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更好的展开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师们所要探究的课题。但是,我们好像一直没有找到真正适用于中国孩子的教学方法,很多年始终在借鉴西方国家的教授方式。然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孕育出的学习环境也不尽相同。西方国家教授语言的方式更侧重于对语言环境的打造,习惯于制造专属的语言环境,然后引导、提倡学生自由、自然的发挥语言能力。而中国的教学方式仍然保持在传统的课堂内照本宣科式教学阶段,所以很多国外的教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中国的孩子。然而近些年“行为-认知”教学理念的引入,刷新了教师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有力展开新的教学篇章。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行为认知;教学
引言:依照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学工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知识点的解读和传授,教师们现在更要注重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对“行为-认知”教学法的剖析,展现出该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可行性。
一、“行为-认知”教学法之“读与听”。
面对知识构架尚不完整的小学生,我们可以利用音频资料来配合其阅读教学,加大“听”的阅读比例。这样以“听”的阅读方式去“读”,不但形式上更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使小学生更为专注的吸取到文章的具体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发声者”的声调和语态表达,清楚的理解到文章的意境和基调,成为一种有利向导,进而加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联想能力。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本中《乌鸦喝水》为例。《乌鸦喝水》这篇小文章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课文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引导学生连环思考,而且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特别适合作为“听”的阅读训练材料。在进行“听”之前,我通常会提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比如:乌鸦为什么要向水里投掷小石头?被加进小石头之后水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理是什么?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这样,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去“阅读”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脑会始终处于运转状态。首先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全力搜索答案,然后在吸取文章知识点的同时又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产生思考,这正是我们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初衷。
二、“行为-认知”教学法之“读与说”。
上面讲的“听”的阅读训练,只是小学生语文阅读训练的第一个步骤,下一步就需要教师在听过之后再带领学生们认真从头读一遍。最好采取大声朗读的方式,让孩子模拟刚刚“发声者”讲故事的节奏,更加身临其境的感知文章真谛,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发音、标点的顿挫感、句子间的衔接节奏、文章内容的情感起伏,为“说”做好铺垫。
朗读只是一种练习手段,是为学生能够顺利开口表达奠定好的基础,朗读之后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张口说话。可以按照原文进行复述训练,也可以用自己编辑的语句表达,甚至可以延伸文章大意,扩大讲述范围。接到上面的例子说,在学生“听-读”的步骤进行完毕之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个话题“如果你就是这只口渴的小乌鸦”,组织学生们开展讨论,然后让学生们发表课堂小演讲。学生们通过组织讨论,能够深化理解文章内涵,理清自己的思维结构,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组织好具体的演讲语言,这一切过程都是有关“说”的训练。老师们不必刻意追求学生最后说的一定要完美,而是要让孩子自由发挥,让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所有收获和感触完全表达,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增强学生展现自我的勇气和欲望,积极分享所读所感。
三、“行为-认知”教学法之“读与写”。
以“行为-认知”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的阅读教学,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成功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读”的教学,“写”的能力更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体现。而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鍛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更有利于阅读质量的提升,所以“读与写”可谓是相互成就的。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引导学生把从课本上得到的启示联系到生活当中去,深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让“小乌鸦”学会“自救”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以致用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其它问题。比如:学到遇事冷静的重要性,理解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勇于去解决的人生道理。通过写作来梳理收获,整理思绪,进而产生小小的人生思考和总结,最后能够条理清楚的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见解。这便是一次成功的“行为-认知”阅读教育。
结束语:
“行为-认知”教学方法目前处于初期实践阶段,其很多优点以及弊端还有待于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掘和转化。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习效果,所以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习是进步的学习,教育更要进步的教育,身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探究精神,不断创造以及发现更好的、更适合中国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要通过科学、先进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加强小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和喜爱程度,帮助孩子在小学的学习阶段萌生优越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问题与策略[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
[2] 李国宏,尹德谟.论语言习得中的“认知-知识语言双元结构”[J].西华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 张毅.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中文学教师水平的提高[J].中国教师,2017(4).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行为认知;教学
引言:依照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学工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知识点的解读和传授,教师们现在更要注重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对“行为-认知”教学法的剖析,展现出该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可行性。
一、“行为-认知”教学法之“读与听”。
面对知识构架尚不完整的小学生,我们可以利用音频资料来配合其阅读教学,加大“听”的阅读比例。这样以“听”的阅读方式去“读”,不但形式上更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使小学生更为专注的吸取到文章的具体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发声者”的声调和语态表达,清楚的理解到文章的意境和基调,成为一种有利向导,进而加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联想能力。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课本中《乌鸦喝水》为例。《乌鸦喝水》这篇小文章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课文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引导学生连环思考,而且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特别适合作为“听”的阅读训练材料。在进行“听”之前,我通常会提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比如:乌鸦为什么要向水里投掷小石头?被加进小石头之后水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理是什么?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这样,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去“阅读”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脑会始终处于运转状态。首先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全力搜索答案,然后在吸取文章知识点的同时又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产生思考,这正是我们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初衷。
二、“行为-认知”教学法之“读与说”。
上面讲的“听”的阅读训练,只是小学生语文阅读训练的第一个步骤,下一步就需要教师在听过之后再带领学生们认真从头读一遍。最好采取大声朗读的方式,让孩子模拟刚刚“发声者”讲故事的节奏,更加身临其境的感知文章真谛,在朗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发音、标点的顿挫感、句子间的衔接节奏、文章内容的情感起伏,为“说”做好铺垫。
朗读只是一种练习手段,是为学生能够顺利开口表达奠定好的基础,朗读之后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张口说话。可以按照原文进行复述训练,也可以用自己编辑的语句表达,甚至可以延伸文章大意,扩大讲述范围。接到上面的例子说,在学生“听-读”的步骤进行完毕之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个话题“如果你就是这只口渴的小乌鸦”,组织学生们开展讨论,然后让学生们发表课堂小演讲。学生们通过组织讨论,能够深化理解文章内涵,理清自己的思维结构,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组织好具体的演讲语言,这一切过程都是有关“说”的训练。老师们不必刻意追求学生最后说的一定要完美,而是要让孩子自由发挥,让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所有收获和感触完全表达,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增强学生展现自我的勇气和欲望,积极分享所读所感。
三、“行为-认知”教学法之“读与写”。
以“行为-认知”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的阅读教学,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要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成功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读”的教学,“写”的能力更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体现。而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鍛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更有利于阅读质量的提升,所以“读与写”可谓是相互成就的。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引导学生把从课本上得到的启示联系到生活当中去,深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让“小乌鸦”学会“自救”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以致用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其它问题。比如:学到遇事冷静的重要性,理解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勇于去解决的人生道理。通过写作来梳理收获,整理思绪,进而产生小小的人生思考和总结,最后能够条理清楚的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见解。这便是一次成功的“行为-认知”阅读教育。
结束语:
“行为-认知”教学方法目前处于初期实践阶段,其很多优点以及弊端还有待于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掘和转化。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习效果,所以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习是进步的学习,教育更要进步的教育,身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探究精神,不断创造以及发现更好的、更适合中国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要通过科学、先进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加强小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和喜爱程度,帮助孩子在小学的学习阶段萌生优越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问题与策略[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
[2] 李国宏,尹德谟.论语言习得中的“认知-知识语言双元结构”[J].西华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 张毅.50年代文学课程改革中文学教师水平的提高[J].中国教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