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单纯枯燥的记忆背诵充斥课堂,学生几乎沦为了记忆机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和高考试题的改革,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史料实证就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由于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与内容的明确是近些年的事,相关研究实践还不够充分,培养策略还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即从巧妙设置探究主题、合理运用课外素材与注意课后总结提升三个方面浅谈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所谓“史料实证”,就是通过史料去验证或探究某个历史事实或根据这个历史事实所推导出的历史结论。史料与探究是这个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点。目前,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已经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潮流,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设置的探究目标过于复杂、困难,学生不得其门而入;或供探究的史料庞杂无序、质量堪忧,造成探究结果的价值十分可疑。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效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注意。
一、巧妙设置探究主题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是需要主题的,而不是直接给出一大堆史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悟”。在设置主题时有几个问题需要着重考虑。首先是主题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不要有太大的跳跃性,否则学生会感到茫然。其次是要合理设置难度,避免难度過高或过低影响到教学效果,这一点要通过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认真观察与评价来实现。第三,是主题要尽可能与学生主要的困惑点或兴趣方向靠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兴趣,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例如,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中的“发达的古代农业”。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古代的农业怎么会称得上发达,这是他们的一个困惑点。所以,教师可以直接把这一课的主题确定为探究对象,让学生通过史料去验证这个主题。在验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发达”是一个相对性的词汇,要说明这一点,就要与古今中外的农业水平相对比,看看某一时期中国的农业水平在这其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这就是一个符合学生意愿,与教学主题相关,相关史料又比较多,能够取得较好培养效果的探究主题。
二、合理运用课外素材
在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时,教师会发现教材内容是不够的。根据史料的主流分类标准来审视教材,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结论性或概括性内容,这些最多算是二手史料,真正一手史料的比例是比较少的。而在史料实证中,一手史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必然需要引入课外的史料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并非越多越丰富的史料越好,因为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能力水平都是有限的,学生也不是历史学家,面对大量史料反而可能找不到头绪。更合理的做法,是尽量丰富史料形式,构成相互佐证的一个证据链条。
仍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中的“发达的古代农业”为例。上文已经提到,在史料方面教材能够提供的内容是比较少的。教师可以从史书中寻找有代表性的文献交给学生,比如《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还可以寻找一些古代农业工具的模型或图片。硬件设施比较齐备的,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古代农业相关的纪录片也是个不错的方式。总之,每种类型不用提供太多内容,但尽可能增加类型种类,能够为学生的史料实证创造便利,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注意课后总结提升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与对知识简单的记忆背诵不同。在记忆背诵中,学生几乎不需要发散思维,只要记住了,再面对问题时直接从头脑中找出相应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而史料实证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在史料中找到的答案或构成证据链条的方式都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也是很多重大历史课题一直有新进展出现的原因所在。所以,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让学生有机会回头审视自己的探究过程,形成对于自己认知过程的更高层次的认知,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较为完善的历史思维方式。
例如,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史料实证来明确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在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我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我用到了哪些史料?这些史料是否形成了一条逻辑链条?在今后探究类似问题时,我可以用到本次的哪种思路?诸如此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从一般技能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自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明确后,对各组成部分培养策略的研究就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也产生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教育教学改革也将持续下去。随着研究实践的逐渐深入,一些培养策略上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亟待解决。希望广大教师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改正问题,不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霞.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8(35):73-74.
[2]高俊凤.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8(35):30-32.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所谓“史料实证”,就是通过史料去验证或探究某个历史事实或根据这个历史事实所推导出的历史结论。史料与探究是这个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点。目前,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已经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潮流,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设置的探究目标过于复杂、困难,学生不得其门而入;或供探究的史料庞杂无序、质量堪忧,造成探究结果的价值十分可疑。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效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注意。
一、巧妙设置探究主题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是需要主题的,而不是直接给出一大堆史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悟”。在设置主题时有几个问题需要着重考虑。首先是主题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不要有太大的跳跃性,否则学生会感到茫然。其次是要合理设置难度,避免难度過高或过低影响到教学效果,这一点要通过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认真观察与评价来实现。第三,是主题要尽可能与学生主要的困惑点或兴趣方向靠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兴趣,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例如,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中的“发达的古代农业”。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古代的农业怎么会称得上发达,这是他们的一个困惑点。所以,教师可以直接把这一课的主题确定为探究对象,让学生通过史料去验证这个主题。在验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发达”是一个相对性的词汇,要说明这一点,就要与古今中外的农业水平相对比,看看某一时期中国的农业水平在这其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这就是一个符合学生意愿,与教学主题相关,相关史料又比较多,能够取得较好培养效果的探究主题。
二、合理运用课外素材
在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时,教师会发现教材内容是不够的。根据史料的主流分类标准来审视教材,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结论性或概括性内容,这些最多算是二手史料,真正一手史料的比例是比较少的。而在史料实证中,一手史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必然需要引入课外的史料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并非越多越丰富的史料越好,因为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能力水平都是有限的,学生也不是历史学家,面对大量史料反而可能找不到头绪。更合理的做法,是尽量丰富史料形式,构成相互佐证的一个证据链条。
仍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中的“发达的古代农业”为例。上文已经提到,在史料方面教材能够提供的内容是比较少的。教师可以从史书中寻找有代表性的文献交给学生,比如《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还可以寻找一些古代农业工具的模型或图片。硬件设施比较齐备的,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古代农业相关的纪录片也是个不错的方式。总之,每种类型不用提供太多内容,但尽可能增加类型种类,能够为学生的史料实证创造便利,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注意课后总结提升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与对知识简单的记忆背诵不同。在记忆背诵中,学生几乎不需要发散思维,只要记住了,再面对问题时直接从头脑中找出相应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而史料实证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在史料中找到的答案或构成证据链条的方式都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也是很多重大历史课题一直有新进展出现的原因所在。所以,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让学生有机会回头审视自己的探究过程,形成对于自己认知过程的更高层次的认知,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较为完善的历史思维方式。
例如,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史料实证来明确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在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我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我用到了哪些史料?这些史料是否形成了一条逻辑链条?在今后探究类似问题时,我可以用到本次的哪种思路?诸如此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从一般技能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自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明确后,对各组成部分培养策略的研究就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也产生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教育教学改革也将持续下去。随着研究实践的逐渐深入,一些培养策略上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亟待解决。希望广大教师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改正问题,不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霞.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8(35):73-74.
[2]高俊凤.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8(35):30-32.