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认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整体积极向上,但民族观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施途径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突出民族观教育的重要地位,丰富民族观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生民族认同等途径来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
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发展当地民族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的重任,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德宏州唯一一所师范类院校,具有边疆性、民族聚居性和大学生民族成份构成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对大学生正确民族观的树立,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概念界定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民族工作纲领和政策的指导思想。[1]也就是通过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边疆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现状
笔者对德宏师专在校的1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民族观教育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民族观、民族政策、民族认同等。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74份,有效率为97%。调查情况如下:
(一)民族观整体积极向上
从整体上来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遍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民族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在问到“你是否认同‘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时,83%的学生选择“非常认同”或“认同”;积极肯定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回答“您认為我国的民族政策贯彻、执行的怎么样”问题时,74%的学生认为“非常好”或“一般”;对民族文化有正确的认同。“我知道并遵守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86﹪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爱国感。在“我对那些分裂祖国、破坏中国统一的人和事表示不满和愤慨”选题上,88﹪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这说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能够旗帜鲜明地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积极向上的民族观。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族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占比重较轻,未能形成规范化、系统化教学。我国目前尚未形成针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法规依据。民族观教育实施大多是依据民族教育的相关法律条文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而制定的。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虽然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找到,但是存在地位不够突出、内容不够完整、讲授不够系统等问题。
其次,民族观教育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方式单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系统传授,包括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接受,是大学生正确民族观形成的前提。但是,纯粹的理论教学往往缺乏说服力,使教育内容变得假、大、空;从教学方式来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行为引导。
最后,民族认同观念弱化,民族政策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25%的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少关注,12%的学生对本民族发展状况漠不关心。在民族身份的认同上趋向功利性,16%的学生比较认同“民族身份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一些大学生缺乏民族政策法律意识,对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矛盾的问题,25%的学生认为民族矛盾应该按照民族风俗习惯进行解决。由于民族政策法律知识缺乏,不能客观地看待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极易受到国内外分裂分子所极易被分裂分子的反动言论所蛊惑。
二、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的途径
(一)突出民族观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加和充实民族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完善民族观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提高认识,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把民族观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编排和设置。例如,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课程教学上,有针对性的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保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科学的民族观念。
(二)丰富民族观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时代背景、地域特点和大学生自身民族意识的实际情况来丰富教育内容。例如,对于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理论教育,使学生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在教学方式上,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开展民族知识竞答、民族风俗展示、民族歌舞比赛等活动,将民族观教育融入其中,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的丰富了民族观教育的形式、提高了民族观教育的效果。
(三)结合德宏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民族认同。
利用校本课程加强对州内各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知识的教学,增加学生对本民族的民族认知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例如,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实践教育,培养各民族学生的跨文化和跨民族交流能力。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参观民俗村、民族博物馆、参加民族大学生宣讲团等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基层,去感受党民族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民族理论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1
基金项目:本文是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贯穿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研究——以德宏师专为例”(项目编号:DSK201319)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
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发展当地民族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的重任,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德宏州唯一一所师范类院校,具有边疆性、民族聚居性和大学生民族成份构成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对大学生正确民族观的树立,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概念界定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民族工作纲领和政策的指导思想。[1]也就是通过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边疆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现状
笔者对德宏师专在校的1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民族观教育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民族观、民族政策、民族认同等。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74份,有效率为97%。调查情况如下:
(一)民族观整体积极向上
从整体上来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遍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民族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在问到“你是否认同‘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时,83%的学生选择“非常认同”或“认同”;积极肯定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回答“您认為我国的民族政策贯彻、执行的怎么样”问题时,74%的学生认为“非常好”或“一般”;对民族文化有正确的认同。“我知道并遵守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86﹪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爱国感。在“我对那些分裂祖国、破坏中国统一的人和事表示不满和愤慨”选题上,88﹪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这说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能够旗帜鲜明地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积极向上的民族观。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族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占比重较轻,未能形成规范化、系统化教学。我国目前尚未形成针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法规依据。民族观教育实施大多是依据民族教育的相关法律条文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而制定的。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虽然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找到,但是存在地位不够突出、内容不够完整、讲授不够系统等问题。
其次,民族观教育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方式单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系统传授,包括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接受,是大学生正确民族观形成的前提。但是,纯粹的理论教学往往缺乏说服力,使教育内容变得假、大、空;从教学方式来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行为引导。
最后,民族认同观念弱化,民族政策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25%的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少关注,12%的学生对本民族发展状况漠不关心。在民族身份的认同上趋向功利性,16%的学生比较认同“民族身份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一些大学生缺乏民族政策法律意识,对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矛盾的问题,25%的学生认为民族矛盾应该按照民族风俗习惯进行解决。由于民族政策法律知识缺乏,不能客观地看待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极易受到国内外分裂分子所极易被分裂分子的反动言论所蛊惑。
二、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的途径
(一)突出民族观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加和充实民族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完善民族观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提高认识,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把民族观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编排和设置。例如,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课程教学上,有针对性的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保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科学的民族观念。
(二)丰富民族观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时代背景、地域特点和大学生自身民族意识的实际情况来丰富教育内容。例如,对于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理论教育,使学生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在教学方式上,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开展民族知识竞答、民族风俗展示、民族歌舞比赛等活动,将民族观教育融入其中,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的丰富了民族观教育的形式、提高了民族观教育的效果。
(三)结合德宏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民族认同。
利用校本课程加强对州内各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知识的教学,增加学生对本民族的民族认知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例如,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实践教育,培养各民族学生的跨文化和跨民族交流能力。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参观民俗村、民族博物馆、参加民族大学生宣讲团等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基层,去感受党民族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民族理论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1
基金项目:本文是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贯穿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研究——以德宏师专为例”(项目编号:DSK2013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