府的行为重心也从微观劳资纠纷领域推出,从而转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企业解决方式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后,结合企业管理的相关经验和理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体系逐渐演变为:以组织目标和战略为导向,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有效的培训和绩效管理以及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来吸引、留住和使用组织需要的人才(彭剑锋,2008)。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是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在现实中不断发展的,由于管理实践的需要,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工业管理专家等在实践的基础上也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理论,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和应用于实践中。其实质内涵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的价值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强调这一点,笔者在本文标题中称其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三、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日渐融合
  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两个密切关联的范畴,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完成;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源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人本社会的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 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需要借助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完成。对资本来说,投资收益分析是其基本的研究范畴。投资的有效性要求投资于每一项资产上的边际收益应该是相等的,如果某项资产的边际收益率提高,这项资产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提高总体的投资效率。具有生产能力或潜在生产能力的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如果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员工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使组织和个人的人力资本收益得到提高,就会吸引个人(包括家庭)、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本的投资;反之,如果企业中普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效率不高、劳资关系紧张、员工士气不高、沟通协调困难,诸多因素致使难以“人尽其才”,降低了人力资本的收益,从而就会影响到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另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诸多的研究素材和研究视角。
  2. 人力资本理论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初期,主要针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但是,要使人力资本理论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实践,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就必须在微观领域进行研究,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引导个体、家庭、企业等微观主体进行有效率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从而推动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贝克尔(1962)曾针对企业的培训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型提出了不同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之间的投资收益关系以及合理的培训制度安排,至今仍然是企业培训管理的基本指导理论。另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报、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定价等理论都得到普遍的运用并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人力资本入股”、“期权激励”、“年薪制”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激励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本理论。还有,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外溢性的特征,企业和个人的人力资本投入量往往不足,这就要求国家要采取一定程度的公共管理和投资措施来保证社会整体投资效率的提高,社会培训体系和制度的建立以及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都应该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开展(Theo Sparreboom
其他文献
一、 引言从差错中学习是人类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van Dyck et al.,2005),知识学习保证持续创新,持续创新带来竞争优势(Keith
摘要:文章在传统心理契约的研究基础上,在跨国并购这一特殊情景下,按照知识型员工不同的特征和对组织的知觉和认知,划分不同的心理契约类型:交易型、观望型、动摇型、关系型,企业可根据不同的心理契约类型对其实施整合策略。随着企业实施是否合理的管理策略,各个类型之间也发生动态转化,文章拓展了运用心理契约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实施管理策略的研究。关键词:跨国并购;心理契约;知识型员工;分类;人力资源整合心理契约的概
摘要:机构和衍生品交易对手方的电子挤兑是导致雷曼、北岩银行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如何控制银行的电子挤兑风险。国际标准制定机构和主要金融市场国家的改革方案,过分强调了公权力的作用。一个有弹性的法律控制方法,应该能够合理的平衡风险与收益。关键词:电子挤兑;风险控制;LTF理论;法律改革一、 银行电子挤兑风险的概念和制度基础银行在整个存续的生命周期中,自始至终
摘要:民营汽车企业众泰控股集团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汽车先行先试的杭州市场,以理念创新带动模式创新,用模式创新突破市场障碍,形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独特的“杭州经验”、“杭州模板”。文章通过总结分析众泰控股集团在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品牌建设、产业化和市场化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创新及实践经验,揭示了民营汽车企业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孕育期起到的先行军和领跑者的作用,探讨了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切实可行的发展
摘要: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只有兼顾政策要求与企业需求,才能有效付诸实施。文章首先回顾、总结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系统建设近十年的相关政策文件,继而以政策要求为导向,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内控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差异,进而对内控专门机构设置、关键流程与重要风险点的确定、人工控制测试抽样、控制缺陷认定等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关键词:内控系统构建;流程;专门机构;认定标准一、 引言为防止上市公司在内部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30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特征,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领先型、优势型、潜力型和后进型四种区域,并对四类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分类;特征;发展对策一、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概述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绩效五个要素构
摘要:影响美元汇率的因素多种多样,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美元汇率的影响各有不同。美元汇率在过去长期走低,其原因在于长期的贸易逆差,国债快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现在以上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制造业的回归与能源优势的确立,贸易逆差有缩小趋势,国债规模也得到控制。随着经济好转,美国货币政策将随之趋紧。美元汇率可能逆转长期贬值趋势,转向长期升值。关键词:美元汇率;贸易逆差;国债;货币政策
摘要:文章从中国公司的视角出发,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中国企业北一并购德国企业科堡的文化整合模式。文章发现:中国企业并购西方企业存在逆势文化整合情境与西方主流的“文化征服”模式不同,类似于“求偶结婚生子”模式。这种文化整合模式揭示出“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生成逻辑。  关键词: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案例研究  一、 文献述评  众多研究表明,企业跨国并购的成败与否更多地取决于并购后的整合甚于并购交
摘要:供应风险或供应中断的可能性是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评价供应链上的不确定因素的风险水平是供应链上的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文章首先从权变理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个识别和预测供应链上的风险的新方法,即从结构性和随机性两个维度来分析归类影响供应链绩效的风险因素。同时,基于这些风险因素,论文采用了计算模糊集合信度结构的方法,对相关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供应链; 风险识别; 不确定性
摘要:文章基于跨文化管理理论,讨论了跨文化对于心理契约类型和心理契约违约态度的影响以及跨文化心理契约构建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心理契约构建;文化差异  一、 引言  心理契约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新热点,它作为员工与企业两大主体的最佳结合点,反映的是这两大主体彼此之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无视员工的心理需求,使员工丧失了工作激情,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