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数学相对抽象且枯燥,但做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着德育因素. 而且,数学是学校中的主课,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德育,开发数学学科德育功能,显得尤其重要. 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挖掘数学教材,拓宽德育思路
(一)用数学文化“感染”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都洋溢着对数学教育的文化要求.
案例 “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预习作业:回家向家长了解《九九歌》,可以唱一唱,了解其中的意思.
课前播放《九九歌》视频.
课尾:呼应课前预习题,学生齐读:“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师提问:“一九”有多少天?当“三九”结束时,一共过了多少天?第72天在第几九呢?
课前设计预习单的《九九歌》,课中播放视频,课尾设计提问《九九歌》中几句歌词的意思,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文化的魅力,而且运用到了实践生活中,这样设计,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用“数学美”陶冶学生
孔子说:“习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数学美的展示,感染学生,提升他们的人格品味.
数字美:阿拉伯数字本身便有着极美的形象: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中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摇……瞧,多么生动的儿歌,多么美的数字.
符号美:“=”(等于号)两条同样长短的平行线,表达了运算结果的唯一性,体现了数学科学的清晰与精确.
图形美:几何形体中那些优美的图案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用课件展示了用七巧板拼出的小猫、小狗、帆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尽情的展示图形美.
对称美:分与合是对称的,加与减、乘与除……它们成对地出现,显得稳定、和谐、协调、平衡,真是奇妙动人.
二、结合教学过程,提升德育内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融合. 来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 “1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1”.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身边的事物说说你心中的“1”吗?
(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小手一个个举起来了)
生1:我们教室里有“1”块黑板.
生2:我今天穿了“1”条漂亮的裙子.
生3:我买了“1”块橡皮.
生4:报告老师,我们班只有“1”名同学从来不举手.
(全班哗然,目光一齐投向那个一直低着头的小男孩)
师(略有所思,然后高兴地):你真是一个仔细观察、关心同学的好孩子.
(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刚才发言的那名同学身上,脸上都露出羡慕的神色. 课堂上出现了片刻的平静)
(也许是受这种特殊气氛的感染,只见那小男孩缓缓地举起了右手)
师(兴奋地):欢迎××同学发言.
生:我是“1”个孤儿,我想有“1”个温暖的家.
师(带头鼓起了掌):说得真好,连用了两个“1”,同学们能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吗?
生5:你有“1”个好朋友,那就是我.
生6:你有“1”个关心你的老师.
生7:你有“1”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
三、培养数学自信,丰富德育内容
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心灵之门,让学生领略数学的风采,就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自信.
案例 船长的年龄
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的年纪有多大?结果有90%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86 - 34 = 52(岁),10%的学生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 当然,这10%的同学答对了.
“船长的年龄”问题,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这非常可怕!我们要大力呼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按照苏联数学家辛钦的说法:数学每天在解决困难,要证明,要计算,要绝对准确,要符合逻辑. 因而,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不感情用事;思辨分析,不混淆是非;严谨推理,不违背逻辑.
四、开展数学活动,创新德育方法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比如课前5分钟的“数学小故事”、 课后撰写数学日记,比如在教学“认识=,<,>”一课时,我讲了“=”的由来,接着,让学生模仿我,自己搜集资料来讲数学小故事. 还有藕塘小学的校本课程,藕塘小学农学院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的学生坚持每周写数学日记.
德育的渗透应是自然的、朴实的、真切的,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优雅,随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眼神、教师的欣赏沁入学生的心田,随着教师情景的创设、例题的出示,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受到熏陶.
一、挖掘数学教材,拓宽德育思路
(一)用数学文化“感染”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都洋溢着对数学教育的文化要求.
案例 “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预习作业:回家向家长了解《九九歌》,可以唱一唱,了解其中的意思.
课前播放《九九歌》视频.
课尾:呼应课前预习题,学生齐读:“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师提问:“一九”有多少天?当“三九”结束时,一共过了多少天?第72天在第几九呢?
课前设计预习单的《九九歌》,课中播放视频,课尾设计提问《九九歌》中几句歌词的意思,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文化的魅力,而且运用到了实践生活中,这样设计,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用“数学美”陶冶学生
孔子说:“习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数学美的展示,感染学生,提升他们的人格品味.
数字美:阿拉伯数字本身便有着极美的形象: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中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摇……瞧,多么生动的儿歌,多么美的数字.
符号美:“=”(等于号)两条同样长短的平行线,表达了运算结果的唯一性,体现了数学科学的清晰与精确.
图形美:几何形体中那些优美的图案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用课件展示了用七巧板拼出的小猫、小狗、帆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尽情的展示图形美.
对称美:分与合是对称的,加与减、乘与除……它们成对地出现,显得稳定、和谐、协调、平衡,真是奇妙动人.
二、结合教学过程,提升德育内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融合. 来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 “1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1”.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身边的事物说说你心中的“1”吗?
(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小手一个个举起来了)
生1:我们教室里有“1”块黑板.
生2:我今天穿了“1”条漂亮的裙子.
生3:我买了“1”块橡皮.
生4:报告老师,我们班只有“1”名同学从来不举手.
(全班哗然,目光一齐投向那个一直低着头的小男孩)
师(略有所思,然后高兴地):你真是一个仔细观察、关心同学的好孩子.
(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刚才发言的那名同学身上,脸上都露出羡慕的神色. 课堂上出现了片刻的平静)
(也许是受这种特殊气氛的感染,只见那小男孩缓缓地举起了右手)
师(兴奋地):欢迎××同学发言.
生:我是“1”个孤儿,我想有“1”个温暖的家.
师(带头鼓起了掌):说得真好,连用了两个“1”,同学们能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吗?
生5:你有“1”个好朋友,那就是我.
生6:你有“1”个关心你的老师.
生7:你有“1”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
三、培养数学自信,丰富德育内容
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心灵之门,让学生领略数学的风采,就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自信.
案例 船长的年龄
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的年纪有多大?结果有90%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86 - 34 = 52(岁),10%的学生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 当然,这10%的同学答对了.
“船长的年龄”问题,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这非常可怕!我们要大力呼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按照苏联数学家辛钦的说法:数学每天在解决困难,要证明,要计算,要绝对准确,要符合逻辑. 因而,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不感情用事;思辨分析,不混淆是非;严谨推理,不违背逻辑.
四、开展数学活动,创新德育方法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比如课前5分钟的“数学小故事”、 课后撰写数学日记,比如在教学“认识=,<,>”一课时,我讲了“=”的由来,接着,让学生模仿我,自己搜集资料来讲数学小故事. 还有藕塘小学的校本课程,藕塘小学农学院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的学生坚持每周写数学日记.
德育的渗透应是自然的、朴实的、真切的,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优雅,随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眼神、教师的欣赏沁入学生的心田,随着教师情景的创设、例题的出示,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