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改革的实践,认识、体会到: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换角色。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二、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
三、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
以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控制者;现在,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作为帮助者,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总之,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达到最充分、最理想发展的学习条件,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方向和道路。
四、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比如学习植物的生长,要考虑: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能够生长吗?在月球上建造一个植物实验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创造“愤怒”“悱”状态,相机点拨深化,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
作為引导者,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成性。教学方式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强调理解而不是死记结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问学问,学贵在问,好课应当越上问题越多,教学过程应当是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走向世界社会和自然,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五、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
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要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思考和反思的能力;四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局面。
六、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过去我们说,教师要从辛辛苦苦的教书匠成为教育家,首先一定要成为学习者与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开发课程,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设想,一位教师如果从未做过一个像样的研究,怎样指导甚至面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生。
七、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随着三级管理课程政策的确立,教师在获得课程开发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课程开发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对教学文本进行加工和建构,还要承担起开发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任务。
八、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新课程大大增加了课程实施的开放性。诸如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加大,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开放性,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取向等等。在新课程的开发性使教师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利,有了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现时也就有了决策的责任。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决策者,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
九、由单科型变为综合型
新课程的建构正是考虑了这些因素,提出了“小学以综合为主,初中在综合的基础上分科,高中以分科为主”的策略,避免了学生过早的分科倾向,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广阔的基础。在新课程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音乐与美术整合为艺术,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整合为科学,历史与地理的人文地理部分整合为历史与社会、小学开设科学等,都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意图。即使是语文、数学、英语等独立科目,也要求体现了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
十、由储存型变为流通型
以前教育界有句俗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导向了师范培养的目标及教师从教后自身发展的意识。历年来,师范培养的目标主要体现为师范生知识的占有量(包括专业知识和公共课程知识),而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的培养)比较忽略。很多教师在从教后,由于工作的繁忙,对知识更新和自我提高意识不强,在学生面前的盲目的虚荣心和权威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衰退等原因,导致大脑储存的信息陈旧、缺乏流通、知识面窄。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意识、观念和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从信息的储存型变成信息流通型,使自己原来的一桶“死水”变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利于民族发展、人类发展的接班人。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二、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
三、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
以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控制者;现在,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作为帮助者,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总之,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达到最充分、最理想发展的学习条件,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方向和道路。
四、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比如学习植物的生长,要考虑: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能够生长吗?在月球上建造一个植物实验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创造“愤怒”“悱”状态,相机点拨深化,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
作為引导者,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成性。教学方式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强调理解而不是死记结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问学问,学贵在问,好课应当越上问题越多,教学过程应当是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走向世界社会和自然,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五、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
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要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思考和反思的能力;四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局面。
六、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过去我们说,教师要从辛辛苦苦的教书匠成为教育家,首先一定要成为学习者与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开发课程,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设想,一位教师如果从未做过一个像样的研究,怎样指导甚至面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生。
七、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随着三级管理课程政策的确立,教师在获得课程开发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课程开发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对教学文本进行加工和建构,还要承担起开发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任务。
八、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新课程大大增加了课程实施的开放性。诸如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加大,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开放性,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取向等等。在新课程的开发性使教师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利,有了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现时也就有了决策的责任。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决策者,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
九、由单科型变为综合型
新课程的建构正是考虑了这些因素,提出了“小学以综合为主,初中在综合的基础上分科,高中以分科为主”的策略,避免了学生过早的分科倾向,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广阔的基础。在新课程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音乐与美术整合为艺术,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整合为科学,历史与地理的人文地理部分整合为历史与社会、小学开设科学等,都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意图。即使是语文、数学、英语等独立科目,也要求体现了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
十、由储存型变为流通型
以前教育界有句俗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导向了师范培养的目标及教师从教后自身发展的意识。历年来,师范培养的目标主要体现为师范生知识的占有量(包括专业知识和公共课程知识),而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的培养)比较忽略。很多教师在从教后,由于工作的繁忙,对知识更新和自我提高意识不强,在学生面前的盲目的虚荣心和权威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衰退等原因,导致大脑储存的信息陈旧、缺乏流通、知识面窄。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意识、观念和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从信息的储存型变成信息流通型,使自己原来的一桶“死水”变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利于民族发展、人类发展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